道学思维打破二元对立的壁垒
完全打破二元对立的壁垒,才能够真正建立起道学思维,道学的思维正是一切成道者的思维,思维只能勉强形容。全息的、一元的、系统的、整体的正是道学思维特征,同时这也是大道的本来面目的描述,全息,故无处不在,k一元故没有分别,系统因而有本有末,整体故而不可分割,至精是一切有形无形的生命的本质,至小至微,无名无形,不可用于实行。
“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尹喜祖师斯言尽矣。
得与失,善与恶,美玉丑。一切的奇幻诡谲,美好灿烂,都在循环不歇的天道承负之中。视听言动,起心动念,无不是元神记忆,无不被记录下来。植物的存在是承负的一部分,其毁灭和消亡,与万物生灵、人类有着深深的因因相续,人以植物为食物尚且不得以为之, 又怎么能够无故伤害植物花草树木呢?地球自身是一个完整的承负,乃至于整个宇宙都有其承负。
人因过度的欲望分别,杀伐草木无度,导致了许多的环境问题出现,也在威胁着许多人的生命。水质污染、土地沙漠化,干旱缺水,这都是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平衡被打破的缘故。
当代人实用型思维属于识神主事下,是元神记忆波澜起伏循环无端的思维,分别而以为自己的利益有失,则戚戚然,不知其无得无失矣。得之欢呼雀跃,又不知其未始得矣。古之博大真人老子曾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至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大宗师庄子在《齐物论》中讲寓言一则:狙公赋芋,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是谓两行。
养猴人给猴子发芋头,说:“早上给你们三个,晚上给你们四个”。猴子都怒了,以为自己得到的不够。于是养猴人顺遂其喜怒的变化,又对群猴说早上给四个芋头晚上给三个,这时候猴子听了都很高兴。这是猴子分别于概念之下,劳耗心神,却不知道万物齐同惟一的道理。
实用性思维在庄子的描述之下体现了出来,其本质则是识神主事之下个体的情态。养猴子的人不过是顺应猴子的喜怒以此为用罢了。圣人治理天下,善用物而不为物所用,调和自身的气性天然慕清虚之志,凝一而不害物,即使万物凋敝也不受其害。悠悠然,神游天地宇宙八荒而不以其大,不以其远。以其明悟大道,见至精惟一而已。是以老子言:“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圣人制约万物不以兵甲加被,不以言语论休咎。见圣人之德,不如不见其德。圣人无德与不德,失与不失的概念分别,自我修身而如履薄冰,动止有戒,顺物自然无私心,故无害。始终不离于一,浑然抱一如婴孩。天下得到治理,圣人则昏昏然。万物与其并行而无缺,以其无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测,全然昏暗,窈窈冥冥而矣。
人最好的老师是大自然,亲近自然永远都是教育不变的永恒命题。在大道家园十大修身守则之中有“不得接触游戏,沉迷电子产品,当热爱自然,亲近经典”的纪律。这一纪律已经被施行。
植物作为生物链最底层的生命,给自然界其他的生命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君不见,每每自然环境缺失好被破坏,动物也流离失所,失去家园。外部自然环境的缺失和变化,必然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
如果人不懂得万物有灵的道理,不明白一切生命的平等性,而是自矜自大那么也不可能继续进步,无论是科技还是文明,翱翔在蓝天的飞机都是在发明家见到鸟儿之后灵感迸发而发明的。牛顿也是被一个苹果砸到了脑袋,激发了灵感从而明了万有引力的理论。上古圣王无不道德并进,以术安民,泽被苍生 ,利而不害。
自然无所不包,一切生命都在自然之中,过得分别和分辨只会造成生灵涂炭,人心丧乱,这是识神主事下的实用型思维造就。道学作为全息一系统整体的思维,可以囊括一切的文明,破除一切的意识形态输出之象,使之为道学所用。
懂得和万物自然相处,学习效仿其长以补自身不足才成就了人类社会裂变式的进步。
果然有有用和没有用吗?果然有得与失之说吗?实用性思维是典型的“用兵”,死伤无数,消耗巨大。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整个自然外部环境。实用性思维的本质是脑海中意识形态决定的,输出诗人就是诗人,输出农民就是农民。往往这样的意识形态迷惑性很强,一时不觉察就带入其象,是以行住坐卧心中无不有太乙心咒响起是个破象可行的方法。
实用性思维以利益来区分事物,忽略其本质,以事物的变化形态来作为“我”存在的依据。是六欲三毒未消之故。能破“我”之象,有无亦泯然矣。
无故践踏花草,砍伐树木,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都是开始微小实则更能体现品德的关键之处。有道说草木无情,痛觉不明显,然万物有灵,又岂可轻贱之。
古代中国的“环保法”:秦规定春季不准乱砍乱伐
环境污染,眼下比以往严重;环境保护,现在比古代更迫切!
环保是中国古人很重视的问题,世上最早的“环保部”便诞生于中国。
1.不重视环保“不可以为天下王”
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甚至将保护环境提到政治高度。世界上最早的“环保治国”理念,便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思想家荀子提出来的。
比荀子大概早四百年的齐国上卿管仲,便是位环保专家。他在任时倡导环保治国,称“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此话见于《管子·地数》,说得比荀子便直接:不搞好环保,便不可担任国家领导人。
他根据秋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环保要求,提出了环保“四禁”概念。据《管子杂篇·七臣七主》所记,其中之“春禁”是:“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
就是春天不要杀伐,不开挖大丘陵,不焚烧大沼泽,不砍大树,不开凿大山,不放大火,不杀大臣,不征收谷赋。这不只提出了环保问题,还考虑到了民生。当时齐国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与此不无关系。
2.舜设世界上最早“环保部”虞
那么,古代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吗?据清代黄本骥编纂的《历代职官表》,中国古代早期的“环保部”叫“虞”。“虞”,既是机构名,又是官衔,其很大一部分职能与今天的环保部相同,但职责范围更大,包括了山、林、川、泽的保护与治理。
在上古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人们对大自然更依赖。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上任后进行了行政机构改革,根据当时的需要,分设九官。这相当于现在的九个部委,设有正、副长官22人。
这些部门长官都是由各部落首领集体商讨,公开推荐出来的,其中就有“虞”。虞的编制不小,第一任虞官名叫伯益。《尚书·尧典》也记载了舜任命伯益做“环保部长”的事。
国内有环保学者认为,舜所设的“虞”,是世界上最早的“环保部”,伯益是最早的“环保部长”。
伯益的确是环保专家,他是治水专家大禹的得力助手,他发明了水井,保证人类饮用水源免受污染;他还是动物保护权威,即《汉书·地理志》中所说的 “伯益知禽兽”。
“虞”作为环保机构被保留了下来,在周代,编制更大,分工更细化,有山虞、川衡、林衡、泽虞等四个平行部门,统统归“地官司徒”领导。其中,山虞的地位最高,美国学者埃克霍姆称之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林局”。
秦汉时,“虞”被“少府”替代,到三国之后,又恢复了“虞官”。唐、宋、明、清诸时期,朝廷均设有虞衡司。
3.秦《田律》规定“毋敢夜草为灰”
《逸周书·大聚篇》记载,大禹在任时颁布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纲罟,以成鱼鳖之长。”春季实行“山禁”,夏季实行“休渔”。这既保护了环境,也保证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据西汉刘向《说苑·指武》所记,公元前1050年前后,周文王在攻打崇国时出台“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即不得毁坏房屋,不得填埋水井,不得砍伐树木,不得破坏崇国人民的生活环境和设施。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出现了真正意义的“环保条款”。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的秦简中,一部分记录的是秦国的法律,后整理成《秦律十八种》。“环保条款”记录
在其中的《田律》上,这被看成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法”。
《田律》除了规定春季不准乱砍乱伐外,还有多条环保规定,其中包括不得堵塞河道,即所谓“雍堤水”;不是夏季不准焚烧草木灰当肥料,即所谓“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
《吕氏春秋·士容论》也提及了秦国这类“禁烧”规定,有“泽人不敢灰僇”之说,即不准在泽中割草烧灰。在当时的齐国,同样有类似的不准随意放火烧荒的规定,管仲“春禁”中的禁“倮大衍”、“行大火”,就是这意思。
热爱自然,爱护环境的一点参考:
不可随意践踏花草,拉扯挖根,滥伐树木。
不应随意大兴土木(位置不正确,造成生灵损伤。栖息在植物之中还有许多小生灵)
以无我无情之心时刻念太乙心咒断念,不起私欲则无过失。
大道家园三大原则、《大道家园十大修身守则》:第二和第九。
文章摘自网络,仅做公益分享、讨论、参考,不代表本平台意见。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