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戒色慎独吧首页
  2. 戒色文章

《我的人生思考》

转型的中国社会,既创造了丰富的机会,也带来了种种困惑:情感的荒芜、欲望的膨胀、无处不在的孤独、被命运作弄的焦虑、内心的矛盾冲突以及生活的种种不幸。这些困惑都需要精神的鼓舞和思想的指导。

于是,形形色色的成功学书籍风靡一时。从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弱点》,到拿破仑.希尔的《思考与致富》、《一生的财富》,以及罗勃特.清崎的《富爸爸,穷爸爸》等等,纷纷荣登畅销书榜首。人们在汲取这些伟大思想营养的同时,也开始探根索源,寻找这些成功学家传承的脉络。结果惊异地发现,其源头隐藏着一个神秘人物——一个真正的成功学大师。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的作品能被戴尔.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奉为圭臬,被罗勃特.清崎赞为人生哲学的原典呢?

这个神秘人物就是被誉为“人生哲学之父”的詹姆士.艾伦(JamesAllen,1864-1912),他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无不弥漫着一种浓郁的神秘色彩。

詹姆士.艾伦出生在英格兰的一个富商家庭,但是家境的逆转使他不得不在15岁的时候辍学去工作。之后艾伦结了婚,并担任大型私企的私人秘书,生活相对比较稳定。但是,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并通过广泛的阅读来汲取精神的营养,其中受托尔斯泰作品的影响最大。他在38岁时,又面临人生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他意识到终日忙忙碌碌却虚掷光阴的人生毫无意义,于是,毅然辞去了工作,和妻子一起搬到英格兰西南部海边的小农庄。在那里,艾伦受自己的心灵导师——托尔斯泰的启发,过着一种清贫、自律的简单生活。

在乡村,艾伦通常起得很早,散步到海崖边俯瞰海洋,在那儿沉思大约一个钟头。在晨风的吹拂下,他的思绪逐渐清晰,对世界奥秘的认识豁然开朗。他将这些想法默记在心中,回到家里迅速将它们写下来。下午时分,他整理庭院;晚上则与喜欢讨论高深哲理的村民聚会交流。

艾伦以微薄的作品版税为生,在英格兰西南部海边生活了10年。

在艾伦的眼中,人类世界被悲伤笼罩,受痛苦的烈焰折磨。他本着帮助世人幸福的目的,赐予其疗伤解痛之法,从其内心世界中寻找成功、快乐、成就、真理之源。他还努力寻找原因,查阅了很多书籍,却一无所获。直到他静思默想,继续从内心深处寻找,终于有了三个发现:一条法则——爱的法则;一种人生——顺应道理的人生;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掌握自如的意志与平和的心。他还对这个永恒的真理进行了最深邃的诠释:

思想的力量ThePowerofThoughts:给全人类带来勇气,使人生最奥秘难解之题皆在此豁然开朗;

自信的实践ThePracticeofConfidence:创造幸福人生,迈向成功的唯一道路;

命运的主宰TheMasteryofDestiny:改变命运,所有人生的精彩解答尽纳其中;

生命的安顿TheSettlementofLife:征服对自我的眷恋与对生命的欲念,生命将蓄积超凡的能量面对一切挑战;

圆融的智慧HarmoniousWisdom:点亮智慧灵明,带你认清自我,导向幸福和谐。

诗人爱默生曾说:“唯有在最深沉的黑夜中,才得以见最闪耀的星辰。”

生命本身即是一种学习过程,不论柳暗花明或山穷水尽,在困顿、失败与挫折中若能及时寻得一盏明灯指点迷津,或许只是一句话、一小段文字,便能使人豁然开朗。虽然艾伦在48岁时突然神秘地离开了人世,但这本孕育于充满平静和深思的生活中的《我的人生思考》,经受住时光的检验,昭示出不凡的启示,奠定了近年来欧美许多自我启发的人生导师的理论基础。它热卖了一个世纪,尤其是在欧美的基督教社会中,是唯一一本仅次于圣经、经久不衰的畅销书,成为一部启发世人的哲学原典,一颗人类文坛中坚硬而闪亮的钻石!

它为每位读者在人生转折处提供了心灵休憩之所。在这里,你可以沉静深思哲人哲语,让思绪更加明朗,找到人生不同阶段的答案。在这里,你可以放心地面对自己,积蓄能量,重整旗鼓,做自己的主人,以积极乐观的意念改变一切,影响机遇,臻至成功人生圆满的境地。

编者

2005年10月

第一章通向幸福的小径

沿着缅甸公路,每隔一段距离便会有一个“驿站”,驿站的小木屋通常被修建在阴凉的树林里。在那里,疲惫的旅人可以得到片刻的休息,和善的居民就像值日的僧侣一样,为他们提供水和食物,以缓解他们的饥渴和疲乏。

人生的旅途上其实也存在着许多这样可供小憩的地方,那地方远离内心的狂热与失望的沮丧,在智慧谦卑的阴凉里,空气异常清新。这内心的驿站平实、简陋而不失亲切,疲惫的跋涉者和崴了脚的旅人在这条不为人注意的幸福小径上能够恢复力量,治愈伤痛。但并不是在这条小路上可以忽视痛苦的存在。为了实现一些虚幻的目标,大多数人被迫匆忙地奔波在人生的旅途上,将那些源于真切思考的人生驿站弃之一旁,对那狭窄的幸福小径不屑一顾。在他们眼中,这小径毫无价值。他们不断地因饥饿昏厥而跌倒,大部分人根本不清楚自己饥渴、疲惫的心脏已经枯萎、死亡。

而一旦他从那条紧迫、喧闹的大路上走开,低头寻找,会发现一条小径就在眼前,他走了进去,那无比绚丽的幸福之花将拂净他鞋上的灰尘,美不胜收的景色会使他的目光充满喜悦,甜蜜的气息顿使人神清气爽。经过休整,他将远离生活的狂热与浮躁。在这条小径上,他感到无比健康和快乐,他既不会再昏厥于泥泞中,也不会枯萎死亡,他将幸福圆满地走完他的人生之旅。

詹姆士.艾伦

1

正确的起点

一切普通的琐事,每天上演的细节,

伴随着分秒的起止;

我们的快乐,我们的不满,

都触手可及。

我们没有翅膀,我们不能展翅高飞,

但我们还能用双脚去飞翔,去攀登。

——朗费罗

至于平凡的人生,生活的希望和道路,

我难道不能从一些美妙的感受开始出发寻找?

——勃朗宁

不要让你自己和这些起点纠缠到一起,但是,集中你的注意力和精力面对那些你能够完全控制和掌握的起点,它们带给你错综却通往收获的线索,这将充斥着你的生命。这些起点需要你在日常思维和操行中寻觅;这些起点现身在你所处不同环境的精神世界里,却往往被你错过;在你的言谈举止中,日复一日。总之,在你每天所创造的生活中,好的,不好的,都是你的世界。

当你朝着幸福的方向走去的时候,需要重视和正视一个最简单的起点,那就是在我们每天所要完成的诸多事情中,什么是首先,也就是——生命中每一天的起点是什么。

你的每一天是如何开始的?你在什么时候起床?你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开始履行一天的责任的?怀着什么样的心情你又迎来了神圣而崭新的一天?面对这些重要的问题,你能真诚地给出什么样的答案?你会发现,舒畅亦或糟糕的情绪都是由睁开第一眼时心怀什么样的起点而产生。当你又一天的时光从黎明的初光开始算起,你会发现快乐和协调在一整天的生活中留下烙印,当这些快乐就在你身边的时候,你追求幸福的理想也就在你身边。

一个正确并且带给你力量的起点就是保持每天早起。即使现实的责任没有这么要求你,这样做也是绝对正确的。你需要坚定地摆脱好逸恶劳和懒惰,从而开启新的一天。如果只是通过屈从自身弱点来度日,你如何能不断强大自己的意志、精神和身体?

自我放任总是会伴随着不开心。那些赖在床上直到太阳已经老高才起床的人是永远不会感受到清澈、愉悦和新鲜的,而是被易怒、绝望、无生机、思维混乱、不正常的幻想和所有不悦的情绪所渐渐腐蚀,这些都是他们为自己没有超越自我而付出的沉重代价。同时,被自己的劣根性所控制会使人们失去了判断能力,就像是那些每日以几杯酒精为信仰的酒鬼们,他们认为这是使他们的精神为之振作的源泉,而实际上,酒精却整日地摧毁着他们。所以,赖床的人们深信这种行为是一种长时间的放松,它对他们内心情绪和虚弱体质的必要就像是一颗每日必服的药丸一样,事实上他们已被杂乱包围。而究其原因,正是要怪他们的放任。男人也好,女人也好,总是意识不到他们在这寻常的放任后面所蒙受的巨大损失:身心能量的衰减、失去活力、失去知识、失去欢乐。

所以,你的日子,希望能在早起中开始。如果你这样做了,却感觉无事可做,不要介意:起床,迈出家门,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惬意地散散步,你将感觉浑身轻快。新鲜、快乐、内心的平静将成为你全部努力的丰富回报,并且更多的回报会接踵而来。当一个人选择了早起的生活方式,即使没有任何目的,也会发现清晨的寂静是那么有益于醒脑和情绪的镇静,并且早起散步能使他变成一个坚持不懈的思考者,这样更能看清生命的内涵,所有的一切都像他在清晨的状态一样清晰有序。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醒来,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协调自己的思维,一天中遇到的所有困难都会在你面前迎刃而解,你会发现,你已经找到了睿智和沉静的处事之道。

一股真实的、精神的感染力,就在这里;一份神圣的寂静和难以言表的休养生息,就在每天的清晨。任何人,只要存有信念和力量,脱下甘于安逸的斗篷,爬上一座小山丘,向日出问个好,从此在攀登幸福和真理的道路上将没有遥远可言。

在吃早餐的时候,你依旧会愉快地品味着今天这个美妙的开端,整个房间渗透着阳光的味道,一天的工作和职责在充沛和自信的精神状态中被你轻松拿下,这将是多么充满活力的一天。

从此,这种体验将使每一天都仿佛一个新生命的起点。有了它,我们可以焕然一新地去思想,去行动,去生活,并且,这一切都会做得更加贤明,更加优秀。

每一天都拥有一个新生的起点;

每一个早晨都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那些厌倦了低落和一错再错的人们,

这里还有美好的希望,

一线希望,属于我,属于你。

不要再任性地踌躇在昨天的欠缺与不足上,以至于没有能量和动力去正确地面对今天的生活。不要指望往日的过错能够保护你生活得更加纯粹,只有正确地从过去的经验和积累中寻找补益,决心生活得比从前任何一天都要好,才能正确地开始一天。但是切记:如果不是拥有一个更好的起点,你不可能生活得更好。长日漫漫,却在清晨的瞬间便已辨出分晓。

当你面对那些精细并且责任重大的工作时,也同样需要认清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一个人是怎么开始建筑一座房子的?他首先需要制订一份周密而准确的建筑计划,之后按照计划开始建筑进程,小心翼翼地在每一个细节上都遵循事先的计划,从地基开始做起。如果他忽略了这个起点——也就是,他忽视了作计划这项步骤——那么他的一切努力将付诸东流,这座建筑,就算是完工了,也将面临着粉身碎骨的危险,是不安全和没有价值的。这个永恒的规则在任何一件重要的工作中都是相当有益的:确定正确的方向和最初的行动大纲——一份明确而全面的计划,决定着我们日后的建筑。自然界中没有漫不经心的劳动,没有懒散的生存空间,它歼灭了一切混乱,或者说,杂乱无章在自然界中自生自灭了,只留下次序、明确性、不动摇的意志和无处不在的成果。任何人,在自我的行为中忽视了这一精辟的原则,将立刻迷失自我,丧失自我的完整性,与成功越走越远。

无规划地生活,

从一开始就注定碌碌无为,

辛勤耕耘,也只是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

渴望枝繁叶茂,却可惜事倍功半。

假使一个人开始着手一项工作,头脑中却没有一个完整的条理来使自己的工作系统化,那么他的全部努力将不能顺畅地体现出来,而且会在中途运作中碰钉子。在建筑房屋时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正是需要在运行之初将一切构思妥当。一个明确的计划将带来连贯的奋斗过程,这个过程将使整个工作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并获得如期的财富——才智、完满、尽善尽美、成功、快乐。

不仅仅是呆板和商业性的工作适用此法则——所有的行业,任何一种事物的进程,都应该遵循它。作家出书、艺术家绘画、演讲者讲演、改革家创业、发明家设计、将军打仗,所有这些都应该在付诸行动之前于头脑中有一个详细的计划,之后再投入实践,并且所想和所做要步调一致。一个完美的原创计划,就是你的先期智力投入,你会在日后的成就中看到它为你作出了良好的铺垫。

成功人士、有影响力的人、优秀的人才,他们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往往能够不断发现事物的价值,并且善于从那些晦涩的起点身上挖掘出能量;而迟钝的人对此视而不见,认为那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琐碎,全然不知自己已经错失良机。

而所有起点中最为重要的,正是那些隐蔽在每个人头脑中的思想的源泉。我们所有的痛苦和幸福都不可避免地由它而起,但它总是最大程度地被忽略,最小限度地被理解。在那里,储存着尘世一切的诱因,而你的一生正是头脑中这些诱因的折射——你每时每刻涌现思潮,既而一点一滴都在这思想的土壤上生根发芽,所有的作为,善的还是恶的,都只是一些浮出水面的意识火花。一粒种子落入土壤,一棵植物便开始了它的生命历程;种子发芽,植物吸收阳光茁壮成长。一个念头闪进了你的头脑中,便拉开了你生命中的又一序幕:这念头最早生根在头脑里,之后你的一举一动就像阳光雨露一样推进了它的进程,塑造出属于它的个性和使命。

憎恨、愤怒、嫉妒、贪婪和不纯洁的念头都是错误的开始,这会给你带来痛苦的结局。爱、温和、仁慈、慷慨和纯洁是正确的开始,将给你带来好运。就是这么简单,这么平凡,这么绝对的真理!却如此被人们漠视,使人们却步,如此总令人们琢磨不透!

辛勤的园丁精心研究何时、何地、如何撒下种子才能得到最大的回报,他们努力增加园艺方面的知识,而上天把最丰厚的收获赐与他们中那些创造了最优秀起点的心灵。同样,一个人总是耐心地在自己的心灵中注入坚强、仁厚和健康,将赢得生命中的圆满;同时,他还找到了生命中的真理,他将感受到幸福的极致,因为他的灵魂拥有最纯洁和高贵的精神财富。

只有一种可能,明智的思想带来明智的行为;只有一种可能,明智的行为为你带来明智的一生——用明智的生活态度去指导你的一生,幸福将触手可及。

一个人如果能够洞察到事情的本质和思想的重要性,能够坚定每天的信念而去排除对自己无益的想法,并代之以明智的选择,那么将会看到,当时的那个想法早已预示了这个结局。你生命的构造也都归功于你曾拥有的这些思想,它将会有效地影响着每一个事件和你的生活状态。当一个人明白了这个道理的重要性时,他便会尽力使自己保持正确的思考,选择那些通向和睦和幸福的精神起点去开始新生活。

错误的想法在一开始就产生痛苦,这痛苦渗透到思想的生长中,在收获思想的时候,你只能看到痛苦的痕迹;正确的思想从一开始就是甜美,这甜美渗透到思想的生长中,在收获的时候,你也将会看到甜美的痕迹。

世间有许多正确的思想,每个人在通往智慧的道路上都必须学着不断认识并且接受它们。但是我只想让你知道,那个最初的也是最终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值得信奉的,成为活着的根本和持久幸福的动力的正是——选择正确的思想——这是多么有力的起点,这意味着你拥有了自控力、意志力、坚定信念、活力、纯洁、柔和、洞察力和理解能力。它通向完美的生活,对那些已经意识到这一起点的人而言,他们已经摒弃了所有不快乐,他们可以祥和地度过生命中的每一时刻,这一切都被天赐的幸福包围着——因为他们已经找到了幸福。

2

琐碎的工作和责任

笼罩着人们现世的责任是一把开启天堂之门的钥匙。

终有一天,

你将会看到,

天堂在你眼前开启的景象。

就像星星,

在遥远的天际闪烁,

丝毫不匆忙,

却也从未停息,

人们应如同坚实的车轮一般

摇摆着前行,

转动着岁月,

在尽职尽责中实现最完美的自我。

——歌德

一瞬间错误或正确的起点,便会给人生带来不可避免的灾难或者幸福,于是那些忧愁和快乐也顺理成章地和一些琐事及责任牵连在一起。倒不是因为责任本身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可以创造快乐,而是——快乐就栖身于对生活富有责任感的生活态度中——在这条小路上有我们所需拥有的一切。

从一些琐碎的小事中激发出来的往往是强大的动力,而不仅仅是莫大的快乐,完全可以用无私、明智、完美来形容它们。对于生活而言,生活意义的全部正是由这些不起眼的渺小构成的。智慧存在于日常的细节之中,当个体都是完美的时候,整体便没有什么遗憾。

世间的万物都是从小处发展的,一个成功的伟大正是基于它的渺小触点。如果世间的一切细节都是不完美的,那么整个世界将是不完美的集合。如果任何一个粒子被遗忘了,那么物质将不复存在。没有尘埃也就没有广大无垠的宇宙,宇宙的至高无上,正是因为每一粒尘埃都是如此的完美。轻视细节就是蔑视伟大。一块块石头被堆砌在一起,将它们调整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富丽堂皇的宫殿就能以最美丽的建筑造型屹立在我们面前。渺小的事情推进着伟大的进程,渺小对于伟大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只会说客套话的服务员,而是伟大的主人,是鼓舞它前进的良师益友。

肤浅的人野心勃勃地一心想成为伟人,他们只盼着能做一些一鸣惊人的壮举,而忽视和唾弃那些细小的责任和任务,而实际上,这些正是需要他们立刻重视的,并且在处理这些小事的时候要怀着一颗平常心。就像在伟人的注视下去认真完成一项工作,愚钝的人不够档次,是因为他们缺乏这种谦卑;只是以自我为中心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只会好高骛远瞄准一些永远不可能的事情。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目光所及都是一些细小却无私的事情。他们在这些事情上用心尽其所能,通过甘于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和以从小事做起为傲的勇气,所以他们变得越来越英明,越来越有力量。这些琐事并无人喝彩也得不到任何回报,他们也从未试图接近伟大,他们只是不断寻找正直、正确。

博爱、正直、真理,灵魂伟大的人在环绕着他的无数细小的责任和义务之中寻找着这些做人的准则,坚持不懈,最终他攀登到了一个了不起的境界。

伟大的人知道真正的价值蕴涵于每一时刻、每一句话、每一天的问候、每一次用餐,着装、通信、休息、工作。短暂的职责,就在一千零一件吸引他注意力的小事情中——简而言之,在生命中不能再简单的角落中。他把任何一件事情都看成一次庄严的旅程,在通向幸福和成功的路上,他只需要扮演一种角色:踏实并且冷静地思维和行动的人。他的眼中不再负载更多的烦杂,他从不感觉匆忙,但眼中也没有错过什么,除了错误和荒唐事。他把任何一项自己所关注的使命,都当做上天为他准备的礼物,从不延误和抱怨。他以这种率直的方式来履行自己的责任,甚至不考虑结果是痛苦或是欢乐,他仿佛拥有了孩子般地天真浪漫,简单地从小事做起,使人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中塑造自我,这是真正智者的境界。

孔子是这样教导他的弟子的:“在自己的桌子旁吃饭,就像在国王的桌边吃饭一样。”他强调从小事中想象不可限量的能量。与另外一位伟大的导师的至理名言一样,菩萨说:“既然所有的事情必须有人做,那么让人们去做好了,让人们精力旺盛地应对每一件事。”忽视小事,或者以一种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方式结束这些小事,都是愚蠢和软弱的表现。

一个人全身心无私地把精力投入在自己的岗位中细小的责任上,会被一种自然而然的力量所驱动,不断向着更高前进、伸展。这些一点一滴汇集在一起,便迟早会爆发出力量,带来天赋、才干、仁慈和个性。一个人由普通到了不起,这个过程是自然的,就像植物于无声处开出花朵,同样的道理,只要保持持久的热情和勤奋,上天会看到每个人对生活的关注和所付出的努力,所有这些协调着一个人的一生和性格,不会为你的人生带来丝毫磨损和浪费。

如今,广泛地散发着有关开发意志力、集中精神的处方。看上去这些暗示对于人生的塑造似乎是有益、有效的,而其实很多都是徒然的。诸如:静心吐纳、保持体态、远眺和一些不可思议的神秘方法都被证明是虚假惑人,因为它们远离了人们真正的生活本质。真正的方法——就是认真专一地把注意力运用到生活的每一天该尽的责任中——只有遵循着这个方法,意志力和集中思维的能力才能被很好而自然地开发并发展。

所有非正常的卖力和为早日拥有实力而过度劳累都是不可取的。从童年到成年,除了成长,别无选择;从愚蠢到智慧,没有捷径;从无知到博学,从无力到强大,一个人必须自己学会如何渐渐成熟,日复一日,通过思想的日积月累,努力再努力,实践再实践。

苦行僧获得某些方面的力量需要长期心灵上的坚持和禁欲。这种力量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并且要在另一个方面失去与之等同的另外一种力量。他永远不是一个强者、有用的人,而只是钻进了自我幻想的心灵的象牙塔;他永远不是一个前行的人,而是一个残缺的人。

真实的意志力,本质在于克服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易怒、荒唐、鲁莽和精神过失,克服在所有轻微的激怒上表现出的暴躁倾向,同时,要不断发展内心的平静。世间的很多事情都会给人带来压力和紧迫感,要学会如何采取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做任何事情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就会损耗你的很多能量,而真正的意志力只有在合理地履行每一天的责任和同压力、挫折交锋的一个个回合中,才能沿着一条正常稳定发展的小路,磨合得更加坚韧,更加无私,更加完美---戒色论坛。

人生的主宰,不是包含着虚幻和迷茫的某些“心灵上的感应”。如果是这样,当它在没有防备的瞬间离开你时,你便成了脆弱、遗憾、暴躁的牺牲品,或者引发其他荒唐和恶习,然而,一个人的“主宰”在坚韧、没有怨恨、坚定、平静和无穷的耐心中才能昭现出来。真实的主人是自己的主人,除此以外任何事物都不能掌控他,都只是错觉。当一项任务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要把全部的注意力投入进去,把你全部的能量和智能释放出来,从头脑中关闭所有与这无干的杂念,做哪怕再细小的事情。每个人的头脑都能够暗自产生强大而坚定的命令,而意志,把这个命令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终会使这个人变成一个充沛的人——自己的主人。

把你自己无保留地放到现在的任务中,如此工作,如此行动,如此生活,你将使工作从疲劳状态中解脱出来——这是获得意志力的可靠方法。思想的集中,加上精力旺盛的保护,而不是借助任何魔幻力量,去寻找矫揉造作和过于人工程式化的方法。所有的能源就在自己的体内,你拥有它,但是需要学习如何明智地启动它。当你顺利完成这项任务时,你需要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更多的能量在等着你去破解。

没有捷径通向强大和明智,所以应该把握现在的时刻,保证强有力并且明智地去行动,在每一瞬间明确自身的责任。伟人、明智的人对小事也会给予充分的重视,丝毫不会把琐碎视为生活的负重,这一点很重要。软弱的人,愚笨的人,总是漫不经心地对待小事情,这只能意味着,他们将不断停留在渴望中,再伟大的成就,就算在他们面前,也只能在对待小问题的疏忽和无能为力的态度中与他们擦肩而过。严于律人,宽于律己,人总是不习惯控制自己,而是雄心勃勃地企图控制其他人并且使他人承担重要的责任。“忽略我们应该去做的小事等于欺骗自己,小事同样事关重大。”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强者在“以小事而为之”中获得了力量,那些在细节面前退缩的人,得到的是更多的缺点。何以成为一个人?正是这些细沙般的琐事使人们拥有形形色色的个性。软弱如同罪孽一样成为巨大痛苦的来源,在这样的性格笼罩中,没有幸福可言,除非为生命注入强壮的血液,你才能超越自我。软弱的人只有把价值附加到每一小事中,并且出色妥当地完成它,才能变得强大;强大的人一旦玩世不恭忽视小事也会变得软弱,进而丧失了其简单主义行为方法,并且失去了生活的能量。这验证了一句古老的谚语:“找到真我,拥有一切;远离真我,一无所获,即使你曾经拥有。“人们为每一时刻的思考和行为患得患失,所说的每一句话、一举一动、用手用脑完成的每一件工作,都在不断地为其找到更加健全的性格作积累。找到自我,优秀的品质将不断增加,远离自我,那么美好的生活将在不经意中流失,收获失败正是如此。这虽然有些绝对,但性格决定命运,在每一刻的思考、言行中,你都会在下一刻感受到它的结果:甜果或者苦果。

那些懂得如何经营小事情的人成为了正直伟大的持有者,谁把一个“小”控制了便能获得最后的大胜利。

生命是各个部分整体合作、相互信任的结果。而整体的本质所依靠的,正是无数个体。

一笔成功的生意、一台高效的机器、一座辉煌的寺庙直至完美的人性,你所见的美好都是从渺小演变成一个让人赏心悦目的至善至美的。

不开窍的人认为一点小毛病、小的放任或是犯点小错误,并不影响后果;他说服自己只要不参与罪恶昭彰的不道德行径,他就还是善良圣洁的;但是事实上他已经在通往美德和神圣的道路上为自己设置了路障。上帝了解他的本质,人们不会全身心地尊敬、善待和爱他,世事被他一再错过,他成为世界上一个无关紧要的人,不会有什么伟大的作为。他可能会心怀良好的初衷去改变世界,但是他不具备权威人物所应当具有的素质。在他的性格中已经有一定的缺陷,他认为很多小事情无意义,那么,他也会被世界当成是一个无意义的人。肤浅给他带来越来越多的小差错,并且,他用稀疏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也只能用这样的态度来回报他。他的事业不兴隆,无法抱怨别人,因为有谁会信赖像芦苇一样没有根基摇摆不定的人呢?他对世界发出呼声,但就像对着聋子说话一样,因为他所有的经验和行为都缺乏底蕴,那么谁会追逐在一个空旷的回声之后呢?

明智的人,或者正在走向明智的人,看到了那些在人们最常出错的地方潜伏的弱点,也发现了那些不起眼却后患无穷的行为,于是放下错误的解救方法,他把对事物的热忱和善行投入到每一个被大多数人漠视的细节中去。这样一种从容却严谨的态度,会使他达到超越自我、征服自我的顶峰,而其他人却忽视了这种状态。

他总是怀着处变不惊的心态去看待那些繁杂的尘事,好像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这是成为圣人的一个很好的素质。他伸出手去,触摸到了未来,不管是好是坏,都是取决于此时的每一个思想和行为。一个人的成功和不成功都是由无数瞬间完成的完美和不完美所决定的,人生和性格也是由这些瞬间构成的。所以,他注视、守候、完成、不断净化心灵,成为完美的人,正是一点一滴,一步一步所致。

海洋里有多少滴水,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一缕缕的光芒才有了太阳的光和热,生活也是由许多思想和行动构成的。没有这些,生活将不再,所有人的生活都不例外。因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操纵自我命运的只能是自我。一年的时光是由一个个连续的瞬间组成,我们的人生也在无数的连续瞬间中一眨眼就是若干个年头。

变化无端的世事,

如同天气。

我们必须包容所有,

为了完美的又一年,

为了我们完美的世界。

善意、宽容和奉献地对待渺小,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仁慈慷慨的性情。对细小的忍耐,促使我们不断战胜自我,继而变得强壮和高尚。真诚而笃实的人在他生活的分分秒秒中都是诚实的;高尚的人不论言行,在所有的小事情中都流露出高尚的情操。

有这样一种人,认为生命可以脱离瞬间的思想和行动,这是错觉误区。他们不会理解,向下一秒传递思想和行为是生活的基础。当这个道理被充分理解时,我们突然发现所有东西都如此神圣,我们所有的行为都不由得虔诚起来。真理被无限小的细节所包裹,能够打开包裹找到其中的真理,这才是天才。

一无所有,时逝境迁,

热情在风雨飘摇中;

然而,遭受了暴风雨的袭击;

我们的心没有黯然失色,也并未衰退,

责任尚在。

你的生活就像生活在一个个片段中,你要投入每一个片段式的生活场景,在那里,生活的真实面目向你敞开。如果你选择了生活的每一个片段,你将高贵地开始你的生活,这时,你的生活将没有一粒杂质。正如谚语所说的,“照料好自己的便士和英镑的人将能照料好他自己”。这是世间最好的处世哲学,完成好你的现在。通过行动,知道每一细节对整体来说是多么需要悉心照料和保护,这才是明智的做法。你只有明智地完成你现在的任务,才能找到自己的生活。不要总想着做伟大和值得人赞誉的事情,不要为你每天有限和受束缚的责任而大发肝火,而要有条理地完成它们,把那些不满、情绪低落和愚蠢而不切实际的伟大业绩放到一边去吧——瞧,你已经开始接近伟大了。渴望达到内在的高贵,并不需要那些虚张的荣耀,你已经开始拥有高贵,就从现在开始。

在你的工作中,那些你所感受到的烦躁和刺痛只是存在于你的意识里。改变你对工作的态度,你会发现眼前豁然开朗,一条弯曲的小路立马变得笔直,痛苦也能转化成为喜悦。

看看吧,你所有的瞬间都是充实的、纯粹的和有目的的;把认真和无私放到所有你要经手的任务和职责中去;使你的每一个思想、语言和行为都真实而美好。知识、实践和经验,生活的小事情所给你带来的难以估计的价值,你将一点一点地感受和聚集,这笔财产是丰富而不朽的幸福。

3

超越困难和困惑

人们必须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帝国;

至高无上的帝国,

通过强大意志征服弱点,成为帝王。

镇压那些空虚和恐惧带来的无政府主义状态

唯我独尊。

——雪莱

有没有错过你的目标?那么,让理想依然闪亮。

你在田径比赛中晕厥过吗?那么,为下次比赛而深呼吸吧。

——艾略•维拉•维勒考茨

告诉你们,任何程度的幸福都是从困难和困惑中提取出来的。人生无疑将面对很多的混乱,但是真理也曾经是荒谬,而愚笨的咒骂是对明智的祝福。困难在无知和弱点中出现,而它们呼唤着获得力量和新知。

当你理解了这一点时,困难就会减少,困惑逐渐衰落,像容易消逝的薄雾一样隐退。

你的困难在于不能泰然自若地迎向困难,你现在已经处在一种危机四伏的状态中,给你带来困难的也是你的精神对困难产生的抵触情绪,你有智慧也有能力去克服它。

对孩子来说,很难叫他们顺利地跟成人交流,对于那些不够机灵的人,他们脑子里都是些不知所云的东西,他们也很难跟智慧的人交流,所以你需要不断走向成熟和智慧。

对于那些未受过正规教育或者头脑不够聪明的孩子来说,他们身上有着一些不可逾越的障碍,他们总是会被一些很简单的学习和事情搞得摸不着头脑,困难比比皆是。有多少令人担忧和劳碌的时光等待他们度过,一天又一天,一月复一月,他们必须经历。他们常常在无望的渺茫中流下泪水,显然有一座高不可攀的墙立在他们面前。然而,困难可能只是在他们无知的童年,他同样能够征服困难找到解决方法,这个找寻的过程就绝对有利于自身的智力发展,一个受益匪浅的童年有利于他们最终获得幸福和快乐。所以,大一点的孩子一定要独自面临一些困难,学会如何对抗困难。一些迫在眉睫的难题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很有好处,他们会从其中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并且超越自我。每一次渡过难关都意味着获得更多的人生阅历、更多的见识和智慧,意味着生活又给他上了一课,他将会得到更多的快乐和自由舒畅的感觉。

困难的真正本质是什么?是不是很难把握它的全部意义?所以,它呼唤我们有更深的洞察力和全面的智能,需要储备更多的良好素质使自己能够坦然面对它,它要求我们利用潜在的力量和自身资源。所以,困难是一个伪装起来的天使、朋友和老师;同时,当我们平静并且正确地理解它时,它就会带来更多的幸福和更高层的智慧。

没有困难,人类就没有进步、没有文明、没有进化;世界将处在一片停滞中,而人类最终会因为厌倦而毁灭。

当一个人能够满怀喜悦地面对障碍时,他已达到了一种最佳状态。让自己能够冷静面对那些无关紧要和愚蠢的事情,只需要排除多余的杂念,召集自身所有能量和智能来专心思考:如何从困境中重生?这是在他体内积蓄的力量为了获得自由而发出的呼唤。为了走上一条更好的生活道路,他要启动自身所有的应变能力,去寻求更多的空间,更多的生活阅历和机遇。

困难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困难的,只是缺乏对其复杂事物的洞察而引起自身的匮乏,并且缺乏智慧不知道怎么去解决困难。你要相信,困难所给你带来的经验不可估量,并且将在你突破苦难的重重包围后,成长得更加丰满。困难不会无缘无故地跳入到你的生活圈子当中去,它们有它们存在的理由,也有它们存在的准则,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困难的必要就在于:在困难中居住着幸福。

有些人的行为作风不可避免地造成生活的复杂和困惑,生活方式和性格特点使他们不可避免地陷入令人烦恼的复杂中。人可能有时会被牢牢束缚,如果能够超越自我,就能把自己释放开来。无论如何,身陷沼泽和没有轨道的他可能已无知地徘徊在困惑中,浪费了生命,他要相信自己总能找到出路,总能重返那条迷失了方向的通天大道上的,那条路笔直而清晰地通向充满明智和祝福的阳光城。但是如果他在绝望中坐下哭泣,通过抱怨和焦急以及无目的的希望而期待回归,他将处于完全不同的方向上。

困境要求他学会机敏、逻辑思想和平静心态;困境要求他要严格命令自己。他将思考并且搜索,唤醒他自己,为了重新找回自己发奋和不懈的努力。如果让自己破罐子破摔,处在一片黑暗中,那烦恼和忧虑就会成倍地迅速滋生;同样是他,如果冷静地将自己定位,不断折回,在思考中,他会或多或少地分析出自己所处在什么样的复杂形势中,他将很快感知到他在什么地方犯下错误,将发现何时是他纠正错误的时机,周全的考虑、判断、系统的清晰思维和克己的态度将拯救他。他将看到如何逐步地找回了真我,如何通过较成熟地判断和较清楚地思考,在复杂混乱的状态中找到真理。

这样不断发展下去,他从过去的操行和失败中萃取出了智慧的金色种子,他的困难将不攻自破。他能够利用智慧攻击它,彻底地解剖它,在所有细节中领悟它并且对自己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忍耐如同一盏探照灯一样,为他前行,折回,再前行,照亮前方的路程,这些是行动的来源。困难终止,因为有一条它不能逾越的笔直的大路在它面前延伸开来。感谢困苦为我们带来的人生经验,这成为我们私有的财富,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踏上幸福大道。

有些道路是通向无知、自私、荒唐、甚至混乱和绝望,会使人通向自我了断的绝路;也有些道路通向知识、克己、愉快、平静和成功。人一生都会面临各种困难,这时你会走向哪一条路呢?我们应该拿出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困难,同时,在克服它们时,从痛苦、差错中提炼出真理。祝福带领人们脱离苦海,平静引导人们走出混乱。

没有什么征服不了的困难。烦恼不是无价值的,它是有点讽刺,因为它的出现表明它暂时击败了本来通向成功大道的智慧力量。但是,如果正确地处理,所有的困难就能被克服。因此,为此忧虑,完全不必要;不能被完成的任务就变成了困难,并且成为了不可能,即使这样,忧虑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处理不可能的事情只有一种方法,即是——顺其自然吧,必然的才是最好的。

虔诚地相信吧,

当你认为上帝离开时,

上帝降临。

一些来自于社会、经济上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困难,很多是由于无知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积累知识。所有对宗教的怀疑、所有的精神困惑、所有的心理阴影,预示更大程度的精神上的收获。这些困难是破晓前的一缕霞光,预示着智慧就要降临了。这是一个人生命中重要的一天(尽管此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令人感到迷茫的神秘不惑占据他的头脑时,表示他停滞状态中的漠然、生理懒惰和单调叹息的时代已结束。从今以后他立志将发现人间更多的真理,并不断地完善,不再过着一种仅仅作为动物的生活。因为他已经开始迷惑,开始思考人生活的意义和方向。发挥他所有的能量来解决这些问题吧,来回答那些令他刻骨铭心的困难留给他的疑惑。它们就像是真理的照明灯,站在智慧圣殿的入口处,指引人们再向前迈进一步。

它是谁,当它来考验你时,

不需要找寻,也不需要躲避,平静地接受吧。

他不会再度面临自私的安逸和无精打采的无知,也无法再满足于卑贱的肉体快感,他体内没有了黑暗和对自我的质疑,神圣在他体内苏醒了:一个睡着的上帝终于睁开了那模糊不清的黑暗中的眼睛,这次,便不会再沉睡,永远不会停歇,直到他的眼睛看到那一天——充满光明的真理的一天。

安逸对于这样一种人是不可能的,就算是经历了再长的时间,也总是在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成果,追求那些已经在他内心唤起的理想,因为那些人性中唤醒的意识使他能不断地督促自己忘记混乱。他不会再在罪过中安静下来,不会再在过错中停留,最后的避难所只能是智慧。

伟大将成为一种幸福伴随着他,他将意识到什么使自己变得无知和混乱,并且认真地致力于消除愚昧和理解无知,努力远离它们,日复一日。他认真地寻找对策,不松懈地寻找。他找到了,他驱逐了黑暗的影子,融解他对世间的怀疑,并且有能力摆脱一切紧迫的困境。当他征服了那些对他的考验时,他会像孩子一样开心。正是因为不断向上,充满力量的心态使他变得轻盈和自由。甚至,那些经历过生死攸关和刻骨铭心的困难的心灵,将补偿到更多的快乐和平静。长时间地笼罩在阴影和痛苦中,最终却能够完全走出来的人,黑暗将永远惧怕他的灵魂。

不要总把你的困苦和灾难当成一种凶兆,或者会带来什么副作用,那样它们真会成为你身体里的疾病;你可以把它们当做一种有利的资源---戒色论坛,其实,它们的本质就是这样的。不要劝说自己逃避困难,这是不可能的,无论你逃到什么地方,它们都会始终伴随着你。所以要勇敢平静地迎难而上,用所有的冷静和尊贵来对抗它们,你要学会不卑不亢。估量一下目前的形势,看看对方和自己的力量是否悬殊,试图分析和理解它们,找到困难的弱点,还击,并且最终制服它们。这样做,你也将磨炼自己的意志和智慧,最终,你会进入那被迷幻的面纱笼罩的幸福小径。

4

释卸重负

对我来说,这就是生活;

如果生活充满负重,我将投入生活,

去体会这首沉郁之歌。

——贝利

你有没有听说过要战胜每一天?

而我说被击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势均力敌的战役,

有胜方,也有败方。

——华尔特•惠特曼

我们听到并且阅读过许多有关如何忍耐重负的方法,但是很少有人说过如何做到放下负担,身心轻盈。当你知道如何去放松,把自己从重负里解脱出来,并且用一种释然和其乐无穷的心态来感动你的朋友的时候,还有什么不堪的重负需要你去学着忍受吗?没有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还要肩负着很多不必要的家什;没有必要让一个人的肩膀承受莫大的重量,过后为了他所担负的痛苦,而把他追加为一个光荣的殉难者。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你要强加在你头脑中一些毫无价值的负担,沉重的分量于一身,你给自己更多顾影自怜和悲天悯人的理由。为什么不放下你的包袱,还有你的哀伤,将更多人世间的快乐融入其中?没有什么借口能够证明背负包袱会给你带来好处,逻辑上也讲不通,就像总拖着一个无法令人摆脱忧伤的影子。我们要把忧伤当做物质一样,被运来运去只是一种简单的卸载,不要使自己沉陷其中。因此我们要使自己的精神在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中,获得力量,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伤害。那些重负只能扔在一边。卸载你身上多余的重量,远离忧伤的来源,将是好心情的第一步。

我们知道,一些苦行僧苦苦修炼,他们身体上的禁欲,很多都是无效的,也没什么必要,那么人们精神上的禁欲呢,如此多的人禁锢自己的精神就是相对有效或有必要的吗?

那么,造成不快乐或者悲哀的负担在何处呢?它其实不存在。如果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保持快乐,而不是带着内心的叹息和反感,要相信我们的内心具有最高的智慧,可以像朋友和导游一样为我们指南,同时它也具有强大的阻力,有可能变成我们内在的敌人。我们要留意、试图战胜、甚至避免那些叫自己承重的状态。我们在生命的每一个拐角处与自我相遇,而当我们拒绝去接受或者承担自身的责任时,这责任就会变成生活中的负重,这样我们做任何必要的事情都处在一种不舒展或者抱怨的状态中,在无意义的享乐之后追赶时间,用绝望和悲伤的鞭子抽打自己,并且强加于自己加倍的负重——不停地呻吟,只能咽下更多的不安和厌倦。

醒来吧,哦,自己醒来,做得更好;

向着更远处展开羽翼;

重新歌咏生活的圣歌;

用心地唱,真实地唱;

唱出胜利之歌;

唱得更加绚丽,更加甜美吧;

冲破你的怀疑,忧虑和痛苦

编织你的快乐,喜悦再度降临于你;

用荆棘编制成一顶王冠

在你久违的喜悦中,唱吧,就在现在。

我将赋予我所有的快乐、无私和精力投入到我生命中涌现的所有事情中来;这时,尽管我在强大的压力下步履维艰,但我却感受不到丝毫棘手,感受不到压在身上的担子有多重。

你说某些事(职责、友谊、或者一种社会的责任)令你感到烦闷,觉得很累赘,而你辞去了工作。给自己强加了一些思想:“我已进入到这个状态中,但这是一项沉重和令人担忧的事情,必须结束了。”确实是因为事情本身很沉重吗,或者是你的私念在反复对自己说。

我告诉你,真正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在最初的形态,总是看起来对人们有压力和约束,这是一扇通向一个更高层的自我的大门;你认为那工作对你来说永远都是迈不过的门槛,其实却隐藏着你未曾开发的幸福,而当你就要接近这幸福的时候,却徒劳地要求自己与幸福背道而驰。所有发生的事情像是镜子中你看自己的样子。你在工作中感知到的黑暗无助,是你所具有的精神状态的一个映射。是你心灵的状态,好好瞧一瞧吧!事态将立即转变,成为获得力量和幸福的一种手段,这时一种新的精神面貌使你看到——的确是不一样。就像照镜子时,看到镜中的自己闷闷不乐,你会抱怨:镜子啊镜子,你怎么用这么一张丑陋的脸和我怒目而视呢?还是重新摆正你的脸,重新面对镜子,绽放美丽的笑容吧。

一件事情是正确和必要的,应该去做,并且它会带来好的结果,但是你只能在一种艰难郁闷的状态中不情愿地去完成,那么是一些狭隘的想法使得整个事情变得有些恶劣;如果这件事情既不正确也不必要,做它只是为了得到某些令人垂涎的快感,那么这就是荒唐的,只能给你带来麻烦的结果,你完全没有必要去理会。

你推卸掉的责任是勉励你前行的天使;你所崇尚的享乐是阿谀奉承的敌人。愚笨的人!你何时将搞清方向,继而选择明智?

宇宙的恩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宇宙指引它的创造物走向智慧,就像它要求每一颗粒子都遵循自然的规律一样。荒唐和自私必将承受痛苦,这痛苦,是无情的敌人,也是爱和智慧的征兆。

是什么使人痛苦?是什么令人忧伤?是什么负担沉重?狂热使人痛苦;荒唐令人忧伤;狭隘负担沉重。

在黑暗中迷失自我,

一切结束,

人们在哭泣,流血,掺杂着呻吟。

从你的思想和操行中摒除狂热、荒唐和狭隘,那么你便会除去生活中的苦难。

卸下包袱的意义在于,拥有宽厚的气量,纯粹的爱回归内心。心中有爱,再去面对你的责任。你便会觉得身轻如燕、心旷神怡。

因为头脑中一些无知的念头,为自己带来负担并且也惩罚了自己。没有人注定要承载任何负重。悲哀并不是盲目地落户在你身上。这些事情是白手起家,长期养成的性情。理智是头脑中公正的君主,当他的王位宝座被狂热篡夺时,这个人的精神王国就会处于无政府统治状态。当美好的爱就在你前面时,繁重和烦恼就退到了后面。你自由选择,即使被狂热束缚,手无寸铁,四肢无力,你也要努力挣脱,超越自己,因为你不是无助的。超越自己的时候,你的内心便获得了释放,这需要你重新找到自己,找到原因并且废除狂热的统治。

避免罪恶的最佳时段是在你的意志被昏庸收买之前,但是,它一旦被收买,又焉知非福呢?那一系列的后果会教会你什么是明智。下决心的最好时间是在接受任务之前,一旦接受了,所有狭隘的想法、怨言、抱怨和忿忿不平都应该自然而然、虔诚地远离你的内心。在你怀着爱和智慧的时候,感受不到责任所具有的负面压力。

任何负重都源自人们无力负重的神经,源于他某些狭隘的虚构出来的更加沉重和不可忍受的感受。如果你的状态的确是够烦躁的,那么,你要去想:你需要烦躁,需要通过和烦恼交锋而增强自我的力量。烦躁,是因为你的性格中有一些软弱的缺陷,这些缺陷会继续在你体内肆扰下去,直到它们被彻底根除。每个人都有变得更强壮和明智的机会,没有什么状态能阻止你通向明智,没有什么烦恼能不在爱的力量前退避三舍。停止那些笼罩着你的烦躁状态,开始思索生活赋予你更多的是恩惠吧!

一个照顾一大家子的女人,她每天的生活只是为了一周几英镑的收支平衡。她要做家里所有的活计,洗所有的衣服,还要抽时间照顾患病的邻居,并且总是得想办法摆脱两种时刻围绕着她的状态——债务和失望。但她从早晨到夜晚都是心情舒畅的,并且从不抱怨什么“烦躁状态”,她能够持久地保持愉快,因为她是个心情豁达的人。她从骨子里就是一个乐观的人,以至于对于其他人来说她是快乐的化身。难道笼罩着她的都是假日、漂亮的小玩意儿,和什么活都不用干的悠闲日子吗?那些体育比赛她从来不看,美妙的音乐会她也从来没听过,她也从来不阅读,没参加过任何晚会,似乎她所做的都是困苦的事情。如果她的生活很美好,所有这些乐事将带给她许多许多的快乐,但是如果她整天都笼罩在生活的不如意中,她将是一个多么悲剧化的人物!多少常人不能做的苦力活她每天都要面对!那些多如鹅毛的家务事将使她喘不过气,卡着她的脖子直到把她送到坟墓里去。除非她对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状态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否则她的精神支柱将很快倒下,凶手就是——狭隘!然而她做到了,她放下了所有负担,并且感到心满意足。愉快和无私的性情是她至死不渝的朋友。博大的爱,使她感受不到生活的辛酸。

另一位妇女,拥有丰厚的收入,享受着悠闲和奢侈。因为拜访她的人很多,占用了她一些时间,剥夺了她一些快乐,并且经济上的无忧反而使她比常人少一些责任和压力,她希望从这样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但是她对这样的状态已经有了依赖心理,或者说,在她的心中已经养成了总是不知道满足的性格,所以她总是被不满和不愉快笼罩着,并且总是在抱怨自己处在“烦躁状态”。不满和狭隘是不可分割的同伴。自私的爱,使她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

上述描述的两种状态(生活中堆积了很多这样的实例),哪种是烦躁状态呢?其实烦躁不是任何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她们两个也都是可以选择幸福或者不幸,如此的结果难道不是跟她们选择了爱还是狭隘是相关联吗?头脑中的自己才是自己的根源,而不是来源于什么外在的生活环境。

当一个人开始研究一些神学、宗教,或者神秘学的时候,他会说:“如果我没有我自己与妻子和家庭的那份负担,我可能已做出成绩。如果在若干年前我就知道这个道理,我是不会结婚的。“我知道这个人还没有找到通向智慧最简单最直接的道路(因为没有什么比暗自遗憾更加荒唐的事情了),并且他没有能力完成那些雄心勃勃的伟业。如果一个人对人类有着这么深厚的爱,他渴望为世界做一些伟大的事情,他应该把这样深厚的爱表达出来,让任何他所处的状态都充满了爱。他的家中应该充满着爱、美妙、甜美和他带来的和睦与无私的爱,这些爱将随他而传递,他带来了快乐,传递着善事。爱是不会自己飘到空气中的,如果在他的家中很难发现爱的踪迹,那么这便不是爱——而是虚有其表。

我不是没有见过(哦,令人深感同情的场景!)一些走入误区的信徒和宗教狂热者,他们那缺少欢声笑语的家庭和不被重视的孩子。在一条自欺的道路上,他们所做的只是自怜自叹和自我牺牲。这些自作自受的悲剧是受到一些神圣和宗教责任的蛊惑,叫他或者她必须忍受人间的种种不幸。

完成伟业不是所有人的使命,真正伟大的人才能做伟业;同时,他将伟大撒向人间,无论何时,他都在做着高尚的事情,揭示人间的真理。

你如此渴望为人类作出一点贡献来,去拯救你的同胞,那么从你的家中开始,就要“以善小而为之”:帮助你自己,帮助你的邻居、你的妻子和孩子。不要感到迷惑,只要真切地忘我地去行动,拿出你所有的真诚,离你最近的也是最渺小的一些作为你都不能胜任,那么你也无法走得更远、变得更加伟大。

如果一个人长年生活在强烈的物欲和狭隘的理想中,那么这些年来堆积的错误最终只能给他带来沉重的负担。直到有一天,他认识到这些负担已经压在他身上太久太久了,否则是不会放弃它们的,是不会开发自己的力量寻找更好的生活的。他需要时时把那些加在他身上的压力看成是一种上帝赋予在他身上的“神圣的策动力”,是寻求美德的标志,是命运和环境或者其他人不得当不正确地强加在他身上的。他,绝对不能在压力中放任、随波逐流,增加负重的分量,加大痛苦和伤感。当这个人用真理唤醒自己的时候,他的生活压力也会得到缓解,它们可以转化成长期堆积的力量而迸发出行动,他会从懦弱的自怜中解脱出来,并且找到放下压力的更好方法。这时的他,睁开眼睛,看到自己的每一个想法和行动都如同一片瓦、一块石头,帮助他修葺生命的殿堂。这将发展他的洞察力,将会使他认识到他哪些瓦砾还不够坚固,哪部分建筑还存在隐患,哪些还需要他付出更多的刚毅和勇气。

痛苦的负担是必要的,只是我们缺乏爱和智慧。

痛苦和羞辱是幸福这座寺庙的外院,朝圣者要想到达寺庙内部必须穿过包围着它的庭院。有时候,一个人会逗留在外院中驻足游弋,他可能会沉陷在不完美的自我中,把外院当成了里面的寺庙;但是当他撕开自我蒙蔽这最后的邪恶屏风之后,擦亮眼睛,发现痛苦是一种手段和一段路程,这种状态是一种自然的起源和过度,随后,会变化,并且得到新的力量;此时再回首过去,如同洞若观火,他将迅速穿过外部的庭院,到达内部的平静之所,和睦地居住在那里。

痛苦不是在完美中产生的,而是在不完美中孕育成形的;它不代表着完美而是代表着不完美。人总是不断走向完美,因此,痛苦也是可以被逾越的,只要能找到、分析、理解,并且从此远离那曾经跌倒的地方。

我们必须穿过苦闷以便得到休息,因此痛苦是真实存在的。通过孤独达到和平,但是要让受害者不要忘记那曾经的短暂经历。苦闷只是一扇门,并不代表永久的居住;孤独是一条小路,而不是目的地。之后,再远一点,你就会在幸福的温床中,让你曾经受伤的心灵好好睡上一觉。

一点一点地累积负担,丝毫不易察觉。逐渐地,负重在增加。欠考虑的冲动、放任的性格、盲目的狂热、不纯正的念头、叫人难受的字眼,愚笨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终于许多荒诞的积累让你感觉到了生活的压力。开始的时候,还明显感觉到它的重量;但日复一日,终于有一天你突然感觉到,所有的烦恼负重仿佛一下子堆积在你的面前。当狭隘的苦果一古脑摆在一起的时候,你的心绪将完全被郁闷、烦乱所蛀蚀。当这一爆发的时刻来临时,需要受害者清醒地看一看自己。只有他自己才能找到释放负重的方法,他将找到智慧的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美好、甜蜜、纯洁、爱和高尚。在积压负重所带来的颠倒黑白的日子过后,他将发现无忧无虑的夜晚和白天,每一次呼吸都是快乐和发自内心的。

走出世界,来到世界的头顶上——

在这里,看见世界的苦难和无数坟墓;

也看见包围着绿色的地球的是晴空碧日,我爱它,

我们必须像上帝一样地去爱这个世界,

做世界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在尘埃落定的地方,

只有鲜花的芬芳。

生活如此美,连你自己都感到惊讶。

5

默默牺牲

人活着需要什么?

伊甸园时代已经结束,天堂还未到来。

何时,天堂会降临我们左右,降临在我们心中?

卑微是一切美德的基础

我们在最低层盖建,不曾怀疑,最终到达顶峰。

——贝利

真理与我们的心同在,

外界并不能使我们飞升,

无论如何,你要相信这一点。

——勃朗宁

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真理:我们要通过失去来收获;我们要学会放弃是因为曾经贪婪地去要,获得更多的美德就意味着抛弃更多的罪行;每一次被圣洁感动都意味着自私狭隘的心被一点点地征服;在真理的道路上每前行一步都迫使我们丢弃一些因自我无知武断而犯下的错误。

一个人如果想要穿上新外衣,必须先脱下旧衣服。如果他想要找寻真理,也必须先扔掉那些虚假的内涵。园丁锄草,是为了植物能够茁壮成长,最终,能结出饱满的果实来。智慧之树也同样需要肥料,需要铲除杂草——肃清那些错误与罪尤。成长——收获——必要的牺牲——失去。

正确的人生,幸福的人生,狂乱和困苦不会在此肆虐,要想获得这样的人生,就要懂得取舍,学会牺牲。不是一定要牺牲某些物质上的东西,而是抛弃一些内在的错误和不当,因为正是这些,也只是因为这些,为你的人生加上几分悲凉。被邪恶和虚伪控制的生活没有什么好下场,因此,所有的付出,最后的赢家还是你自己,这并不存在什么本质上的失去。是的,一开始,看上去损失惨重,并且付出的过程是痛苦的,这是因为自欺欺人和精神上的盲目,使你总是伴随着自私的狭隘之心,痛苦在自私侵入到你的内心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种子,只是你被蒙蔽了。当一个醉汉决心戒掉他对烈性酒的依赖时,他会面临很长一段时间的巨大痛苦,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自己放弃了人生的享受。但是当他战胜了这个恶习---戒色论坛,取得胜利的时候,当他的酗酒之心彻底死亡、意识回归平静镇定之后,他将会知道他放弃了一时的原始乐趣使他赢得了更多的人生乐趣。他所丧失的是罪恶和麻痹,并不值得继续,否则还会在不知不觉中延续他的悲剧。但是放弃后,他的性格中赢得了更多的自控能力和冷静。这能使他的头脑达到最祥和的境界,这有多么好,并且感觉真实,这是多么必要,作为一个人,这是多么可贵的性格。

所以,真正的付出,从开始到完成,总是会有一些阵痛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是抵触它,他们不能从克服自身惰性和征服自己的自私中看出其中的意义来。这看上去剥夺了他们的一些娱乐,而实际上则是为了追求真正的娱乐:看上去招致痛苦,放弃他们的快乐,但是必须这样,人生必须学会什么值得珍惜,而什么应该放弃。如果一个人懂得放弃自身的不足,即使那给他暂时的麻痹,但这将会给这个人带来加倍的成功。在追求豁达奉献(这是很难获得的精神)的过程中,总是会涌现出更多的困难,因为当我们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时,“自私”也感到了威胁,自私自利的情绪也会相应地高涨,成为超越自我的绊脚石。

只有当一个人懂得什么是舍得后,并在内心深处不渴求回报,他才称得上一个不自私的人,才能到达幸福的顶峰。一个人必须心甘情愿谦卑地放弃自私的念头和经历,因为它们是不真实和不值得的。而对于幸福,他也要保持一种不能要求太多的心态,而不是总惦记着什么是对自己有利的。不仅仅如此,他还必须随时有思想准备来牺牲自己,牺牲自己的快乐和享受,甚至生命。如果这么做能使世界更加美丽和安宁,那么这算什么损失吗?当守财奴没有了对金子的兴趣的时候,他失去了什么吗?当小偷洗手不干,放弃了偷盗生涯,他失去了什么吗?当浪子回头,放弃了那些无聊的作福作乐后,他失去了什么吗?没有人在自我牺牲,或者奉献自己的某些东西中失去了什么;然而人们总是认为,他会因此而失去。正是因为这样,他反而遭受痛苦。在你经历痛苦的时候,正是需要牺牲和付出的时候,只有这样,才能把痛苦转变成幸福和成功。

所有的真实都蕴涵在付出中,这是隐秘的精神源泉,并且需要一颗平和谦逊的心灵。付出和自我牺牲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行为,保持这种心态的人,将会得到精神上的升华。但是牺牲和奉献在哪里啊?我们又是怎么实践它?怎么找寻它呢?它在你每天克服思想或者行动上的自私倾向中存在着;它在你日常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实践着;它在我们内心的躁动和外界的诱惑中找寻着。

挖掘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牺牲精神吧,它带着我们走向幸福。虽然,想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付出许多的努力和承受更多的痛苦。人们总是一心想着做一些伟大的事,而担心去承受一些额外的牺牲。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忽视最重要的事情,哪里潜伏着不断侵扰着你的罪恶念头?哪里是你的弱点?哪里最容易受到诱惑?那便是你首先要为之牺牲的地方,应该从此处下手,开始寻觅通往平静的道路。可能,你发现自己的心中总是充满怒火,而且不近人情、缺少爱。你准备好了牺牲掉那些愤怒的冲动和言语,那些刻薄的想法和行为吗?还是打算默默地忍受自己的陋习、攻击性、谴责和薄情,而不想办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呢?它们使你变得如此盲目麻痹,得不到爱的保护。你应该暗下决心去抛弃这些恶习,牺牲那个恶劣的自我,这会使你更加接近幸福。

如果你经常生气或者待人刻薄,那么一定要尽快放弃这些性情。这些顽固、残忍和错误的思想与你为友,永远不会对你有任何好处,它们只能给你带来不安定的生活、悲哀和精神上的迷失。它们也只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可能你会说:“但是,是他先对我刻薄,他用不公正的态度对待我。”也许事实是这样的,但这是一个多么苍白无力的借口啊!一个多么懦弱和无效的托词!别人用刻薄的态度对待你,这是错误和伤害的行为,你就用平等的态度回击他,因为别人的过错,你也要用过错来对付他。你能用水阻挡洪水的势头吗?因此也不能用刻薄来教训刻薄。你能用火扑灭火焰吗?因此也不能用愤怒压制愤怒。交出你所有的刻薄、所有的愤怒吧,“它使两个人都陷入争斗”,不要成为争吵的另一方。如果一个人无礼或者刻薄地对待你,试一试去找出你自己在什么地方犯下了错误,仔细分析你是不是真的犯了错误,不要用恶意和愤怒的言辞或者刻薄的行为来回复他,保持沉默、自控和和颜悦色的状态,并且学着,通过一些正确的努力来同情那些犯了错误的人。这正是一个训练内心平和与善良的好机会。

可能你习惯性地不耐烦和易怒。那么,开发牺牲精神对你很有必要,你应该去这么做。放弃你的不耐烦吧。克服它,克服身上的惰性,放弃自己身上的固执。下决心叫自己不再忍受这种不安定性格带来的痛苦,要去征服它,并且把它彻底扔到垃圾箱里去,一分钟也不再浪费。它不能再去支配你,因为你一旦被这种错觉和烦躁的状态控制,就会失去自我,不管别人说了或做了什么,甚至嘲笑辱骂你。缺乏耐性和急躁一点用都没有,除了加重事情的恶劣性,起不到任何别的作用。平静、内心强大和深思熟虑能使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不耐烦和与之相伴的易怒总会带来你性格上的软弱和无能。这些性格都在你身上做了什么?它们能给你带来和平、快乐吗?难道不是它们使你的状态每况愈下吗?并且,你的不耐烦,可能会伤害他人,同时也灼伤了自己,最终枯竭了自己的精力。

那些不耐烦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因为他们身上贯穿着动荡和不安现状的因素。平静的美妙和耐心带来的永久甜蜜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平静无法靠近他们,无法抚慰他们,无法使他们波澜不惊。

如果不牺牲烦乱情绪,就没有幸福可言,这种牺牲意味着发展内心的忍耐和韧性,创造出一个新的温文尔雅的自己。当不耐烦完全离你远去的时候,自私被你甩在坟墓里。你可以尽情享受充实的幸福与安详,拥有清醒平静的头脑。

每一时刻,为别人想的比为自己的多,

我们的生命便获得了新生。

我们生活在为他人的境界中,比生活在私有的空间要舒适。

打开灵魂的窗户,向着更高的圣地。

为你的命运欢呼吧,你拥有快乐的一生。

还有那些自私的放任,可能看上去是无害的,不显山露水,但是所有自私的放任都是有害处的。人们并不知道,在习惯性地屈从于矫情和沉浸在自私的满足的过程中,他们最终失去了什么。如果说神灵保佑人们,为我们增加勇气和信念,走向成功,那么恶魔引导人们萎靡不振最终枯竭,它诱导人们变得如同禽兽一般缺少灵性。有的时候,这邪恶的任性可能看上去是无辜的,甚至有些甜美,但是它的本质是使我们远离真理和幸福。当你觉得你的人性越来越少的时候,它就在你体内感到满足,它会继续发展自己的势力,将变得越来越有野心和庞大,并且你最终被欲望占据了头脑,它将控制真理。直到你意识到它的存在,并且放弃它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力量,什么能使你心静如水,而又是什么使你一直沉迷在对错误的满足里。直到你放弃了任性,才会享受到完全而持久的幸福快乐中去。这种任性会使一个人的要求越来越多。这个人将为了扩张和满足自己的任性而丧失自尊,使自己丧失任何防御能力和通向成功的能力,最终在工作中、生活中,在这个世界上瓦解崩溃。同样,被盲目的欲望蒙住了眼睛,从而使得精神也变得偏执狂热,他便失去了一双清晰透彻的双眼,因而无法澄清事实,无法理解事物的真实和分辨什么是真理。任性和真理是两条不同的轨道。通过放弃你的任性,人们可以摆脱迷惑,拥有一双慧眼和坚定的信念。

放弃你珍爱和渴求的放任不羁,让自己思考一些比短暂的愉悦更高贵、更持久的东西,让你的生活存在于单纯地寻求感官刺激之上,那么你的生活将充实而坚定。

懂得牺牲的影响远比其他的教诲深刻,因此他将获得那丰富的真理的启示。牺牲那些固执的己见,放弃与别人关于生命、见解和宗教的冲突,代之以理解、爱和同情。固执己见是妄自尊大和自私自利的表现,它通常与理智和辩证的技巧相连。比起茫然无措,那盲目的假设和断言通常被看做是一种美德;然而一旦你感受到那条充满温柔的爱的道路,那固执本性中的无知、残缺和苦痛就自然地显现。

抱残守缺的危害在于,他总是将自己的观点作为正确的标准和判断的尺度,把所有与自己生活和观点背道而驰的人都看做是错的,他总是热衷于评判别人,而不让别人评判自己。他的态度招致了那些担心遭到他评判的人的反对与驳斥,而这正触及到了他的空虚,使他痛苦不已,导致他生活在连续不断的不幸、怨恨和残酷的思想狂热中。这样的人内心永无平和,除非他抛掉那些总想将别人纳入其思想和行动轨道的欲望。他既不能领会别人的心情,也无法理解他们的努力和欲望。他的头脑里充满了狭隘与怨恨,所有亲切的同情和精神的交流都被他拒之门外。而当他抛弃了固执己见,每天在与人交往中,将自己的偏见和看法搁置一旁,乐于以人为师,学会谅解,允许别人有发表观点和选择生活道路的充分自由,如此,他将获得比他之前的经历更深邃的洞察力、更宽厚的同情心、更丰富的幸福感,告别了此前的生活,他将走上那幸福的小径---戒色论坛。

那时一切贪婪的欲望和想法都将被摒除,我们甘于别人的拥有胜过我们。我们并不觊觎任何东西,相反为别人的痴迷和享乐而欣喜,这带给他们幸福与快乐。我们中止了自我的需求,并无怨无悔地将别人迫切需求的东西赠送给他们。正是那种牺牲自我兴趣的姿态是内心深切平和与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对物质的占有是短暂的,在这种感觉中我们并不能真正认为它们就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只不过是它们的短暂看护者,然而精神上的占有却是永恒的,它必定永远属于我们。精神上的财产是无私的,只要我们中止那些对物质占有与享乐的渴求,不再把它们看做是我们独自享有的,放弃追求更多的东西,我们尽可放心地享有。

无私的人即使置身于财富中也会远远站开,因为更高形式的占有主宰着他的思想,于是他也将避开与贪婪的灵魂永伴的辛酸、恐惧和焦虑。他往往并不看重自己的富有,而把无私的品德看做是整个世界和苦难的人类所远离和失去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憎恨是凶猛的火焰,它会烧毁你心中驻留幸福的港湾,烧毁所有内心平和、幸福和甜蜜的花朵,它所到达的任何地方都将成为地狱。

憎恨有许多名字,许多形式,但它的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怨恨别人的想法不停地燃烧。有时候,仅仅是由于对某个宗教名称的盲目信仰,便招致相互攻击、诽谤与迫害,原因是他们不能接受别人对于生命和死亡的看法,从而将痛苦与泪水填满整个地球。

所有针对别人的怨恨、不满、诽谤与恶劣的想法都是憎恨,而哪里有憎恨,哪里就永远不会有幸福。当愤恨的思想由心头升起时没人能克服它,直到一个人能够容忍那些试图找茬儿的人,它才被克制住。在真正的幸福被领悟和知晓前你必须做到这些。超越那些艰难困苦、那如钢铁般憎恨的大门,神圣的爱的天使就等在那里,她显现在那些征服和舍弃了可憎思想的人面前,引领他进入自己内心的平和。

无论别人对你说什么还是做什么,你都不要心怀不满,不要用憎恨来回击憎恨。如果憎恨有意地重生,那你的行为必然会在某处不知不觉地有所失,在放弃友善和理智的行为中误会必然会产生。无论什么情况下,“神甫,忘记他们吧”都要比“我将无法容忍他们”有着无限的美好、甜蜜和高贵。憎恨是如此的渺小和乏味、盲目和可悲。而爱则永远是那么的伟大和丰富,远见且有福的。

最有文化的表现是谈吐间没有恶意;

最伟大的革新者,总能迅速发现所有美好和有价值的事情。

他们那贤明而有序的一生本身就是在斥责罪恶。

放弃所有的恨吧,在爱的神圣的祭坛上将它们斩杀——投入地去爱别人。不要再去想那些曾经发生在你身上的侮辱了。把目光转向以后,你不再会伤害和侮辱任何一个人。打开心灵的闸门,用甜美、包容和美好的爱把心填得满满的,让它们融合在一起,互相拥抱,使你拥有如此温和的性情、平和的神态。不要丢弃下任何一个人,甚至,对那些恨你、诽谤你、嘲笑你的人,也不能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冷酷无情。

我们还应该为另外一些不纯洁的欲望而默默牺牲,那些懦弱的自怜和虚荣的显耀,那些空虚和狂妄,因为它们也是存在于头脑中的一些恶性的生活态度,是畸形的心灵。那些有这样性格的人们,应该逐渐放弃或者克服它们。这样,才能有助于自己走向成功,避免脆弱的心灵遭受悲哀,最终理解快乐和完美不朽的幸福的真谛。

此时,我们所提到的所有的默默牺牲都是纯洁的,那颗卑微之心被搁置在神圣、人迹罕至的祭坛上,你第一次在这个庄严的地方拿出所有的勇气忏悔道:“我错了。”你将为之付出代价,同时也将感知并且获得真理,获得那曾经因你的错误而黯淡的真理。

“并不是我们努力观察,就能发现天堂的。”默默牺牲对于自我,对于别人都是很有好处的。每天你都在放弃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念头,这是无形的变化,它悄悄降临在你身上,没有沉重的脚步声,也不能一下子就能使你名利双收。它隐藏在世间无数双眼睛之外,不仅如此,甚至那些平时最亲近你的人,用肉眼凝视你,也不能发现你的变化,因为精神上的真善美是无法用眼睛看到的。但是不要认为默默牺牲不能被别人看到,它就是无用的,你将享受着它的幸福光辉。对于别人,它的作用也是巨大和深远的,尽管他们看不到你在变化,甚至不理解你的内心,但是他们也在无意识中被你的精神感染了。他们不知道你曾经进行过一场默无声息的战争,你最终战胜了自己,但是他们会感受到你的态度在改变,你的崭新的精神面貌,你充满了爱和对人的关怀,他们也会多多少少与你一起分享幸福和福佑。他们对你内心的波动一无所知,那些痛苦和随后的平和,也不知道你是怎么受到伤害、康复并且找到新生的。但是他们将会感觉到,你变得更加可爱、纯粹和强大,更加内敛、耐心和优雅。人们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宽慰和平静。什么样的回报能与之相比呢?那些谄媚的人令人生厌,自私带来的一时快感不值一提。爱就是最好的回报,使我们感觉快乐和富足;爱是我们最终的避难港湾,是我们饱经痛苦的灵魂的休身之所。

仅靠一次伟大而光荣的自我牺牲行为,是不能完全获得它所给予的至高的智慧和幸福的,必须从平凡生活里点点滴滴不断的牺牲中获得,必须每天一步一个脚印牺牲自我获得真理。每一天他都超越自我获得一些胜利,他都要战胜一些刻薄的思想、不洁的欲望和罪恶的倾向,并把他们抛在身后,就会使每一天变得更加强大、纯粹和明智。一点一滴的奉献与牺牲使他在每一个黎明都会发现,离最终的真理之光更近了一步。

寻找真理的幸福之光,不要四顾彷徨,也不要左右张望,回到自己的内心吧。你将发现真理就在你每天有限的生活半径中,甚至在心灵细微、无声息的奉献中。

6

同情心

当你将凝视的目光

转向自己的灵魂,那目光当是冷峻的

当凝视的目光投向自己的兄弟

那目光里当蓄满和善;莫让

从庸俗口中流出的蔑视的责难声经过你的唇边。

那是湫隘地里乱长的野草。

——埃拉•惠勒•威尔科克斯

我不去问受伤的人是何等感受,

我要自己去感受伤痛。

——维拉•维勒考茨

只有征服了自己,我们才能同情他人。仍然处于自我怜悯和同情中的我们不可能为他人着想,不可能体会他人的感受。热衷于自我的显赫,惟我独尊,自我保护,只顾及自己的想法,总之是只顾及自己的一切的话,我们就不能温和亲切地与人相处。同情若忘记自我,又怎么会想起为他人着想呢?

若要同情他人我们首先必须理解他们;要理解他们,我们首先要放弃对他们的一切个人观念,必须真正认识他们。我们必须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合而为一,借助他们的眼睛,包容他们的一切经历。如果你认为对方的智慧和经验超过了你,你就不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你认为自己高于他人(因为自私和同情不能共存),你也做不到这一点,但是你可以试着去同情与你遭遇类似的那些卷入罪恶与苦痛的人们。尽管你的同情不能包容涵盖比你高明的人,但是你可以从他那里得到更大的同情和庇护,使自己更容易摆脱仍然束缚你的痛苦。

偏见与恶意是阻塞你流露同情的障碍,傲慢与虚荣是通往包容之路的屏障。你不可能同情让你怀恨在心的人;你不可能以同情你嫉妒的人为乐;你不可能理解你厌恶的人;你不可能同情因为肉体的冲动而产生畸形爱恋的人。你没有也不可能自然地看待这些人,你有的只是你自己对他们的不完全概念;只是以一双片面的眼睛扭曲地看待这个世界。

如要真实地看到他人,在你和他们之间,必然不允许存在任何盲目冲动的好恶之情,或是强烈的偏见和自私的想法。你要尽量让自己不痛恨他们的行为、谴责他们的信仰抑或观点。你必须将自我完全排除,暂时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只有这样你才能与他们亲善,才能探索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经历,理解他们的故事。当你理解一个人时,就不会再去责备他。人们作出不公正的判断,相互谴责、相互回避,是因为他们不能够彼此理解,不能彼此理解是因为人们没有克服自己、没有净化自己。

生命,就是生长、发展、进化。在罪过之人与圣贤之人之间没有实质的区别——只有程度的不同。圣贤之人曾经是罪过之人,罪过之人有一天也会变成圣贤之人。罪过之人是孩童;圣贤之人是成人。将自己与罪过之人分开,将他们看做恶劣之人来回避他们,就如同一个大人因为小孩不懂事,不成熟,喜爱玩玩具,就拒绝与孩子一起相处一样。

一切生命都是一个整体,只是表现形式各不相同。长成的花朵无异于树木:它是树的一部分,也只是叶片的另一种形式。蒸汽无异于水:它也只是水的另一种形式。同样,善只是由恶转换而来:圣贤之人只是由罪过之人发展转变而来的。

罪过之人是还没有开悟的人,他无知地选择了错误的行为方式。圣贤之人是理解力成熟、悟性好的人,因而他明智的选择了正确的行为方式。罪过之人指责罪过之人,指责便是错误的行为方式。圣贤之人从不指责负罪之人,因为他知道自己曾经处于同样的位置,他带着深切的同情去看待罪过之人,将他视作年轻的兄弟或朋友,因为惟独同情才是正确明智的行事方式。

至尊的圣贤,给予所有人同情却从不需要被同情,因为他超越了罪恶与痛苦,生活在延绵无疆的至福的快乐里;然而一切苦难的人都需要同情,一切犯下罪过的人一定要吞下苦果。一个人明白了不论思想上还是行为上的罪过,都会带来相应的痛苦时,认识了并且领教了罪过引起的痛苦,他就不再责难别人而是选择同情别人,他就会通过自我的洗涤来达到理解他人的境地。

当一个人褪去了自己的憎恶之情,转化了自己的私欲,放下自私的念头后,他就达到了拥有人生所有涵义的深度——领悟一切的罪、痛与悲,一切的动机、思想与行为——就理解完美状态的精神法则。完全征服了自我,就得到了完美的知识,完美的同情。用纯洁的心看待他人的人,也是用一颗同情心去对待他人的,将他们看做自己的一部分,不是将他们看做肮脏的、被排斥的异己者,而恰恰,他人正是自我,他们与自己从前一样犯下罪过,像他自己从前那样感受痛苦,像他自己从前那样悲伤,他还会快乐地认为他们也会如自己的过去一样,超越自我最终到达完美宁静的彼岸。

真正善良的人不是狂热利己的党徒,而是将他们的同情施与所有人,不是着眼于他人的邪恶,不去谴责和抵抗他人,他们能够透析罪过之人的罪过,以及罪过之人始料不及的接踵而来的悲伤与痛苦,那些使罪过之人手足无措的悲伤和痛苦。

一个人的怜悯之情与其智慧相伴相长,而不会超越智慧所及之处;一个人只有在变得更温和更富有同情心时才能更为明智。束缚自己的怜悯之情,等于束缚自己的心灵,也会令自己的生活黯淡痛苦。散布同情使怜悯之情更为广博,意味着使生命充满光明和快乐,使他人通向光明和快乐的道路更加平坦。

同情别人就是要包容他,与他成为一体,因为无私的爱将自己与对方不可分割地维系在一起。选择同情的人伸出双臂拥抱整个人类和所有的生命,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一致和归一,理解无处不在的爱与法则以及智慧。

一个人在将他人拒于同情心之外时,自己也被拒于平静真理的天堂之外。当其怜悯终结时,其黑暗、痛苦与不安便要作祟,因为拒他人于我们的爱意之外,就是将我们自己拒于爱的福地之外,是将我们自己箍在自私的黑牢里。

行一里路而无悲悯之心

是一座包裹自我的墓穴。

只有同情无限时,真理的永恒之光才能昭显;只有爱无束缚,才能享受至福的快乐。

同情是幸福;同情赐予我们最高尚最纯洁的幸福。它是最圣洁的,因为在相互照耀的光芒中任何自私之心都荡然无存,只剩下与他人合一的乐趣和美不可言的精神认同上的交流。当一个人不再富有同情心时,他将不再懂得生活、不再去理解、去意识、去知晓。

一个人只有放下一切关于他人的自私想法时才能真正同情他们,当他努力去做努力去认识他人时,去意识他们的罪过、诱惑、悲痛、信仰、观点、偏见时,最终会准确地看清他们处在怎样的精神发展状态里,会理解他们的经历,会明白他们目前只能这么做。他会看到他们的想法和行动是由他们缺乏经验造成的,如果他们行事盲目荒唐,那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和阅历尚不丰富,要想他们能够更为明智地行事,只有等他们的思想渐渐地成长到更为明智的境界。富有同情心的人还明白,虽然这个成长过程可以通过更成熟的例证去影响,可以通过适宜的教诲来鼓励,但是却不能太多地强制,要在顺其自然的状态中慢慢领悟;爱与智慧之花需要时间来浇溉成长,仇恨与荒诞的分枝也不可能马上折去。

同情之人懂得如何迈进与之往来者内心世界的门槛,他能打开这扇门,走进去并与主人居住在他最隐秘最不可测的灵魂深处。他发现没有什么好去恨的,没有什么让人诟骂的,在这样的至圣处着实没有什么可让人非难的,倒是有些东西让人去爱、去关怀。此时他心里只有释放更大的怜悯之情的空间,更大的忍耐和更广博的爱了---戒色论坛。

他看到自己与他们合而为一,他们只不过是自己的另一方面,他们的本性无异于自己的本性,除了某些改变和程度上的不同,其他都是一致的。假使他们的行为有罪过的倾向,他也只能从自己的内心寻找同样的倾向,虽然自己的这种倾向可能已被制约或净化;如果他们表现出圣洁的品质,他也只能从自身寻找同样纯洁的精神,虽然可能力量与发展的程度轻一些。正所谓“人有异同之性”。

一人之罪过也是众人之罪过,一人之美德也是众人之美德。没有人能与他人有区别。没有本性的区别只有状态的区别。即使有人认为自己以自己的高洁操行而与众人分别开来,那么他内心的黑暗与荒诞一定是极大的。人类只有一种,在同情这座圣堂里,圣贤与罪痕累累者相遇相融。

据说耶稣将世上所有的罪都承担到他一个人的肩上。这便说明,耶稣自认犯下了那些罪行,并不是将自己从本质上与犯下罪行的人区别,而是将自己看做与他们同一本性的人——他与整个人类的合一精神表现在他对罪孽深重、为众人躲避遗弃者的深切同情。

那么到底是谁最需要同情呢?不是圣人,不是明智之辈,亦非完美之人,是罪孽深重者、精神蛮荒者和不完美之人,罪孽愈重所需愈急。“我为召唤罪孽之人忏悔而非为正直之人而来”,一个能够理解人类一切需要的人如是说。需要你同情的不是正直之人,而是邪恶之辈。犯下罪孽的人长期遭受痛苦和悲哀的折磨,他们最需要怜悯。

与臭名昭着的邪恶者心态相同的人势必会非难、鄙视和躲避邪恶者。虽然这些人暂时不会制造相同的罪孽,可是这种人的拒绝给予怜悯和他们之间的互相责骂,都是缺乏理解的最普遍表现,因此罪孽也最容易从中滋生。当有人陷入罪孽时他会指责与他处于同样处境的人:他罪孽愈深重,他对别人的责难愈刻薄。只有当他开始为自己的罪孽感到悲伤,并将自己升华到高于罪孽的更加清明的纯洁和理解时,他才会停止对别人的指责而去学着同情别人。但是那些陷入更强烈的憎恶之情的人,他们之间无休止的辱骂偏偏又是一种固定法则的表现形式之一。如果那些邪恶者接受责难并不再做招惹指责的事,便会更快地接受更崇高更不寻常的心灵和生活状态。

真正善良明智的人不谴责谁,而是将盲目的憎恶之情和自私之心释怀,这样他就会生活在爱与平静中,就会理解形形色色的罪孽以及随之而来的痛苦和悲伤。智慧被启迪,意识被唤醒,从各种偏见中解脱的他会如实地看待人们,他的心灵与对所有人的同情相互呼应。倘若有人谴责他、辱骂他、诽谤他,他会在周身掷下几分同情作为盾牌,他明白是无知作祟让他们如此粗暴,他知道他们是唯一自食其果的人。

通过自我征服与对智慧的获取,学会去爱你谴责的人,去同情责备你的人。对他们的责难充耳不闻,探索自己的内心,恐怕你会发现某些无情刻薄或者错误的想法。一旦发现和明白自己原来是这么想的,你就会反过来谴责自己。

许多被普遍称做同情的只是些个人情感。去爱那些爱我们的人是人类的喜好也是偏见;去爱那些不爱我们的人才是最大的同情。

因为痛苦肆虐,所以需要同情。没有从未经历过痛苦的存在或生命,同情在痛苦中变化。不是在一岁,不是在一生,也不是在一个时期里人的心灵就会从痛苦中变得纯净和平和;要经历几代人断断续续的痛,通过几个时期反复呈现的悲伤,人类才会采撷黄灿灿的经验之果,储存一束束丰盈成熟的爱与智慧。那时他就会理解;理解,他就会同情别人。

所有的痛苦都是世间的法则被践踏的结果,经历类似歹行的多次重复后,同样的痛苦随之而来,获得了对法则的认识,也就能达到循规蹈矩的更高智慧境界,然后便开出纯洁完美的同情之花。

同情的另一个方面是可怜。应该可怜那些哀伤的痛苦的人,渴望能够帮着缓解他们的痛苦,帮他们消除痛苦。世界需要更多这样的神圣品质。“因为怜悯之情,世界变得对弱者温恭,对强者高尚。”

然而只有根除一切的坚忍和残酷,一切控诉和痛恨,才能生出怜悯之情。如果一个人看到别人因犯了罪孽而忍受痛苦,这时他却横下心来想或说“他自作自受”,这种人永远也不会施舍怜悯,也不可能替别人擦疗伤的药膏。每次一个人举动残忍(哪怕是对不能讲话的动物)或是拒绝给予别人同情时,他也是在阻碍自己的成长,在剥夺自己妙不可言的幸福,让自己痛苦。

同情的另一种形式在于与比我们取得更大成功的人一起快乐,就好像成功也属于我们。脱离一切嫉妒和怨恨的人,能够在听到他视为敌人的人走运时高兴快乐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圣洁同情还有一种表现形式,是保护比我们脆弱和没有防卫能力的人。动物是不能说话的,它们无助的脆弱呼唤我们最深切的同情。强大的力量在于保护而不在于摧毁。真正的生活在于对他们的保护而不在于对弱势群体无情的破坏:“一切生命都是亲密相连的”。最低级动物与最高级动物的唯一区别在于前者更脆弱、更低能。可怜并保护它们就是揭示和拓展我们内心世界的生命与快乐。当我们不假考虑并无情地滥施痛苦或肆意破坏时,我们圣洁的生命变得暗淡,其生命的快乐也渐淡渐无。肉躯相食,激情相生,而人类的本性只能由和蔼、爱怜、同情和各种各样的纯洁无私的行为来滋养维系并发展。

通过给予他人同情来加深我们的同情,给予的同情永远不会浪费。即使最低等的动物也会对美妙的感触作出反应,因为那是所有动物都能理解的通用语言。最近我听到一个叫达特姆尔的囚徒的真实故事。该囚犯在各种狱所的监禁期限达50年以上。作为一名罪犯,他被视为最无情最不可救药的自暴自弃者。典狱官也发现他是最不听约束的一个。可是有一天他捉了一只老鼠——脆弱、战战兢兢、被追赶,就像他自己一样——它的无助的脆弱,与他自己如此相似,这一切都引起了他的共鸣,在他罪痕累累而又坚忍的心中默默燃烧的同情火花,一下子燃起熊熊火焰,使他从此开始反省生命,然而,人对他的感化却起不到如此的作用。

他把老鼠养在自己房间的一只旧靴子里,喂它、照料它、疼爱它。在他对弱者和无助者的爱里,他忘记并丢弃了对强者的憎恨。他的心和手不再对抗同类,他变得极其驯服听话起来。典狱官们并不能理解他的转变,一个所有罪犯里最残忍的人竟然变得如温和听话的孩子一般,这太希奇了。而且连他的面部表情都有了明显的变化:曾经是丑陋地咧嘴狞笑,而现在嘴角浮现出悦人的微笑;曾经眼睛里充满仇恨的残忍消失了,代之以柔和、深邃、温暖的光明。罪犯不再是罪犯:他得救了,皈依了;他被赋予了正直的思想;他重获人格和人性。可怜并照顾无助的动物,使他坚定地走上了幸福之路。被释放时他把老鼠一起带走,典狱官是在他出狱之后才得知这一切的。

施舍同情会使我们内心储存更多的同情,让我们的生命更丰富更有结果。施与同情就是接受幸福;抑制同情就是丧失幸福。当一个人的同情心增长扩大时,他会更接近理想生活和完美的幸福。当他的心变得温柔时,就不会有任何无情的痛苦或者残忍的思想,会进入并从永恒的甜美中走向光明之路,这使他享受着丰富而圣洁的幸福。

7

谅解

但愿人们理解

他们如此无情刺痛的心

他们如此盲目判断的灵魂

这心与灵魂的梦与醒的一切

空寂以及游戏,他们将会有着

温婉的言辞与柔和的情感,

会涂擦可以疗伤的安慰

但愿人们理解。

亲善之心永远都比复仇之情崇高

——莎士比亚

受过伤害的记忆是精神上的黑暗;对痛恨的滋养是精神上的自杀。领悟原谅的精神和付诸实践是启蒙的开端,也是平和与幸福的开始。自认为受到蔑视、伤害、冤屈的人是永无宁静的;自认未得到公正对待,构想如何让敌人遭受最大不快的人是不能得到精神上的安息的。

幸福怎会驻足被恶意侵扰的心?鸟儿难道会在火势蔓延的树林中搭巢唱歌?幸福也不会在燃着愤恨念头的胸中逗留,智慧不会前来与如此的荒唐同处。

只有在没有谅解的精神中,复仇的味道才是甜美的;否则,当品尝到原谅的美味时,就会尝到复仇的痛楚滋味了。对于那些陷入激情漩涡的人来说,复仇似乎是通往幸福的;而当他们放下强烈的憎恶、并诉诸原谅的温和之举时,我们会看到复仇导致痛苦。

复仇是咬噬思想精髓、毒害整个精神实体的病毒。愤恨是焚烧思想全部能量的精神烈火,发怒是让善意与和蔼流失的道德疾病,男人和女人都应求得解脱。不肯谅解的愤恨思想是极度痛苦与悲伤的源头,拥有并且助长这种精神、不去征服和放弃这种精神的人丧失了许多幸福,更不会得到真正的启迪。心肠坚忍便是一种痛苦,它意味着剥夺内心的光明和舒畅。内心温善便能平静安乐,获得光明与舒畅的情怀。好像听到心肠坚硬、不擅原谅之人十分痛苦时我们会感到惊讶似的,然而深刻分析,发现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一种别人对他的复仇心理——这大概是由引力规律引发的,更反映出那些使他连绵不断的痛苦的源泉——是他的坚硬心肠。每当一个人对他人心肠坚硬时,他自己也遭受五种痛苦的折磨,即为:爱的丧失;情谊与交流的丧失;思维混乱困惑;受挫的激情或傲慢;来自他人的惩罚。每个不谅解别人的举动都导致施事者忍受这五类痛苦;而每个谅解的举动都带给施事者五类幸福——爱;交流与情谊的增进;宁静平和的心态;激情的抑制与傲慢的克服;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幸福和蔼与善意。

今天,许多人正忍受着不谅解精神的巨大折磨。只有那些努力克服这种情绪的人,才会知道他们是怎样被一个残忍刻薄的头目奴役的。只有放弃这个主人、并去选择崇高的谅解精神做主人,这样的人才能够意识并明白前一种服侍令人心感凄恻,而后一种则令人心情甜美。

沉思一下世界的纷争吧:个人与集体,邻居民族是生活在怎样的不绝的冤冤相报中的。请看清心里的痛,苦涩的泪,争吵和误解——是的,甚至还有流血与来自此类争斗的悲伤——有了如此的意识,就会不向愤恨这种不光彩的思想屈服,就不会再对他人的行为动怒,就不会再生活在对他人的不谅解里。

心存善意

对一切生命;让无情消融

让贪婪,让愤怒隐去;你的生命

便如和风旭日

当我们放弃复仇、选择谅解时,我们便能从黑暗走向光明。不肯谅解的精神如此无知与黑暗,明智抑或得了启迪的人都不会在这里沦陷。然而直到它被抛到脑后,我们都在寻求,直到我们探求到更美好更崇高的行为之路并在那条路上阔步前行,人类只是被自己黑暗罪恶的倾向蒙蔽、欺骗。放弃所有的不肯谅解意味着放弃傲慢和某些激情的形式,放弃根深蒂固的妄自尊大和必须维护自己私利的念头。这种念头一旦被放弃,傲慢与偏执就会隐退,更高尚的生活,更伟大的智慧和纯洁的启迪就会在一片光明与美丽之中呈现---戒色论坛。

还有一些琐碎的冲突,小的怨恨,一时的蔑视,这些都没有根深蒂固的痛恨;与复仇心结性质不同,但是也能阻碍性格发展,禁锢人的灵魂。这要归于自私与自大的罪孽,归于对虚荣的追求。不论是谁,如果被虚荣心蒙蔽、欺骗,就会不断地从他人的动作和态度中看到让自己生气的东西,虚荣心越是强烈,想象中的蔑视或者冤屈就越容易被夸大。而且,经常沉迷于琐细的怨恨会导致更大的黑暗、痛苦和自欺欺人。勿动怒,不让自己的感情受到伤害,这就是说,摆脱傲慢和虚荣之心。不要给感情受到伤害的机会,对所有人温和体贴,善于原谅,善于宽恕。

放弃——彻底的根除——虚荣和傲慢,是一项巨大的任务,但却是一项幸福的任务,它可以在恒久的对无恨的尝试中完成,可以在沉思个人思想行为并理解净化它们的过程里完成;只要克服傲慢与虚荣,原谅精神就会完美地自成一体。

不动怒和不触怒他人是密不可分的。当一个人不再痛恨他人的行为时,他对他们已经是友好相待了。他优先考虑的是他们而不是自己。这样的人言行温和,会激发他人的爱与友善,不会激起他人的恶意与争吵。他也会将自己从所有的对与己相关的他人行为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因为不伤害他人者不畏惧任何人。而不肯原谅的人急切地针对想象的或实际的蔑视或伤害进行报复,不会体谅他人。因为他首先考虑自己,不断地树敌。他是在对别人的惧怕中爱的,他认为别人对自己的举动会同他对别人的举动一模一样。害他人者惧怕他人。

下面这个关于德格虞王子的美丽故事,是古印度的一位老师向弟子们讲述的,他想告诉他们崇高直觉的真理所在,即:冤冤相报无了时;恨终于无恨。故事是这样的:布拉玛达特是贝纳勒斯强有力的国王,他向库萨拉的国王德格提发动战争以吞并比贝纳勒斯弱小的库萨拉。德格提看到自己无力御敌便弃国逃跑。很长时间里,他乔装流浪,最后与王后在一个工匠的茅屋里住下来;王后产下一子,取名为德格虞。

这时,布拉玛达特渴望找到德格提的匿身之所,以处死这位失国之君,因为布拉玛达特想:“我侵夺了他的王国,如果我今天不杀掉他,他肯定有一天会杀掉我的。”

可是许多年就这样过去了,德格提潜心教育自己的儿子,他的儿子通过勤奋学习变得学识广博,灵巧智慧。

可是后来德格提的秘密还是被发现了。怕布拉玛达特发现他并杀死他们三个,他更多的是考虑儿子的生命,于是就把王子送走了。不久之后,流亡的国王与王后落在布拉玛达特手中并一起被处死了。

这时布拉玛达特心想:“我已经除掉了德格提和他的王后,可是他的儿子,德格虞王子还活着,他一定会想方设法谋杀我的。可是谁都不知道他,我没有办法找到他。”于是国王整天忐忑不安,精神极度痛苦。

父母被杀不久,德格虞化名到国王马厩谋活计,他被大象饲养师雇用了。

德格虞很快就得到大家的喜欢,他出众的才能终于引起了国王的注意,国王让人把年轻人带到面前,非常喜欢他并把他安置到自己的城堡里,年轻人勤奋能干,不久国王就给他一个仅次于自己的亲信职位。

有一天国王远行狩猎。国王没带随从,只有德格虞一个人留在身边。国王累了就躺下来枕着德格虞的腿睡着了。

这时德格虞想:“国王让我蒙受如此沉重的冤屈。他夺走了我父亲的王国,还杀了我的双亲。”

他拔出剑想杀死巴拉玛达特。但是想起父亲教育自己永远不应该寻仇,而应该最大限度地谅解,于是他又把剑收了回去。

最后,国王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年轻人问他为何如此恐惧。“我睡眠总是不安宁”,国王说,“因为我经常梦到落在德格虞的手里,他是唯一要杀我的人。我躺在这里又梦到这场景了,而且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更生动。真是让我害怕恐惧。”

然后,年轻人拔出剑说:“我就是德格虞王子,您落在我的手里,复仇的时间到了。”

这时国王跪下来哀求德格虞饶他一命。德格虞说:“国王陛下,应该是您饶我一命。因为多少年来,您一直派人追杀我,现在您找到我了,我恳求您饶我一命。”

此时此地,布拉玛达特和德格虞互相饶过一命,握手起誓永不伤害对方。国王被德格虞高尚的谅解精神征服,把女儿许配给他并把他父亲的王国归还给了他。

就这样,恨被无恨和原谅精神化解了。原谅是美丽的,而且比复仇情绪更美更有效。这是爱的开始,是圣洁的无私的爱的开始。尝试如此去爱的人,在这种爱里完善自己的人,最终会意识到,在至福的境界里,傲慢、虚荣、恨和复仇都会被永远驱除,善意与和平是永恒无限的。在这种宁静的默默的至福里,甚至连谅解也消失了,因为不再需要谅解,因为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看不到令人恨的恶,看到的只是无知和一时的迷惑,这时需要的是同情。只有存在痛恨、复仇、动怒的倾向时才需要原谅的精神。对所有人平等的爱是完美的法则。在完美的境界里一切欠缺的境地都得到了圆满。谅解是通向至洁之爱这座无瑕神殿的门槛。

8

视无邪

牢固的,牢固的宇宙,

却能让爱穿透;

蒙上了眼睛,却从也不向歧路走,

只是穿梭于上上下下和四周,

他的炫目的光芒。

他对着上帝的后裔和撒旦的亲党,

投下一抹亮亮的白色,

用了什么诡计,

如此神异,

让恶与善相处和谐。

——爱默生

你要清楚,假若你思有瑕邪,

你的行为将要背负瑕疵的影子;

假若你思无瑕邪,

那么你的行为将完美、正确、纯洁。

——孔子门徒

有了许多原谅的经验并培养了一定的宽容精神之后,人们就能对善与恶的真实性质有所了解,就能明白思维与动机是如何在心中形成、发展并滋生相关行为的。这标志着内心新视野的敞开和更高尚、更崇高、更圣洁的生命的开始。因为恨是由于自己的无知产生的,所以人们开始意识到对抗或痛恨别人是没有必要的,等于是枉费了自己精神上的苦痛。达到如此高远的境界我们就会扪心自问:“为什么要如此不休的报复又宽容?为什么要对别人怒不可遏,之后又懊悔不已、宽容谅解?难道不是宽恕浇熄怒火使我们最终放弃怨恨吗?倘若愤恨对我们有所裨益且必要,为什么又要心生懊悔放弃愤恨?既然放弃痛苦并原谅别人能让我们感到甜美与平静,那么干脆就别让痛苦产生,别去体验愤怒,也别去对别人的行为心生厌恶,而是生活在那种纯净至福的爱中,这样不是让人觉得更美妙、更温馨、更娴静吗?这种至福的爱只有在能谅解别人并将对他人的一切偏颇之情释怀时才能体会得到。假使有人让我蒙受中伤,我对他的恨是否就不是错误,是否要去冤冤相报?而且,他对我的冤屈是伤害了我、还是伤害了他自己?我难道不是被我自己的错误伤害而并非被他的欺侮伤害了吗?那么,我为什么动怒?我为什么要痛恨、报复并沉溺于痛苦的思绪中?是因为我的自尊心被刺痛,或者因为我的虚荣心受到挫伤,还是因为我的自私之心遇到阻挠?是因为我的盲目原始的情结被激起并压抑了我更善良的性情吗?与其为了自尊、虚荣,或者未被控制、未能净化的激情而伤害别人,不如排遣我内心的冤屈而不是去责怪别人的中伤,这样放弃自尊、虚荣、憎恶,并以此避免受到伤害不是更好吗?”

如此地扪心自问,本着平和的思绪与冷静的行为,一个人的心境也就渐渐明朗,他就能慢慢克服憎恶情绪并从滋生憎恶的无知中自拔,最终达到至福的境地不再注视他人的瑕邪,从而会有一份博大的善意爱意以及恬静永驻心田。并不是要无视无知与荒诞,并不是要无视痛楚忧伤与凄悲,也不是要把纯洁淫猥、是非曲直混为一谈。放弃憎恶偏见,一个人就能完全用最清醒的理智公正地看待此类事情。人在面临伤害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全力抗击并粉碎伤害、进而达到自保的力量。放弃了憎恶偏见,他从这种力量中就已经看不到任何邪恶的东西了。当他将所谓的邪恶从自己的内心世界洗刷时,就是能够正确理解邪恶的时候,他会看到这一举动向我们呼唤的不是敌意、恐惧或憎恨,而是体谅、同情与爱。

莎士比亚通过笔下的一个人物说“没有黑暗只有无知”。一切的恶来自无知,是我们心智上的阴霾。从我们心智上驱除罪恶意味着我们从黑暗走向精神上的光明。这恶就是对善的否定,恰如这黑暗是对光明的否定,或是光明的匮缺。那么,什么因素在这否定里激生怒与恨?当夜幕降临,世间对着黑暗一片谩骂时,这时候,明哲、智者或许会温声责备并指出光明的所在,他却不会非难或谴责笼罩于人们心中的精神黑暗。

被我称之为恶或者恶之源的无知具有双重性。错误的做法是在没有善恶之分、没有任何选择的时候导致的——这是无意识的错误。还有当知道不可为而为之时犯下的错误——即有意识的错误。但是,无意识的错误和有意识的错误,都来自无知——即是对错误举动的真正性质及其令人痛苦的后果的无知。

为什么当一个人明知道不可为时,还是会继续做出某些事情?如果他知道自己在做错事,那么他的无知在哪里?

他继续做这些错事是因为他对它们的认识不足。他只通过来自外界的告诫和内心的疑虑知道不应该去做,而并没有彻底理解自己到底在做什么。他知道某些行为会给他带来一些快感,所以尽管随后可能良心不安也还是继续去做。他的信条是快乐,快乐对自己来说是好的,是自己想要的,因此应该享受快乐。他并不知道快乐与痛苦是并存于一体的,而只是想可以独取其一。他对制约人类行为的法则毫无认识,从不考虑把自己的痛楚与自己的错误行为联系起来,而一味地认为自己的痛楚来自他人的错误或者是神秘宿命的安排,所以从来不去对此进行探究或理解。他寻找快乐,做事情是认为从中得到极大的愉悦,然而却对自己的行为隐藏并可能引起的后果一无所知,而这种后果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一次,一个有不良习惯的人对我说:“我知道这个习惯不好,对我而言是弊多利少。”我说:“你既然知道你所做的是件坏事而且有害处,那你为什么还要继续?”

这个人当然并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习惯不好。他听说自己的习惯不好,他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知道或者相信那个习惯不好,但是,事实上,他仍然认为是个好习惯,认为自己的习惯有利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因此旧习不改。当一个人通过经验知道某件事对自己不利,每次去做的时候伤害自己的身体或者精神或者对二者都不利时;当他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如此彻底而能知道全部的不良影响时;他就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他甚至不再有做这件事情的欲望,甚至他曾经从那件事中汲取的愉悦变成一种痛苦。没有人会因为一条毒蛇色泽美丽就把它揣到兜里。大家都知道在美丽的斑纹中潜伏着致命的毒。当一个人知道错误的想法与举动隐藏着难以逃避的伤痛时,他也是不会继续这么想和做的。即使他曾经贪婪找寻的一时快乐就存在于这样的想法与行为中,但它们表面的吸引力已经消失,他看清了它们的本来面目。

我认识一个经商的年轻人,尽管只是一个教会的成员,担任的也只是志愿教义辅导的职务,但他却对我说绝对有必要在生意场上撒谎欺瞒,否则就一定会破产。他说他知道撒谎是错误的,但是只要在生意场上就得这么做。在对他进行提问时,我发现他从未尝试着讲实话和诚实待人,从未尝试过更好的途径,态度却是如此坚定。他不可能知道这种方式给自己带来的是利润还是破产。那么,那个年轻人知道撒谎是错的吗?在他所认识到的东西中,只需要说教就可以理解、判断,在他未能认识的东西中才需要更深刻更正确的理解与判断。是别人告诉他撒谎是错误的,他的意识证实了这种说教,但是他认为撒谎给他带来利益、幸福和成功,诚实反而会给他带来损失、贫穷和困苦。总之,内心里他将撒谎当成正确而将诚实当成错误。他根本不清楚撒谎这种行为的真实性质:在撒谎的那一刻是怎样丧失个性,丧失自尊,丧失力量,丧失益处,影响幸福的;是怎样导致名誉的丧失以及物质上的利益和成功的丧失的。当一个人开始考虑他人幸福并珍惜自己害怕的损失,而不是攫取他渴望的东西时,才能获得只有高风亮节的人才具备的真正认知;那时,体验到更大的幸福,他就会明白他一直在欺骗、蒙蔽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他就会明白他是怎样一直生活在最黑暗的无知和自欺欺人中。

这两个具有普遍错误行为的例子将帮助我的读者——到现在仍心存疑虑犹豫不定困惑苦恼的那部分人——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阐释清楚这样一个深刻的事实:任何的罪与邪恶都是无知的条件,因此应该本着爱而不是恨的精神去化解。

跟坏习惯和撒谎一样,所有形式的罪——淫欲、仇恨、狡诈、妒嫉、傲慢、虚荣、自我沉沦、自私自利,都是精神黑暗的一种状态,是心中真理光明的缺乏,是对知识的否定。

因此,当我们克服心中的不良状态,充分意识到邪恶的本性时;当纯粹的信条让位于活生生的认知时;邪恶就不能再被狠狠地谴责和强烈地抗拒,而我们也会以温和的同情心看待为非作歹者。

这就让我们想起邪恶的另一方面——个人自由主义,即每个人选择自己行为的权利。看到他人内心的的邪恶,与之伴随的是我们想改变别人、强迫别人接受我们的思想行为的欲望。可能人们最普遍的错觉就是总认为自己相信的是对的、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自己做的事就是好的,而此外一切都是有害的、应该极力非难和抵制的。所有的迫害就产生于这种错觉。有些基督徒将所有的无神论者视作邪恶之人,认为他们是向邪恶势力屈服的人;而同样有些无神论者坚决地认为所有的基督徒通过“迷信和歪理邪说”做出对全人类最大的危害。事实确非如此,基督徒和无神论者都没有为虎作伥,只不过是每个人选择了自己的方式,并且在自己确信的正确的道路上孜孜以求。

让人们去静静地沉思吧!世上有数以万计的各种宗教信徒,常常投入这样的争斗:视他人为邪恶错误,视自己为善良正义。这样会让人们意识到邪恶纯属无知和精神上的黑暗。这一事实引发的最严肃的思考,将最大的帮助我们加深仁爱慈善、增强洞察力和开阔思维。

真正善良明智的人在一切中看到善而非恶。他放弃了按自己的想法去改变他人的思考、行动的荒诞念头,因为他明白形形色色的人们在精神的发展方面处于不同的状况,因此必须不同地思考、行动。放下仇恨、非难、自私和偏见,他会变成一个明智的人;看到纯洁、爱、同情、善良、耐心、谦恭和无私都是光明与智慧的表现;而肮脏、恨、残忍、憎恶、暴躁、傲慢和自私则是黑暗与无知的表现,不论人们生活在光明还是黑暗中,都在无一例外地做他们认为必须的事,都在按照自己衡量光明或者黑暗的准则去行动。明智的人懂得谅解,懂得理解便能从痛苦与指责中解脱出来。

每人都依着自己本性以自己的是非观处身立命,认为一定能更多地吸收经验。有一种每个人都拥有的至高权利——按照自己的选择思考、处事。如果他选择自私地思考和处事,想到的只是他自己一时的幸福而不去想他人的幸福,那么,按照因果伦理法则,会令自己备受折磨,这样会导致他停下来思考并找到更好的处世方式。经验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比人们无知地加在自身上的惩罚和净化更能矫正其错误的了。自私之人是无知之人;他选择自己的方式,但那是会带来痛苦的方式,通过痛苦走向知识与至福。善良之人是明智之人,他同样选择自己的方式却依据知识进行选择,经历了无知与痛苦的阶段从而达到知识与至福。

一个人在对他人的判断中摒弃一切个人欲望,从他人的立场去考虑,以他人的标准判断别人的行为时就会开始理解什么是“视无邪”。因为人们确立起一套武断的标准,并渴望一切都服从他们的这个标准,因而他们只看到彼此的邪恶。只有以他的而不是我的或你的标准才能判断一个人,与他交往不是判断而是爱。只有当我们以不含个人恩怨的爱的眼光去看时才能受到启迪,才能如实地认识他人。当他在心里说:“我是谁?也能对他人品头论足?我有如此纯洁无邪吗,却要指责人家并将邪与恶的判断加给他?在成为对别人议论不休的最高评论家之前,还是先让我自己谦恭些且改正自己的错误吧。”

古时候有一个女人在犯下最不可告人的罪时被抓到,因而被视为邪恶的象征。人们欲向他投石以示鄙视,这时一个人却对投石的人群说:“没有罪恶者投下第一块石。”结果没有一个人敢问心无愧地投出第一块石。虽然说这话的人没有犯过任何罪恶,但他却没有拿起一块石子、也没有做什么令人痛苦的判断,只是语调充满无限温和与同情地说:“我也不会难为你;以后不要再犯罪了。”

在纯洁的心中没有给偏见和憎恨留下生存的空间,因为蓄满了温情和爱意。只有当人们能对他人视无邪恶时方能摆脱罪恶、悲伤和痛楚。

没有人在自身的行为中看到罪恶,除了正在变得明智的人,他会放弃他认为错误的举动。每个人都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辩护,不论别人怎样看待他的行为,他自己都认为那是正确且必要的,而当他不那么做时就不会也不可能认为那是正确的。愤怒之人总是会为自己的愤怒争辩;贪婪之人总是为自己的贪婪辩护;不洁之人总是为其鄙俗辩护;说谎者认为自己的谎言完全有必要;喜欢诟病者相信诽谤永远是做得对的,因为能警告别人提防他们“邪恶”的本性;而盗贼们则坚信偷盗是通往富裕成功幸福的最快最好的途径,甚至杀人凶手都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辩护的余地。

每个人的行为都依照自己光明抑或黑暗的准则进行选择,没有人能生活得超越自己的知识范围。然而,他可以提高自己,并借此逐渐增长见解、扩大知识面。愤怒的人沉迷于谩骂和诽谤,因为他们的见地达不到容忍和耐心的程度。没有尝试过温和待人,他就不能理解温和是什么,也就不可能选择它;他也不可能通过与对温雅见地的比较去懂得愤怒的阴暗面。喜欢说谎者,喜欢诟病者和盗窃者一样,他们生活在思维与行为的昏暗状态中是因为他们为自己不成熟的知识和经验所限制,因为从未生活在更高的状态里。他们没有更高的认识,对他们而言,那好像是不存在的:“光明投向黑暗,黑暗却不予理会。”他们甚至无法理解自己生活的状态,因为黑暗使他们辨不清方向、看不透自己。

再三的折磨,驱使一个人最终思索自己的行为、并意识到愤怒或说谎,或者他意识到,一直生活的无知状态只能导致苦恼和悲伤的诞生,这时他就会放弃这种状态,开始寻找并体验相反的更为理智的状态;当他坚定于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后,就会对两种生活状态有更彻底的认识,会意识到他从前是生活在怎样的黑暗中。这样对善与恶的认识便构成了启迪。

当一个人开始通过别人的眼睛去看待别人、用别人的标准去衡量别人时,他会不再着眼于别人的邪恶,因为他懂得每个人关于善恶的观点和标准都是不同的。有人将没有比之更低卑的恶看做是善,也有人将没有与之争高洁的品德视为恶;还有的人,他认为对自己善的人就是善的、对自己恶的人就是恶的。

心灵净化就不再关注他人之恶,也不会有任何征服别人使之遵从自己方式和观点的欲望,而会帮助他们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因为他知道只有更广泛的经验才能使我们到达更高知识的幸福和仁爱的境地,而不仅仅是观点的改变。

我们会发现人们从与己意见相左的人身上所见尽是恶,而从与己意见相符之人身上所见皆为善。非常爱自己、迷恋自己观点的人会去爱所有与自己相同的人而憎恶与之意见相左的人。“如果你爱爱你的人,你能得到什么回报?爱你的敌人,对恨你的人友善相待,你又能得到什么回报?”自私和虚荣让他们盲目地想。宗教观点对立的人互相痛恨、互相迫害;政治观点对立的人相互斗争、相互指责。游击队员用自己的标准衡量所有人,并相应地确立自己的评判体系。如此确信自己的正确性与别人的错误性以至于最终形成这样一种信条:将自己的残忍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必要可行的,这样才能强迫他们按照自己的思维思考、行动,按自己的正邪标准矫正他们,使他们背离原有的理智和意愿。

人们互相憎恨、非难、抵触,令彼此忍受痛苦的折磨,不是因为他们内心邪恶,也不是因为他们故意为之、明明能够辨别是非曲直却要为非作歹,而是因为他们把此类行为看做有必要并且正确的。所有的人内心都是善良的,只是有一些人比其他人更明智,在阅历方面比其他人更老练。我最近听到了下面两个分别被我们称为D某和E某的对话。而被提及的叫X的第三个人是位卓越的政治家:

E.大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都要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后果负责,为自己的过失忍受痛苦。

D.如果这样的话,没有人能逃脱自己不良行为的惩罚,那么当权者该是在给自己建造怎样一所地狱。

E.一个人当权与否,只要生活在无知与罪恶里就要遭受悲伤与痛苦。

D.比如说X,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完全为自私和野心驱驰,这样一个毫无道德的人绝对没有什么好下场。

E.但是你怎么知道他这么坏的?

D.通过他的工作他的政绩。我看到一个人在作恶多端时,我就知道他是个恶人;我甚至不能想起X,想起他我就为正义而怒火中烧。当我看到这样一个人占据那样一个可以让他害人得逞的位子时,都怀疑到底有没有一种向善的支配力量。

E.那他作什么恶了?

D.他的所有政策都是有害的。他要是仍然当政,那整个国家都会给毁了。

E.但是有很多像你这么想X的人也有很多有同样智商的人觉得他善良能干,非常欣赏他的优良品质,并且认为他的政策是有益的能推动国家前进呢。

D.他们被蒙蔽、被误导了。这样只能助长X的邪恶气焰,因为他可以成功地利用自己的本事欺骗他人来达到私人目的。我憎恨那个人。

E.或许是你自己搞错了呢?

D.怎么会呢?

E.恨就是自欺欺人;爱是自我启迪。没有人能看清自己和他人,除非他放下恨试着去爱。

D.听起来很美好,可是不实际。我看到有人作恶多端、欺骗误导他人时就一定恨他。我这么做是对的。X就是没有一点良知。

E.X可能完全是也可能不完全是你想的那样,但是即使像你说的那样,也应该被可怜而不是被指责。

D.怎么会是这样?

E.你说他一点良知都没有。

D.完全如此。

E.那他是个精神低能儿。你会因为盲人看不见而恨他吗?因为哑巴不能讲话而恨他吗?还是因为聋子听不见而恨他呢?如果船舵失灵或者罗盘损坏,你会指责船长没有让轮船避开礁石,你会认为他该对罹难者负责吗?如果一个人没了良知,他就完全没有了控制自己道德行为的手段,他所有的自私对他来说是有利且正确合适的。X可能在你看来是个恶人,但是在他自己眼里呢?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恶的吗?

D.不管他认为自己是否是邪恶的。

E.如果我因为你恨X而认为你是邪恶的,我是对的吗?

D.不是。

E.为什么不是?

D.因为在这种情形下恨是有必要的。存在一种类似正直的怒、正直的恨这样的东西。

E.有没有正直的自私、正直的野心、正直的邪恶这类东西?把你当成邪恶我应该是十分错误的,因为你做着你坚决认为正确的事,因为你将对X的恨看做公民责任的一部分;然而有比恨更好的途径,对这一途径的更好认识是我们不像你这样去恨X,因为不管他的行为在我眼里怎样错误,对他自己和他的支持者来说他没有错;而且所有的人都只是自食其果。

D.那么,这更好的途径是什么?

E.那就是爱;不再将他人视为邪恶。那是一种幸福恬静的心态---戒色论坛。

D.你是说可以达到一种境界,在看到有人为非作歹时也不会生气?

E.不,我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如果一个人仍然视他人为邪恶,他就会继续生气。我是说可以达到一种平静地洞察、无瑕地去爱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他看不到令他生气的邪恶,他理解人们的各种本性——他们是在怎样的动机下行动的,他们是怎样收获自己思想和行为的结果的,是怎样收获痛苦的莠草与至福的粟麦的。要达到那种境界就要带着同情与爱去看所有的人。

D.你描述的境界无疑是十分高的,非常神圣、非常美妙的境界,可是如果达到那种境界我应该感到非常遗憾;我应该祈祷上帝不要让我达到不能恨X这种人的境界——应该怀着强烈的恨。

这样,通过这段对话我们清楚D将自己的爱看做是正确的。甚至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必须的。人们经常做的事情是他们最信任的事情。当对一件事的忠诚终止后,他就不会再去做那件事。D的个人自由与其他人的个人自由是平等的,他有权利恨别人,如果他希望如此,他也不会放弃恨,直到有一天在恨带来的悲伤和痛苦之后,他发现那是如何错误、鲁莽盲目,他是如何在恨的同时伤害了自己。

一位大师,一次他的弟子请他阐释善与恶的区别,他将手指指向下方,说:“我的手指指向何处?”

弟子回答说:“指向下方。”

然后,大师将手指向上方问道:“现在呢?”

弟子回答说:“上方。”

“那就是善恶的区别。”大师说。

通过这段简单的阐释,他指出恶只是导引错误的能量,而善则是引导正确的能量。所谓的恶人,如果改变行为的方向,那么就可以变成好人。

处在善中去理解恶就是停止视别人为恶人。背转他人之恶,努力寻求自我心灵升华的人可以达到至福。有一天他会变得“目清澈而视无邪”。懂得恶之本质会使人有怎样的举止呢?会让他生活在唯善里。因此如果有人谴责我,我不会同样地谴责他;如果有人辱骂我,我将对他仁慈;如果有人诽谤我,我会大谈其美德;如果有人恨我,那么他急需并能得到我的爱。我会以忍耐对待急躁;对贪婪者我会慷慨,对粗鲁滋事者我会温和平静。视无邪,我还会去恨谁,又将谁视做敌人呢?

人们对你是否凶险嫉妒,我的兄弟,我的姐妹?

我为你们深感遗憾。他们对我不曾凶险与嫉妒;

全然与我温雅相待,我无何可以悲叹;

我何事悲叹?

视有邪的人,认为恶行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背后总是有一种本质上的恶在指导着他。而视无邪的人,眼中却只将这些行为视作邪恶,不认为其行为的背后还有邪恶的力量,还有邪恶的灵魂或人。世界的本质是好的;并没有恶的本质。只有永久的善,却没有凝固的或永久的恶。

如同兄弟姐妹一般,来自同一父母的屋檐,相亲相爱不论沧桑变化,相互之间视无瑕疵,勿要对小小过失斤斤计较,紧紧抓住牢固的爱。善良之人还要将人类看做一个精神大家庭,一个出自同一父母、具有同一本质、朝向同一目标的大家庭,他将所有的男人女人都看做兄弟姐妹,没有区分和差别,他不把任何人当做恶人,而是与所有的人和睦相处。达到这一至福境界是快乐无比的。

9

永恒的快乐

心中载着音乐的人

穿过窄巷和喧闹的街市;

每日里劳作跋涉脚步匆忙,

他们神秘的灵魂反复唱道:

我们的岁月将归于平静,

我们的本性将幸福光明,

只要爱是永不迷路的亮光,

只要快乐是

我们的屏障。

——华兹华斯

永恒的快乐!可有这样的事?它在哪里?谁拥有这种快乐?是的,的确有这样的事情。这种快乐存在于没有罪恶的地方,只有心地纯洁的人才能拥有。

黑暗成为稍纵即逝的影子,光明是留在世上的本质,悲伤飞逝而欢乐永留。真实的东西不会消逝也不会丢失,虚假的东西不会留下也不会被保存。悲伤是虚假的,所以不会永存,欢乐是真实的,所以不会消亡。欢乐可能在某段时间销声匿迹,但总将重现;悲伤可能在一段时期存在,但终将被超越、被驱散。

别说你的悲伤永远伴随着你,它迟早会像云朵一样散去;也不要相信罪恶的折磨是你的宿命,这痛苦迟早会如梦魇一样有醒来的一天,那时,你就会变得快乐圣洁!

你制造了自己的影子:你渴望的影子,你忧伤的影子,你放弃的影子。这些影子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并消失,而后一切都令你感到愉悦,这就是快乐的影子。

渴望的影子。渴望不是软弱无能的奴隶,用无限的喜悦等着你的归来。渴望不是黑暗与噩梦牢笼的无助囚徒,美丽的圣洁之光正照在你睡着的唇上、期待着进入你醒来时睁开的眼帘。

忧伤的影子。在怀着罪恶与自私、沉重而不安地睡去时,永恒的喜悦被丢失了、忘却了;它那不息的乐声不再被听到,它那永不凋谢的花儿的芳香也不再为路人喝彩。

放弃的影子。在放弃罪恶和自私后,在放下为了寻欢作乐而对世事的执着后,悲伤的影子就会消失,心灵也会寄寓永不褪色的快乐。

快乐的影子。快乐为了充盈空灵的心扉而来。它伴随着心态平和的人,它占据着纯洁的心灵。快乐躲避自私,逃离纷扰,远避猥亵。

快乐就像美丽、灵巧、贞洁的天使,她只与圣洁相伴。她不会在自私者那里逗留;她是挚爱的新娘。只要不自私,每个人都是快乐的;而自私,使每个人都是痛苦的。真正善良的人都是快乐的,善良的人,于我是指能够成功地战胜自己的人。非凡的欢乐是多么伟大!没有一位精神领袖向众人承诺,悲伤是生活的终极目标;他们承诺的总是快乐。他指向悲伤但是仅仅将悲伤作为罪恶的必要过程。自私之心结束,悲伤也会消失。快乐是正直的伴侣。在圣洁的生活中,温柔的怜悯之情占据了悲伤的位置。在走向无私的过程中有不同阶段的沉痛。洗罪必然是严酷的。一切的转变都是痛苦的。永久的快乐是这一过程的归宿,永久的快乐只有在人类的不断完美过程中实现,这便是

一种境界:

一切皆美,一切皆爱,一切皆为力量,

因了最崇高的精神质地。

一种境界:

人人因自我的克制而欣慰,

诸如行为,感觉,思想,心态,性情。

想想花儿是如何生长变化的:起初是一枚小小的胚芽在黑暗的土壤中向高处的光明摸索;然后长出了幼苗,尔后叶片丛生,终于绽开了完美无瑕的花朵,在花儿怡人的芳香里,在花儿纯洁的美艳中,一切努力都停止了。

同样,人类的生命也是如此。起初是在自私和无知的黑暗土壤里向着光明的方向盲目地摸索;然后进入光明的世界,接着是伴随着痛与悲并渐渐地克服自私,最终绽开纯洁无私的完美的人生之花,散发出圣洁之馥与欢喜之美。

善良纯洁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然而,人们可能会否认或抹煞这一点,但是人类的本能令人确信这是正确的。人们不是随处都将他们的天使描绘成最美丽的吗?在肉身中也有快乐的天使存在;我们与天使相遇并径直前行;与天使相遇的人群中有多少至纯至洁的人能够看到这一实实在在的圣景——看到最普通的躯体下的不朽天使呢?

先长绿叶后吐穗

视不敏者须摸索;

外面表象必尽脱,

待到心目清如水

是的,纯洁者快乐!在耶稣的语录里我们几乎寻不到忧伤的字眼儿。“忧伤之人”只有在变成“快乐之人”时才变得完整。

我,佛,眼睛里曾流过我兄弟所有的泪水,

我的心为整个世界的悲情伤碎,

我大笑,我快乐,因为有了自由。

在与罪恶的斗争中,总有骚动与苦痛,而在真理的完善过程中,在走向正直的道路上,有的是永恒的快乐。

上路!路上涌出慰藉的河流

浇灭一切的饥渴!路上开着永不凋谢的花朵

把快乐一路铺陈!

路上满是轻松甜蜜的时光

只要自身的糟粕仍然存在,那么痛苦就会持续。苦痛,又是脱谷机,当所有的种粒剥除种皮时,机器就会停止工作;当从灵魂上拂去最后的肮脏时,痛苦完成了使命,它不再有用,永久的快乐就实现了。

所有人类的圣人先知和救世主都宣称喜欢“真理”或“善的消息”。所有人都知道善的消息是:即将发生的灾难被避免,疾病得到医治,朋友安全到来或者返回,困难克服,有把握在某件事情上成功。但是圣洁的好消息是什么呢?是:混乱中出现平静,痛苦得到了舒缓,悲伤者变得高兴,战胜所有罪恶,流浪者回到家中,悲痛心碎时发现快乐;而不是因为这些美丽的事实将存在于未来的某个世界。美丽的事实随处可见,被认识,被实现,我们从中得到乐趣;人们只有断绝痛苦的自私情结,并向着荣耀的无私靠近,这样的自由人才能够接受它们。

寻找最高境界的善,找到它、尝试它、并领悟到它时,你将品味到最深厚、最甜美的乐趣。在替别人考虑,为他人着想,给他人便利而能忘记自己的私欲时,你恰恰会找到并理解生命中永久的乐趣。

无私的大门之内是永恒快乐的至福境地,任何想进来的人,任何心存疑虑的人,都让他过来看个究竟。

了解这一点:自私导致苦恼,无私带来快乐。当然,不仅仅是这样,否则我们的努力就会显得微不足道了。但是整个世界的人,却都会因无私而变得更加幸福和真实。因为人类是一个整体,一个人的快乐即是大家的快乐,明白这个道理,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就会散布花朵而非荆棘——是的,即使在我们敌人的道路上也要散布无私的爱的繁花!如此我们将用圣洁的花香填充他们脚印的空隙,将用喜悦的芬芳令世界更加快乐。

1

沉默

停下来吧,那完美的生活是沉默无声的。

每天给自己一些平静的时间,

那些无聊愚蠢的谈话已经浪费了我们太多的时间。

我们往往只说不做。

如果你想收集那些有意义的言语

学习明智而有价值的表达,

那你就该远离那些无聊的闲谈和空洞的故事——

沉默是金。

——A.L.莎芒

停下来吧,我的灵魂。

从那些失去自我的狂热行为中停下来

休息片刻。

不要惧怕将自己短暂地置身沉默。

——欧内斯特•克诺斯里

哲人的话语蕴涵着力量,而他沉默时的力量则更为深厚。那些伟大的人有时故作沉默,把这当成最有效的方法来教授我们。大人物更是以沉默的姿态着称的,他一生的事迹仅仅是由他一两个弟子记录和保存的;那些看似聪明的空谈者唐突的话语,或许一时间会传遍街头巷尾,但大多都会被新一代的人所忽视和遗忘。当贝彼拉多(译者注:一世纪朱迪亚王国的罗马统治者,他下令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问及“什么是真理?”时,耶稣以印象至深的沉默作答,那严肃的沉默表现出丰富的睿智:它蕴集着谦卑与责难,对那些肤浅的描述真理的人的永恒的责难,“愚蠢的人总想迈上那连天使都畏惧的阶梯”。当佛祖被喋喋不休的婆罗门追问梵天时,他沉默不语,并以此教给他们更好的东西,如果那些愚蠢的人还不满意,他才会循循善诱地告之。为什么所有关于梵天的争论都伴着毫不相容的偏狭?去学着用一些善意友好的方法,如此才能将自己引向那智慧之门。为什么关于梵天本性的推论尽是毫无依据的胡乱猜想?让我们先稍稍地了解一些自己吧。起码比起那些不敬和假设,这方式没有那么幼稚与荒唐;比起那些敬畏与谦卑,它显得更为明智和成熟。老子用他的一生证明他的教义——哲人“以无语授之”。他的弟子、门徒则被这种永恒的智慧力量所吸引。生活在相对的偏僻和沉默中,从不渴望倾听和教授的人,才会发现自我并获悉他的智慧。那些圣徒沉默的行动是启迪智慧的灯塔,他们的道路不会闪烁不明,为了获得智慧和美德,他不仅要学会在什么时候说些什么,还要懂得在什么时候保持沉默。恰当地管住舌头是智慧的开始,真确地掌控思想才能成就智慧。一个人只有约束他的舌头才更能主宰他的思想,直到他完全地主宰了自己的思想,成为一位沉默的大师。

在已成定论的事实中,愚蠢的人喋喋不休地争辩、吵嚷,并以压制他的对手为荣。他往往在自己的荒唐行径中兴奋不已,无休止地自我辩解,在无益之途上耗尽自己的精力,就像一个不停地在盐碱地耕种的园丁。明智的人会避免那些无意义的话语和闲谈、空洞的争论和自我辩解。他乐于做个失败者,且在失败时异常喜悦,因为他知道如此他才能发现并远离他自身的弱点,成为一个智慧的人。不去争辩那已然的事实,他便是幸福的。

我转身将自己领进自己的时间,

我奋力摆脱语言学家和竞争者的迷雾前行;

我既不嘲弄也不争辩,只是于一旁观望、等待。

面对挑衅保持沉默是灵魂悲悯和有教养的表现。那些生性刻薄、不假思索的人很容易被每一个细小的侵犯激怒,在面对人身侵犯时,他们很容易失去理智。耶稣的自制并不是奇迹,自制是文明的花朵,是智慧的王冠。当我们读到耶稣“他从不回答一字”,佛祖“他自持沉默”时,我们就会瞥见沉默无穷的力量与至高的庄严。

沉默的人注定强大,喋喋不休的牺牲者毫无影响力,因他精神上的能量全已消散。每一个机械师都知道一种能量在有效地发挥作用前必须得到妥善的储存,智慧的人就像一个精神上的机械师,他们为自己的头脑积蓄能量,并把它们强制地储存起来,准备在任何时刻有效地应用它,以完成一些必要的工作。

真正的力量积蓄在沉默中。俗话说的好,“好叫的狗不咬人。”凶猛的大狗平时几乎不叫一声,这有助于它集中那被其他动物所熟知和恐惧的力量,发动有效的攻击。当然,这种沉默的形式较为低级,但它所阐述的道理却是相同的。夸夸其谈者注定失败:他的思想常常游移主要的目的;他的精力被消耗于对自我的夸赞之上;他的力量在自我的责任与酬劳间分解,而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被投入于对酬劳的渴求;他就像一个笨拙的将军,在战役中无知地将战斗力分散而不是集中于一点,他的失败是必然的;他又像一个粗心的工程师,忘记了关闭他蒸汽机的气阀,任凭蒸汽跑尽。那些谦虚、沉默而坚定的人注定成功,因为他把自我从空虚中解脱出来,避免了那消耗精力的自我夸赞,将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他要完成的任务上。甚至当别人吹嘘他们的力量时,他早已埋头工作,于是他也就比别人更接近于所要完成的工作。使能量得到控制并储藏起来,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浮躁自夸的人将永远被安静、谦虚的人甩在背后。

平静就是力量,这是一条可普遍适用的法则。成功的生意人从不谈论他的计划、方法和买卖,但他若被成功冲昏头脑,大谈这些,那他离失败便不远了。精神上极富影响力的人从不谈论自己和他精神上的成功,因为,如果他这么做,他精神的力量和影响会随之消失,就像《旧约》中的参孙一样失去他的力量。无论世俗的还是精神上的成功,都甘愿臣服于坚强、稳固、沉默和目标坚定。那足以摧毁一切的力量源于静默,那巨大的胜利也同样是头脑在默默工作取得的。

如果你想要强壮、有为和自信,那你就去了解沉默的价值和力量。不要谈论自己,世界本能地了解那自负的谈论者的虚弱和空洞,所以它引领他远离自己的空虚。不要谈论你所要做的事情,只要埋头去做就好,让你完成的工作自己讲话。不要在非难和蔑视别人的工作中耗费自己的精力,应着手去彻底做好自己的工作。以至诚和甜蜜的心态面对即使最恶劣的工作,要比那些无休止地聒噪强很多。当你诋毁别人的工作时,你往往会忽视自己。如果别人做得不好,你就该以自己的优秀帮助和教导他们。既不要指责别人,也不要计较别人的指责。受批评时应保持沉默,依此办法无需言语,你便能战胜自我,教授别人。

但是,真正的沉默不仅仅是默不作声,而是思想的沉静。如果头脑中尽是混乱和怨恨,仅仅管住舌头并不能治愈你的虚弱和乏力。要做到沉默而有力,沉默就必须包裹起你全部的思想,让它渗透进你每一个心房;它必须是你内心平和时的沉默。一个人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战胜自我,他才能拥有那宽广、深厚、持久的沉默。当激情、诱惑和痛苦混作一团时,圣人、智者深奥的沉默依然能被人领会、倾听。被别人的话语和行为刺痛,表明你的思想仍很虚弱,不纯净和不能自制。因此摆脱掉你被空虚、傲慢和自私所烦扰的心绪,以至于细微的苦恼都不能触及你,任何诽谤和咒骂都不能打破你的平静。面对坚固的房屋时,暴风雨的怒吼变得徒然而没有意义。当那占据内心的火焰逐渐平息时,身外的魔鬼根本不能扰乱和伤害他,那以智慧、自制和沉默筑就的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和与愉悦。总之,那些战胜自我的人将获得巨大的沉默---戒色论坛。

“嫉妒、诽谤、憎恨和疼痛,那被他误称为不安的状态,既不能触及到他,也不会一再地折磨他。”没有比那些不假谈论和吵嚷就做不成任何事的假设更常识性的错误了。那喧闹、浅薄的空谈者把平静的思考者和埋头的实干家看做多余的人,他以为孤独就意味着“什么也不做”,而不断的匆忙、热闹的谈话则相当于做了很多。他同样混淆了世俗与力量。而沉思者和实干家才是真正有效的工作者。他的工作关系着事物的基础、核心与实质,就像大自然,冥冥的沉默中蕴藏着惊人的魔力,他将地球和空气中那些原始的元素,转化成嫩叶、鲜花、硕果和许多美好的事物,甚至将那些有目的的沉默者转化为可以从沉默中直接获取力量和魔力而面对世界的人。他从不在那些事物表面虚假、易变的空谈中浪费时间,而是去追寻那活生生至关重要的核心,并据此展开工作。在收获的季节,也许他只摘取到枯涩或腐烂的果实,而由劳动展现出的、给世界的喜悦是永恒的。那些空谈者的话语很容易便会腐烂。世界并不能由播种声音而收获。

一个人储藏他的精力如同储藏他的体力一样。这沉静,可以安抚人的生活,延长他的寿命,使他又有比整日忙碌聒噪的人更健康的身体。平静柔和所至的精神上的协调也有益于身体的协调和健康。那些乔治•福格斯的追随者健康长寿至今,他们是英国社会最为成功的一部分,他们抛弃了世间所有的兴奋和多余的话语,生活于朴素和安适中,并且有着明确的人生目的。他们是那种沉默的人,他们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遵循一个法则——“沉默就是力量。”

沉默之所以如此强有力,因为它源于对自我的征服,一个人越是深入沉默,就越能成功地掌控自我。就像他在生活中想要达到的目标并不是自我的愉悦,他从身外喧闹的世界蜷身而退,转而去触及那内心世界的平和之音。那时他话语的背后会显现出力量,而他的沉默所蕴涵的力量更加深厚。他从不言说那伴随着痛苦和泪水、由悲伤和悔恨而生的话语,他只是去说和做那些经过慎重考虑、源自内心平静的事情,因此他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

1

孤独

为什么要漫无目的地从外面寻找

那内心宁静时自然而现的答案?

为什么要痛苦地攀缘那遥远的山脉,

而不欣赏眼前那天堂般的风景?

在幽深绵长的丛林山谷,

隐士安之若素,

他目光仿佛要刺透天空,

仿佛看见正午星,这星光

会使将至的夜晚更加壮丽。

——怀迪尔

激情荡去,在平静的时候

把那些智慧的储藏收集于胸。

——沃德沃斯

人生命的本质是内在的、精神的、形而上的,它同样源自生活。力量,是由内而外的,而不是相反。追求外在事物是一种自始至终耗费精力的过程,若不更新,它必定跌回那内在的沉默中。

有些人以感官上的宣泄和愉悦掩埋内心平静,而于外在事物的矛盾冲突中痛苦挣扎,正因他尝尽了苦难与悲伤,一切才变得难以忍受,所以他不得不重操起那内在平缓的步伐,进入那内心平和、孤独的圣地。

就像身体无法在空皮囊上茁壮成长,精神也不能始终维持在那空洞的享乐中。如果不去有规律地补充身体所需的养份,身体将失去生命的活力,从而为了食物和水不停地饥渴、痛苦地呻吟。精神也是如此:它必根植于那纯粹、神圣的思考时的孤独,否则将失去其新鲜和力量,最终落得个饥饿、痛苦的呻吟。一个被痛苦击垮了的灵魂对温暖和安慰的向往是精神厌倦、饥渴的呼喊。所有的痛苦和悲哀都是精神的匮乏,所有的渴望都是为了食物的喊叫。这就是为什么那厌倦饥饿的回头浪子,终将脸慢慢转向他父亲的家门。

在跟随着感觉走的生活中,纯粹的精神生活一旦失去,根本无法找回。为了获得更多,低级的欲望无休止地吞食,且喧闹不已。人们与之亲密接触的喧闹、欢娱的外在世界,充满了陷阱和泪水,那磨损处必要孤独来弥补。正像身体为恢复精力而要求休息,精神也同样需要孤独来积蓄能量。孤独是精神安宁所不可缺少的,像睡眠一样是人精力充沛的必需。纯粹的冥想或深思,会在孤独中被唤起,使精神像身体一样活力十足。如同身体缺乏足够的睡眠和休息会垮掉一样,精神如果被剥夺了静默和孤独的权利也会很快地崩溃。人作为精神上的存在,如果不是定期地从容易使人颓废无序的外部世界中全身隐退,并且尽力找回那持久不变的内在本真,是无法持续地维持其力量与正直的。孤独可以安抚我们的内心,给我们带来生活的信念。那种从世间纷杂中寻找静默与自由的习惯就应像参加日常的宗教礼拜一样,它毫无意识去做那些本该学着自觉去做的事情,换言之,也就是有规律地将思想集中于内在的静默中,冥思那些崇高、圣洁的事情,即使这种静默非常短暂。一些人尚未学会通过选择孤独的方式,掌控和净化他们的思想。然而另一些人已被唤醒,渴望通过这种内心的静谧去探求更为高尚的境界,他们迫切地感到这种宗教仪式的必要,而且已经拥有了战胜自我的意识。他们为了扼住自己低级的自然劣根性而蜷身于孤独之中,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转向圣洁的方向,适当地寻求那来自教堂、牧师和经文的帮助。神圣的教堂绝不是为取悦那些圣徒们而存在的,而是为那些向往崇高的原罪之人而存在。

在孤独中积蓄力量的人应学会去了解、战胜并明智地超越他生活中的困难与诱惑。一座建筑的坚固持久源于它并不为人所见的牢固地基,同样,一个人持久的力量与平和,也得益于孤独时内在深切的冥想。

只有在孤独中人才能拥有所有的力量和潜能,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真实的本质。在世界的喧嚣中,在矛盾的欲望的叫喊中,你无法听到精神的呼唤。没有孤独便没有精神上的成长。

有些人在自我检讨中蜷缩起来,他们害怕完全地暴露自己,害怕孤独将他们置于独自的沉思中,而在他们头脑中唤起那些欲望的鬼魂。于是他们情愿置身于娱乐的喧嚣叫嚷中,淹埋起那真切的斥责。但那热爱真理、渴望并寻求智慧的人必定要置身孤独,才能完整、清晰地认清自我,才能避免那无聊、吵嚷的鬼魂出没,才能到达那甜蜜、温柔的所在,那真切的、精神的呼唤才能被内心听到。

人们成群结队地在一起追求新鲜、刺激,他们并不晓得静默;他们在纷繁的娱愉之途无休止地寻欢作乐;通过那精神极度狂热、欢乐的纷繁之途,人们于欢乐的浮生后徘徊迷惘,悲伤的泪水浸满眼眶,最终也无法逃避死亡。

生活的海洋从未停止搜索那些漂流其上、自私放任的人,他们置身于暴风雨中遭受痛苦的洗礼,最终极度困乏,以至无力飞向那自身深深静默的避风港湾休息片刻。醉心于外在的行为,人往往会消耗掉自己的精力,成为精神上的羸弱者。为了保持精力充沛,你必须将自己置身于孤独的冥想中。这是如此的必需,以至于忽视甚至失去它的人根本无法真正地认识生活,无法领会和战胜那些根深蒂固的极具欺骗性的细小过错,甚至聪明智慧也最终屈从于它。

真正高贵的人甘于寂寞,

在内心冥想的静默中,

他始终能认清内心卑微的自己。

如果不停止那些外在的刺激,他的生活将永远环绕着失落与悲伤。那欢乐嘈杂之地是如此巨大的空洞虚无,它尖利、深奥。终其一生,他即使不贪求欢娱,也将置身于那外在世界的烦劳中,总是停不下脚步,而仅仅是去应付纷杂事物变化的虚影,永远不会返回内在世界的孤独中。这样内心空洞的人将无法获得知识和智慧;他将无益于世界,也再不能填满自己欲望的沟壑,因为他精神的储备已然空虚,再无养料供给。然而当他彻底地征服自己的感官与欲望,为了追求事物的真理转而走向孤独的时候,知识和智慧将随之而至,真理的精神会将之充满。他的存在将有益于世界,因为他精神的贮藏丰富,且补给顺畅。

当一个人专注于他内在真实的沉思时,他就拥有了知识和力量,在那广阔的真理之光中,他如花朵一般绽开,在生命所赋予的光线中尽情享受。他将到达那永恒的智慧之境,用心灵之水熄灭那欲望之火。如此,一个人将获得比他整年阅读所积累的还要多的智慧的精华。生命是无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知识之源也是无穷无尽的,他醉饮源自那不涸智慧之泉的生命之酒,畅饮那永恒的不腐之水。

正是那些习惯探索生命深藏的真实、不断啜饮永恒生命之水的人,成为了天才。天才的灵感是无穷尽的,他的作品也是常新的,因为他的灵感汲自恒远宽广的源泉。一个天才,他自身越是丰富,他散发的气质越强烈。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他思想的延展,他思想伸展得越是宽泛,他的眼界就越开阔,力量就越深厚。他有着天赋的灵感,能够轻易地沟通有限与无限。除了从那永恒之泉汲取营养,他不需要太多别的帮助,那是他每一件成功作品的思想源头。天才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生活在内心的真实中,后者生活在外在的表象中;前者寻求智慧,后者寻求快乐;前者依靠他自身,后者依赖书籍。书籍中的正确之处如能被理解,固然是好的,但书籍并非智慧之本源。智慧源自我们自身的生命,它在于不断的努力、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书籍仅仅提供信息,并不能给予阅历;它只能激励你,并不能成就你,你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一个人不去开发自己静默时的能量,而完全依靠别人写出来的书籍,灵感还是会被耗尽。即使他特别聪明,也无法避免创见空洞和重复,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是有限的,他的作品将缺乏那自发的生命之美和新鲜的富有创造性的灵感。如此,他将停留在死板、腐朽的表象中,远离那无穷尽的补给。信息是有限的,自我感受是无限的。

1

孑身自立

敬告你自己,竭尽所能

融入孤独,以看清你灵魂的模样。

——乔治•荷贝尔

光明就在他开阔的胸中,

端坐其中享受那明亮的日子。

——弥尔顿

自信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基础。哪里如果没有平和就一定没有力量;如果想内心平静就一定要神安气定;如果要永远的快乐就别依赖那些能在一瞬间便攫取的东西。

一个人直到找到他内心永恒不变的存在,并以此立足,靠其掌控生命,从中获得平静,才算开始了真正的生活。如果他笃信那摇摆不定的事物,他自己也将动摇;如果他畏惧退缩不前,他定将被击倒;如果他去依靠那易腐之物获得满足,那他总会不停渴求更大的快乐。那么,让他学会孑身自立吧,看上去无人扶持,不受宠爱,但也不假私欲,不声声乞求也不哀哀怨怨,即使满腹不如意也不心存悔恨,完全依靠自己,获得那真正源自内心的满足与安适。

如果一个人内心世界茫然无措,那他将从何处寻找其内心的宁静呢?如果他惧怕孤单,那他该与什么样的坚实之物相伴呢?如果他找不到与自己思想沟通的快乐,那他又该如何避开与人交流的痛苦呢?内心一无所获的他,在任何地方也不会找到可驻足休憩之所。

被别人和外在的事物所蛊惑而四处奔波的人,他终将生活在那连续不断的失望、悔恨和悲痛中。而那些从不借助外界欢乐的麻痹,只在自己内心无尽的源泉中求索的人,将会自信平静地面对一切,永远也不会成为那悲痛无助的失败者。那些期望别人扶持的人,那些以别人而不是自己的标准衡量他自身幸福的人,那些依靠别人协助获得内心平静的人,他们没有精神的立足之处,其思想在他四周七零八落地闪现,他将永远生活在他灵魂可悲的动荡之中。他是一个精神上的跛子,只要他学会保持他的重心在精神上,即使舍弃拐杖也能行动自如。

如同一个孩子凭借自己的力量学习走路一样,一个人也应该如此学着孤独,自己去判断、思考和行动,凭借思想的力量去选择他要走的路---戒色论坛。

外在的事物是极易变化、衰败的,毫无保障,而内心世界充满了幸福。在那里,精力充沛,补给充足。你永久的居所就在你的内心。住进你内心的居所吧,在那里你是国王,而在别处你只是臣仆。我坚持认为,别人应该掌管统治着他们自己的小王国,而你也要把自己的国家管理地昌盛强大。你人生的一切都是那么幸福,你王国里的世界是如此美好。你有道德遵循它,你有思想澄清它,你有判断力使用并且改善它,你有意志驾御并且巩固它,你有知识丰富它。那是你灵魂深处的光,你要守卫它、照管它、鼓励它,呵护它远离激情之风,帮它燃烧、燃烧,让它永久地放射光芒。远离那外在的嘈杂,回归你的内心。你自己是如此的富有和完整。找到并遵从你内在永恒的中心。就像地球永远围绕着太阳运转,你也应遵从你内心的光——即使别人称之为黑暗也无所谓。你对于自己是可信赖的,同样你对自己也富有职责,因此你应相信自己。如果你惧怕自己,谁又会给你信心呢?如果你怀疑自己,你又将从何处找到这完美的真实呢?

孑身自立只是让成熟自主的伟大人物保持最基本的尊严。他勇敢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即不辩解也不乞求。比起他随手抖掉的外套上的尘土,诋毁和赞美都显得微不足道。他不因别人看法的变化来改变自己的方向,指引他的惟有他内心的光。别人将他们的成长交付给了那肮脏的作态和谄媚。你能够自甘孤独,那期待的指引,既非精神也非物质,既非上帝也非凡人,而仅仅是你内心真实的光,你若不是毫无羁绊,也就谈不上完全的幸福。不要认为因自信而骄傲是错的,那些试图站在骄傲破碎的基石上的人终将倾倒。那些毫无自豪感的人更容易依靠别人。他们醉心于别人的嘉许又怨恨别人的指责。他们往往在宣判声中虚假地认错,他们大多很容易被别人的看法所取悦或伤害。他们的幸福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然而,自信的人则不但基于自豪,而且基于他自身永恒的规律、法则和信念。基于此他才使自己保持住平衡,肃清坚固的立足之处,以抵挡那内心激情的波浪和外界评说的风暴。无论什么时候失去平衡,他都能迅速地找回自己,恢复平衡。他的幸福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你都可以成功地找到你内心的平衡,独立于孤独之处、思想之上,俯瞰人生诸色,因为真正自信的人是无法战胜的。即使你不怀着依赖的情结以人为师,你知识的丰富也不会终止,而且还要随时准备着迎接好事和善事。你不必故意摆出谦卑的姿态,越是自信的人就越具有发自内心的谦卑。“王公贵族并不生来就红袍加身、趾高气扬,相反他们一生下来就要学着有圣徒般的自尊。为什么他们如此谦卑,因为他们晓得他们要好好地供奉他们内心中宽厚仁慈的上帝。”向人求知,尤其是向那些了解真理的大师求知,千万不要忽视那最终指引你了解真理的向导——你自己。大师说:“这有一条路,”但他即不能强迫你去走,也不能代替你去走。你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起步,也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达到,从而通过你独自的努力将他的智慧变为你的智慧;你必须在心中相信你自己。

这就是神,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在力量和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成长,

像光芒一样照耀它的一生。

你要做自己的主人,自我主宰,而不是去阿谀奉承、人云亦云,以自己的工作为生计;付出爱但不希求爱;给予同情但不渴望被怜悯;提供帮助但不依赖帮助。不去在意别人对你的作品的指责,要以自己的作品为荣,真正地自我陶醉其中。千万别问:“我的作品好吗?”只问:“它真实吗?”如果你的作品是真实的,那别人的批判就根本无法触及它;如果那些批判是错误的,那它们将在扼杀你的作品之前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你的作品丰满成熟,真理的语言和行为也不会死去;而那些错误的语言和行为只是短暂的停留,因为它们的存在毫无价值。评判和怨恨也同样是多余的。

从自己那奴性依靠的自我桎梏中解脱出来,孑身自立,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屈从于整体的一部分。在那完全的自由中,在那洋溢着自信的平和中,在那天赋力量的幸福中,你会找到真正的快乐。

以自我的完善为荣

尽管孤独,也要以自己的方式

孤独着,

雕刻铭文,不要在意

别人的想法和话语,

除了寻求自己的灵魂,

不要相信任何可疑的路径。

1

理解简单的生活法则

细心观察

真理的表现,以及它的诞生,

同时,去追溯它的发生之源

和我们内在的源泉。

——勃朗宁

法则比宝石更珍贵;

比蜂蜜还要甜美。

它随之的喜悦,

无与伦比。

——亚洲之光

走那些我所说的小路吧,你将置身于那幸福醉人的美景中,就像朝圣者沿着他广阔的生命之途前进,在适当的时间和地方,他也会卸下重负、抚平疲劳、啜饮内心之光、置身于那永久的平和中。这是最有益的精神之途,是最丰富的力量和安适之源,我称之为正确地理解简单的生活法则。追随它的人将避开所有的匮乏和渴望、怀疑和困惑、悲哀和无常,生活在充满阳光和知识、喜悦且坚定的自足之中。他领会了那全然简朴的生活,他遵从那些法则,断然不会向那黑暗之途与混杂的私欲错迈一步。没有什么会伤害到他,没有仇敌能击垮他,在那里疑惑、欲望和悲伤渐渐远离他。疑惑的尽头是真实的开始;结束苦痛的欲求,那持久完美的愉悦会随之降临;当那永恒之美被领会时,还会有悲伤存在的空间吗?

人类本质的生活是简单而朴素的,而不是要去追求那些混杂的欲望、希求和向往——这并不是真正的生活,它源于大脑无知的狂热和病痛。减少自己的欲望是明智行为的开始,完全地把握自己的生活并使其完善。这就是为什么生活要被置于法则之内,且与法则密不可分的原因。未被给予的东西,生活已不再需要。那些将人引向争夺和苦难的欲望、希求如今是那么的冗赘多余。回家的浪子忽然发现他所需的东西原来都在这里,欲望已变得可有可无,因为一切都在掌握中;当欲望侵入他内心时,他便背井离乡,跌入无止境求之不得的旋涡,而仅仅当他转而遥望他心灵的家园时,那极端的饥饿便随之荡然无存了。无论对个人还是人类来说,这都是个形象的比喻。人一旦被混杂的欲望所主宰,他的生活将充满无尽的烦恼和不满、渴望和悲伤;但只要置身于父亲的家,一切将被轻易地治愈——这也就是真实的生活和满足欲望的存在的不同之处。可是,人往往不到精神极端的贫瘠是不会去这么做的,只是当他尝遍了那因欲望所致的痛苦与悲伤时,才将渴望的目光转而投向那真正生活的平和与丰富。于是,他掉转了方向,结束了痛苦的旅程,回到家中,从欲望的奴役、狂热和饥渴中解脱出来,投入那简单而丰富的生活。因为真理和事实不应被欲望所蛊惑。那种热望与欲望不同,欲望是对占有的渴求,而热望为的是抚平内心的饥饿。对于事物的渴求将驱使你远离内心的平和,它不但最终将你剥夺殆尽,而且会使你陷于那持久的欲望中,想于此心满意足地驻足小憩是不可能的。对事物的渴求永远不会满足,任私欲无限膨胀,心中的狂热很难平息,这时内心追求的平和满足感就会油然而生。那时,你内心将充满无尽的喜悦、富足和完全的幸福。在这至高的幸福状态中,你将真正领会到生活完美的均衡与简朴,你的力量将被发挥到极致。到那时,甚至那永无休止的疯狂欲求也会被内心的平和熄灭。在欲望之海中挣扎的人,往往被折磨得疲乏、无力、死气沉沉,而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被欲望所征服。相反,内心的平静将给你充沛的活力和充足的力气,你的生活是如此的富足、骄傲,如此地充满幸福,你甚至无法理解那些渴求快乐和占有的人。这生活将被如此地描述:

在这里没有嘈杂的声音——没有亵渎,

没有毫无价值和意义的闲谈

有的仅仅是凿子、钢笔和繁忙画笔的歌唱,

灵魂在醉人的张力中承载着

最神圣的音乐。

这里没有空乏的不幸,没有可怜的悲伤

因为所有的日子和目标都被置于身后,

因为时间被细致地累计

这里是自我的完全舍弃

以至于眼泪都变成了彩虹,升起

这阳光明媚的大地是如此的美丽。

当一个人从私欲中解脱出来,他的思想就不再为之局限,他便能自由地为人类工作。没有什么强过他远离渴望的心满意足,他本能地掌控着他所有的力量。他不为奖赏地集中全部精力无可挑剔地去完成他的职责,使所有的事情都得到正确的解决。

充分领悟幸福的人,除了为获取知识而工作外,是不会被欲望驱使的。充满欲望的人需要被许以酬劳促其行动,就像个总想要玩具的小孩一样。但有知识的人生命充满力量和生气,在任何时候都能将他的能量释放在他需要完成的事情上。他是一个精神上足够强大的人,因为他放弃了对酬劳的牵挂,对于他,任何事都是美好的,他永远生活在满足和富足之中。这样,一个人便获得了新生,他的喜悦(这甜蜜的、永恒的、毫无缺陷的喜悦)完全依赖于那精密无缺的简单法则。

这无限幸福的生活是一个终极目标,朝圣者向着它努力前行,回头浪子也朝着它展开旅程,想尽办法达到这种境界---戒色论坛。他必通过那感官的王国,使自己从那些复杂的欲望中抽身,简化并克服它们。在这条路上除了啜饮那内心的甘泉,他别无敌人。开始时,这条道路看似艰难,被欲望蒙蔽的他,无法意识到生活简单的构成,所有的法则都隐于他身后。然而当他净化了思想时,那些鲜明的生活法则便会展现在面前,并且一旦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些法则就会被领会和遵从,那时这路将变得平坦且从容。那里没有黑暗与无常,有的只是知识的明亮之光。

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转而去考虑那些严格且精确的简单法则,那这法则将有助于我们更快地找到那真实和幸福的生活。

基本的法则根本无需多言。

所有的生活都是相同的,尽管它的表现各有不同;所有的法则都是同一的,虽然它在非常多的地方都适用和有效。不会有一种法则适用于行动,另一种法则却适用于思想;也不会有一种法则适用于可见的物质,另一种法则适用于不可见的精神。一切法则都是同一的,就像适用于世界和精神的逻辑都是同一的一样。坚守法则的人,凭着世间的智慧,探求那事物运转的规律和法则,他们知道如何去避开那些他们生命中荒唐愚蠢的部分,那些招致灾祸、混乱社会和国家的部分。然而如果他们不相信那些来源于精神的同一法则,那么他们将蒙受无知和卤莽之苦。

这就是一个人自我维持和赖以生存的法则,他只要遵从这法则,接受他的公正与仁慈,那么“他无须工作和吃喝”同样可以获得生存的必须。然而,人往往否认精神上的事情或者忽视法则的作用。虽然一个人为生计而奔波是绝对没错的,可一旦他逃避这法则,必然会在喧闹和希求中迷失方向。正确的做法是去寻求精神上的面包,不求奖赏地获得全部精神上的幸福。大多人会在精神的贫瘠中迷失方向,缺乏欢乐、知识与平和的精神食粮,陷于长久的痛苦与悲伤。

无论你需要什么物质:食物、服装、家具或是其他的必需品,你都无需向店主企求,只要问清东西的价钱、然后付钱、占为己有就行了。你承认你的付出和收获绝对的平衡,你并不希求别的。同样正确的法则也适用于精神。如果你有精神上的需求——愉悦、坚信、平和或是别的什么——你可以通过给予同等的东西将他完全占有。你必须付出与它相称的价格,就像你要获得世间的物品必须付出一些物质上的东西一样,要获得精神上的东西也要付出一些精神上的交换物。在拥有那些精神上的东西之前,你必须放弃一些激情、欲望、空虚或放任。吝啬鬼紧攥着他的家私不愿为愉悦付出哪怕一分钱,那种占有欲使他根本没有任何可以让生活舒适的条件。即使他非常富有,他也无法逃脱那持续不断的欲望与不安适的生活。这个人不愿放弃他狂热的欲望,一再地接近那愤怒、无情、感官、自大、虚无和自我放任的边缘。这个精神上的守财奴只满足于瞬间的快感,他紧抱着那世间的财富,拒绝放弃,他没有任何精神的安适,始终处于持续不断的欲望和不安中。

明智的人除了劳动和交换,既不企求也不偷取事物,这个世界以他的正直为荣。明智的人同样除了以其内在的劳作换取精神上的享受外,对精神上的东西既不企求也不偷取。整个宇宙都以他的正直为荣。

世间存在着另一种法则,一个人以被雇佣的形式为另一个人工作,而他却总是期望获得更高的工资。如果在周末他拿到了一周的工资,那么他就会与老板争辩,要求给他更高的薪水。尽管他的要求没有适当的理由让人接受,但他仍然期望实现它,而他通常不仅得不到更高的薪水,还可能被解雇。然而,面对精神上那些仿佛不费力也不值得的事情时,他们既愚蠢又自私,对那些幸福——精神上的薪水,他的要求却从来不高。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从宇宙的法则中领会一些他认同的,并为之工作的东西。他不断地要求自己与那最高的法则——也就是宇宙的主宰相一致。他所付出的每一个思想和行动都会得到回报,所有艰辛的劳作都会得到相应的薪水。懂得这些道理的人,在绝对的内心平和中永远的愉悦和满足,他知道无论他们收获什么(那些通常被人们称为好运或坏运的东西),都是他自己挣得的。伟大的法则从不欺瞒任何人应得的酬劳,也不会对那些整日咒骂和抱怨的人说:“朋友,相信我吧,我每天给你一便士如何?”

再有,一个人如想获得更多的世间财富,他必须节俭、节约资金。当他积累了足够的资本时,就应把资金投入到他产业的分支机构。在明智地投入资本时,既不要畏首畏尾、紧攥着钱不放,也不要大大咧咧、粗心卤莽。他便因此增加了、丰富了他世间的经验和财富。那些游手好闲的挥霍者无法获得财富,他们往往浪费和狂躁成性。一个人要丰富他的精神世界,同样也要节俭、节约他的精神资源。他必须管住自己冲动的舌头,不要在那些无用的闲谈、徒然的争论和狂躁的脾气中耗费自己的精力。他将以此积累起小小的智慧作为他精神的资本,为了获得其他更好的东西他必须把这些资本投入世界,他投入的越多他就越富有。如此一个人才能丰富上天的智慧和财富。一个无法掌控自己思想、盲从于欲望和冲动的人,必是一个精神上的挥霍者,在神圣的事物中,他永远也不会变得富有。

这是一条自然法则,如果我们想要爬上一座山的制高点,我们就必须爬上它对面的山,必须找到通往山顶的小路并依其前行。攀爬者不应因荆棘密布就放弃或后退,也不应因攀爬的疼痛就放弃实现他的目标,总之困难肯定会被解决。这法则同样也是精神上的。为了达到特定的精神的高度和智力的广度,他就必须凭借自己的力量爬上对岸。他必须找到那条小径努力前行,经受时间的考验,战胜困难、诱惑和悲叹,最后置身于完美的精神高点,将世间的狂热、诱惑和悲伤统统踩在脚下,而那高贵无边的天堂之门就静静地在你的上方打开。

如果一个人想要去一个遥远的城市,或是别的目的地,他必须要朝着那个方向行进,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立即到达,都需要付出必要的努力。如果他步行,他就要花费好大力气,但没有什么开销;如果他开车或乘火车,那么他将省很多力气,但他也必须付出相应的金钱。他到任何地方都要付出辛劳,这是无法避免的,这就是法则。精神上的事情也是如此。他要达到任何精神上的目标,诸如单纯、爱心、智慧、平和,他也必须朝着那个方向行进,到达那里也必须付出辛劳。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你一下子就到达美丽的精神之城。他必须找出那条正确的路径,付出必要的努力,直到旅程的终点。

这只是许多法则中的一个,或者说是世间唯一伟大法则的所有表现中的冰山一角,我们应当在我们的精神生活羽翼丰满之前尽量理解、应用和遵从它们,如此才能获得幸福。在我们的精神领域中,所有世俗的或物质的法则都被相当精确地应用着。正像那自然之物不过是精神实体的投影,世间的智慧也同样是他精神智慧的形象反映。我们从来未曾置疑过那些世俗世界简单的运行法则,它们只是默默遵从于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的精神本是同样的明晰清澈。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从精神生活到世俗生活都遵循着这个法则从而明晰又精确。这时,你的内心将有一个人出现:他胸怀大志,他的悲痛终将被抚平,他的疑虑将少之又少。

生活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毫不妥协的正义;它以不可征服的逻辑简单地运行着。法则永远支配着它,这法则的核心就是爱。不公正的徇私和反复无常的任性都背离了爱和法则。世界是至高公正的,它没有特别地偏袒谁,它给予每个人应得的报酬。一切都是有益的,因为一切都依照法则而行。因为依照法则而行,人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找到它人便欢欣鼓舞。主耶稣无尽的善行就包含了事物的法则,“一个好人无论生还是死,都不会与恶魔相遇。”耶稣自认为他的命运是美好的,他免除了迫害他的人的所有罪行。他宣称,“没有人把我的生命夺走,除非我自己倒下。”是他将自己置于他生命的尽头。

他通过简化自己的生活,净化自己的思想,去理解那存在的朴素之美,感知那应用于一切事物中恒久不变的法则,了解那些处于自身和世界之上的思想和行为的动因——也就是了解是什么原因使他的思想摆脱了束缚,又诉之于行动。就是这些思考和行动,使他终身享受幸福。在浑然不觉时,他便谦卑地接受那所有行动合法的结果,除了安心顺从,他既不抱怨、恐惧,也不疑惑,在对美好法则的认知中,他享有完美的幸福。

将生活的纱

编织进所有属于我们的颜色,

在命运的田野中

播种,就能收获。

如果我们播种就能收获,

摆脱掉我们注定的悲伤

唯一痛苦的法则就是爱,

将伤口治愈。

1

幸福的结局

那无人能阻碍

并扭转其方向的法则就是这样

它终将成为正确的标准;

它的内心是爱,

它的尽头是平和与无尽的甜美。

遵从它吧。

——亚洲之光

或许就是这样,你的重担终将卸下,

错误终将于正确中自我消亡,

你所有的安息日,

都将与那永恒之光的安息相融!

——怀迪尔

生活有许多幸福的结局,因为它是如此的高贵、纯洁和美丽。尽管现实世界存在着许多的罪恶、无知、痛苦和悲伤,但那里仍然充满着纯洁、知识、笑容、健康和快乐。纯净的思想和无私的行为总不会缺少快乐的结局,而且每一个结局都是幸福圆满的。

舒适的家庭、成功的生活是一个幸福的结局;合适的工作和勤恳的劳动也是一个幸福的结局;拥有很多可信的朋友同样是一个幸福的结局。放弃那无谓的争吵,收回那无情的话语,朋友终究还是朋友,这一切都是一个幸福的结局。我们可能要用冗长而乏味的一生去找寻,在最后时刻让泪水归为喜悦,在阳光明媚中被唤醒,忘掉那罪恶痛苦的梦魇。在反复地找寻后,到达那天堂般的生活之路——那里有真正的幸福美满。

那些依照我的指引找寻、发现并走上这条小径的人们,无须费力就能找到幸福,他的生活将充满幸福。那些拥有正确开始和过程的人无须希求、找寻幸福的结局;它们是生活中确定的、真实存在的东西。

有一些终极的幸福仅仅属于物质世界,它们稍纵即逝。而有一些终极的幸福属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它们是永恒的,永远不会消失。那些交谊、快乐和物质上的舒适是甜蜜的,也是那么易变和飘渺。那些纯洁、智慧和对真理的认知则更为甜蜜,而它们是长久不变的。在物质世界里,无论他走到哪,世俗的欲望都会跟随着他,而不久他就会心生不满。如果他所有的精神都被这些欲望填充,并从中汲取他所有的幸福,那么他的精神最终将极度地空虚。而如果他试图成为一个精神上的极大丰富者,那么他的幸福之泉就永远也不会干涸,他的精神家园将带他享受人生所有的快乐。

那永恒的幸福中的快乐,让他独立思考过去和将来的生活。这种状态中,在每一时刻,他的心灵都可以步入天堂、涅磐、伊甸园、圣城耶路撒冷、朱庇特的奥林匹斯山、上帝的瓦尔哈拉宫。他知道那生活终将归一,除了那些短暂易逝并终将消亡的名字外,那些伟大真实的东西也终将归一。他将置身于那无限的温柔所在。

那些把心灵从贪婪、憎恨和阴暗的欲望中解脱出来的人,他那深沉静谧的幸福是如此的甜蜜;那些从不站在苦难与自私阴影下的人,他们以无限的同情和爱来回报这个世界。他们会从内心的深处发出这样的祝福:

一切躁动都安静下来吧

没有异议和分歧——这样的人找到了人间的至福,这幸福永远也不会被他人夺走,因为这是尽善尽美的生活,是内心无尽的平和,是完美的幸福结出的果实。

我们无法改变外部的事物,也无法强迫别人认同自己的爱好,更不能让这个世界如我们所愿。但我们能改变自身内部的东西:我们的欲望、情感和思想,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爱好去适应别人,也能够依照自己的意志塑造我们的内心世界,从而与外部世界的人和物协调一致。我们无法消除这个世界中的骚乱,但我们能克服自身心灵上的烦恼。

生活中的责任和艰辛需要我们的关注,但我们可以抛开所有的这些忧虑。四周虽然充满了噪音,我们依然能够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我们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但也能做到心如止水;身处激烈的冲突之中,但我们知道不变的是平静。这本书中的20篇短文,有些看上去在字面上毫不相关,但它们所表达的精神却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它超越这个世界的骚动,给读者指明了自我了解和征服自我的崇高境界,引导他们攀上天堂般平静的心灵顶点。

詹姆士•艾伦

1

真正的幸福

永远保持一种和蔼可亲的性格,只抱着那些纯粹而温雅的想法,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快乐幸福——这些令人羡慕的条件和美好的生活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特别是那些希望减轻这个世界痛苦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让自己超然于粗俗、罪恶和烦恼之上,如果以为通过传播某种理论和教义就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幸福,那他就深受其骗了。一个每天都生活在无情、罪恶或烦恼中的人,只会一天天地增加这个世界的痛苦;反之,如果一个人可以永远充满善意地生活,让幸福伴随着自己,他会一天天地增加这个世界的快乐,而这与任何宗教信仰所说的是否拥有是毫不相关的。

一个人如果没有学会如何友善、付出、爱和快乐,尽管他学识丰富,满腹经纶,内心也是极度空虚的,因为只有在追求友善、纯洁和幸福的过程中,才能学到深刻、真实和持久的生活真知。用一贯友善的行为面对外来的敌意,才能确实表现出一个人超然自若的心灵,也是他智慧的见证和拥有真理的证明。

一个甜美快乐的心灵是经验和智慧结出的成熟果实,它向四周散发出看似无形但芳香浓郁的影响力,从而怡悦他人的心情,净化这个世界---戒色论坛。决定这样做的人,以及还没有开始做的人,如果他们决心生活得甜美幸福,成为一个真正有尊严的人,那么,就从今天开始吧。不要说你身处的环境阻碍了你,环境从不会去阻碍任何一个人,它们只会随时帮助你。所有发生在周围世界的事,你觉得它们让你失去了甜美平静的心情,实际上它们正是你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经历过这些事情并战胜它们,你才能够学习、成长和走向成熟。问题出在你自己的身上。

完美的幸福是那种合理健康的精神状态。如果能够纯洁无私地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这种幸福。

把善意送给

所有活着的人们,

让无情消逝,

还有贪婪和仇恨,

这样,你的生活会变得

像柔风掠过。

对你来说,这很难做到吗?那么,动荡和烦恼仍然会伴随你的左右。这需要你用信念、希望和决心来化解。在不久的将来,当你完成某件事情、体会到幸福的喜悦时,再放弃它吧。

失望、烦躁、焦虑、抱怨、诅咒和不平,所有这些思想肿瘤和精神疾病,都是精神状态失常的表现,有这些症状的人需要好好地反省一下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这个世界上确实有许多的罪恶和不幸,所以才需要我们付出爱心和同情,而不是我们的痛苦——因为痛苦已经太多了。没错,这个世界需要的正是我们的欢乐和幸福,因为它们太少了。我们给予这个世界最好的东西莫过于美好的生活和高尚的品质,没有这些,所有其他的事物都是空虚的;只有这些才是最杰出、持久和真实的。我们绝不能轻言放弃,因为它包括了所有的快乐和幸福。

不要再悲观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你周围的坏事上,不要再一味地抱怨、反感他人身上丑恶的一面。开始把自己从所有的坏事和丑恶中解脱出来,展现自己平静的心态、纯洁的信仰和真诚的感化。如果你还有其他的真诚,就保持这份真诚;如果你想让这个世界脱离痛苦和罪恶,就要先把自己解放出来;如果你有幸福的家庭和生活环境,就快乐地生活吧。只要你能够转变自己,你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任何事物。

不要再叹惜和悲伤……

不要总是拒绝,也不要一味向坏事喧嚷,

多多赞颂美好的事物吧。

如此一来,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行事,因为你意识到了自身的善良。

2

圣人

永生不朽并不是一个为抚慰逝者而虚构的东西,它随时随地都存在着。它是一种清晰的思想状态,相比之下,肉体的感觉、骚动不安的心情、生活环境和琐事都转瞬即逝,因此都是些虚幻的事物。

永生不朽并不属于时间的范畴,在时间的概念中你根本找不到它。它属于一种永恒的状态,就像时间随时随地都存在,永恒也是无处不在的。如果一个人决定超越自我,从不满和脆弱的形式中获得新生,他就可以找到永恒并立足其中。

如果一个人沉迷于情感、欲望和日常生活琐事,并把这些情感、欲望和琐事看做自己的生活本质,他就不可能理解什么是永生不朽。这类人把自己所期望的东西误认为就是永生不朽,实际上不过是执着而已,确切地说,那是感情和事件在时间上的一种持续不断的延续。一个人为了追求刺激和满足自己的一时之欲,宁愿生存、钟情和依附于这些琐事之中,而不明白自己的思想状态是超然其上,独立其外的存在,那么他会渴望它们持续下去,并会竭力排斥那种自然的观念,简言之,他所沉溺的这些俗世的奢华和享乐,这些他认为和自己一刻也不可分离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弃他而去。

执着是永恒的对立面,沉迷于这种执着则是一种精神上的死亡。永恒的本质实际上正是变化与无常,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生死循环。

肉体的死亡从来不会降临在一个圣人身上。在精神上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人们过着他们短暂狂热和意识破碎的生活,仍然沉迷于变化和死亡的状态。普通人都渴望他快乐友善的个性能够延续,死后却依旧是个普通人,只是开始另一种有头有尾的生活,没有对过去的记忆,也没有对未来的认识。

圣人是那种已经脱离了现实事态的人,内心已经升华,达到那种固定不变的思想状态,而且不会受往事和情感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中包含了始终不断的各种事件。普通人一般都沉迷于这些事件中,而且被它们束缚,以至于弄不清楚自己的过去和未来。而圣人则行走于这些事件之外,并且静静地观察它们,在固定不变的位置上,他看到了生命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圣人不再把自己与情感和个性的起伏视为一体,或者把自己与按时间发展创造生命的外部变化视为一体,圣人不仅已经成为他自己命运的超然旁观者,也成为了人类与国家命运的旁观者。

同时,普通人会被梦想束缚。他既不知道之前他是清醒的,也不知道之后也会是清醒的,他只是一个没有学识的梦想家,一无所有。圣人则如一个从梦中醒来的人,他知道他的梦想不是一个持久的现实,而仅仅是一个短暂的幻觉。他是有学问的人,知道执着和永恒的意义,并且能够完全控制自己。

凡人生活在意识的时间和社会状态中,这种意识是有始有终的;而圣人生活在意识的宇宙和天堂状态中,那里没有起点和终点,只有永恒的现在。这样的人在任何变化的情况下都能保持镇定自若,肉体的死亡以任何方式都不会打断他所遵循的永恒思想。对这样的人,可以说“他从不会知道什么是死亡”,因为他已经跳出了死亡的潮流,确定自己站在真理的这一边。肉体、个性、国家和世界都会成为过去,但真理将保存下来,而且它的光辉不会随时间而暗淡。所以,圣人是那些超越了自我的人,是那些性格中不会再自寻压力的人,他已经训练自己在名家的帮助下,可以直接面对那些压力。如此以来,他们就能和所有事物的因果渊源协调一致。

如果一个人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思想去适应永恒不变的真理,他就会看到生命中永不褪色的真理的光彩,对他而言,生命的烦恼和狂热已经消失,疑虑和恐惧已经消除,死亡已经毫无意义了。

3

战胜自我

提起“战胜自我”、“清除欲望”和“毁灭个性”这些术语,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些混淆和错误的想法。其中一些人(特别是那些倾向于理论的知识分子)把它看做是一种与生命和行为完全脱离的形而上学的理论,而另一些人则断定,它代表着所有生命、能量和行为的毁灭,企图把停滞和死亡理想化。这些错误和混淆的思想,确实来自于某些人的内心,所以只能够由这些人自己去清除。不过,如果我们按照另一种方法去说明这些思想的本质,对那些正在寻找真理的人来讲,清除它们可能会更容易一些。

关于“战胜自我”或“毁灭自我”的学说本身是很简单的,实际上,它非常简单实用而且唾手可得,以至于一个五岁的小孩,由于他的心里还未被这种理论、神学体制和思辩哲学蒙上阴影,他可能比许多年长的人更能理解它,这些长者由于接受了复杂的理论,而失去了他们对简单而美丽的真理的把握能力。

自我毁灭的目的在于:铲除和摧毁心灵中所有导致分歧、冲突、苦难、疾病和悲痛的要素。它并非意味着要毁坏所有美好、善良和追求平和的品质。比如说,一个人易受刺激或发怒,他努力地克服自私的倾向,把这种个性从身上剔除,并在行为上遵从耐心和友善的精神,在这种情况下,他所做的征服自我就是自我毁灭。每一个高尚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有过这种自我毁灭的做法,尽管他在口头上会否认,但却会彻底地完成这种练习,根除各种自私的倾向,直到心中只留下神圣美好的品质,这时才能说他已经完成了个性(包括所有的个人元素)的毁灭,到达了真理的彼岸。

我们要毁灭的“自我”包含如下10种毫无价值而且只会带来悲痛的元素:

强烈的欲望

仇恨

贪婪

放任自流

自私自利

空虚

骄傲

怀疑

隐晦的信念

错觉

这些方面我们要全部地抛弃,最终完成这十种元素的毁灭,因为它们组成了我们肉体上的欲望。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实施和保留以下这10种神圣的品质:

心地纯洁

耐心

谦卑

自我牺牲

自信

勇敢无畏

学识

明智

同情心

友爱

这些品质组成了真理的基础,如果在生活中完全地拥有它们,我们就会成为真理的理解者和执行者,成为真理的化身。前面那十种元素的结合体就称为“自我”或者“个性”,而后面这十种品质的结合则会产生我们所说的“真理”,无私、大度和真正的“圣人”。

可见,我们要毁灭的不是那些教给我们高尚、真实和不朽的品质,而只是毁灭那些卑劣、虚伪和易逝的东西。战胜自我并不是剥夺欢乐和幸福,而是通过让生活中充满快乐的品质,从而永远地拥有这些欢乐和幸福。我们要放弃的是享乐的欲望,不是放弃享乐本身;要破坏的是对快乐的渴望,也不是快乐本身;毁灭的是对爱和权力的自私的渴望和占有欲,而不是爱和权力本身。我们保存这些品质,用它把人们团结和谐地组合在一起,这决不是把停滞和死亡理想化,而是催促人们把这些品质付诸自己最高尚的、持久和不朽的行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源自这十种要“毁灭”的全部或部分的元素,他只能白白消耗自己的精力,而不能保持自己的灵魂;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源自我们要“培养”的十种品质,他就可以真正明智地行事,也保持了自己的灵魂。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中很大程度上存在那十种“世俗”的元素,对精神上的真理不听不闻,他对自我放弃的学说不会有任何兴趣,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的生命已经完全消失。但是,一个人的生活中如果充满“神圣”的十种品质,他会看到放弃自我学说中光荣和美好的方面,并认识到那是生命永恒的基础。他会看到,当人们理解和运用这些品质时,工业、商业、政府和世界上各行各业都会得到净化,我们的行为、目的和智慧会加强和增大而不是被毁灭,而且我们会脱离苦难和冲突。

4

诱惑之法

我们的心灵在走向完美的过程中,会经历三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肉体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满足于生活,也很满意自己的判断力,并不清楚什么是罪恶和神圣的遗产,总而言之,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自身精神上可能发生的变化。

第二个阶段称为双重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的心灵逐渐在肉体和神圣的倾向之间摇摆,并且对两者的意识已经清醒。正是在这个阶段,诱惑力在心灵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斗争阶段,伴随着起起落落、罪过和忏悔,人们依旧喜欢也不愿意离开长期生活的满足状态,同时又期望精神状态的净化和完善,由于选择不确定,他们总是在持续不断地苦修着。

在内心对神圣生命的迫切要求下,这个阶段最终变成了一种极度的痛苦,然后心灵被引导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称为“知识”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超越了罪恶和诱惑,进入了平静的时期。

就像罪恶中的满足感一样,诱惑并不是一种持久的情形。大多数人认为,它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是心灵必须经历的过程。但是至于人一生是否必须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才会意识到神圣和天堂般的平静,则完全取决于他的精神和智力发挥的潜力,取决于他寻求真理的热情和强度。

尽管可以随时战胜伴随诱惑的痛苦,但只有知识才能最终战胜诱惑。这是一个半明半暗的条件。完全被教化的心灵可以抵抗所有的诱惑。当一个人完全理解诱惑的来源、本质和意义时,他就能够战胜诱惑,并且在长期的艰苦努力后得到平静。反之,如果他还是不学无术,沉迷于宗教仪式,一味地祈祷和阅读经文,最终还是不能达到平静。

如果一个人打算去征服敌人,事先却不了解敌人的力量、战术和藏身之地,他不仅会失败得很不光彩,而且很快会被敌人控制。要想战胜他的敌人,他必须发现敌人的据点和藏身之处,也必须找出自己堡垒防卫上的漏洞,以防被敌人轻松地入侵。这些都需要不停的思考、时刻的警惕和长期严格的自我反省,而在被诱惑者的心里,这些都是一片空白,因为空虚和自私控制了他的心灵。这是圣徒们发起的圣战,肉体的放任经过长期的休眠,醒来后,每个心灵都参与了这场战争。

如果人们不能取得胜利,这场战争就会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因为他们的努力普遍是基于两种错觉:首先,所有的诱惑都来自外部;其次,因为他们善良,所以被诱惑。如果一个人被这两种错觉所束缚,他就不会取得任何进展;如果他摆脱了束缚,他就会迅速地走向胜利,并且会体验到精神上的快乐和平静。

我们必须用两种透彻的真理来取代这两种错觉,这两种真理是:第一,所有的诱惑都来自内心;第二,一个人是由于内心的罪恶才会被诱惑。把上帝、魔鬼、邪恶的精神或者外部的事物看作是诱惑的源泉,这种思想必须从内心中驱逐出去。

所有诱惑的来源和起因都是内心的欲望。如果净化或铲除了这些欲望,外部的事物和外来的强势绝对无力让心灵受到罪恶和诱惑的影响。外部的事物只是为诱惑提供了一种机会,而绝不是诱惑的起因,真正的原因是被诱惑者内心的欲望。如果这种起因存在于我们追求的对象中,所有的人都可能被诱惑,我们再也无法战胜诱惑,只能无助地忍受无尽的折磨。实际上,如果一个人能够束缚自己的欲望,他自己就掌握了治疗诱惑的方法,并且能够通过净化这些欲望、成功地抵抗所有的诱惑。一个人被诱惑,是由于他内心有着特定的欲望或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是邪恶的。这些欲望可能会长期沉睡于一个人的内心中,而这个人却认为它们已经被根除;当一个外来的对象突然出现时,沉睡的欲望就会被惊醒,并且立即渴望得到满足,这就是一个人被诱惑的状态。

一个人内心的善意从来不会受到诱惑,因为善意可以把诱惑破坏。正是人们内心的罪恶被激发后才会被诱惑。一个人可能被诱惑的程度与他自身的邪恶精确地对应着。如果一个人净化了他的心灵,就能够不再被诱惑。因为当他内心里某种特定的不正当欲望被清除之后,原先引诱这种欲望的因素就无法再起作用,变得垂死而无力,因为内心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对它作出响应了。诚实的人不会被偷窃所诱惑,无论有多么合适的机会;食欲得到净化的人不会受到美酒佳肴的诱惑,尽管它们非常美味可口;一个善解人意的人从不会受到愤怒、暴躁和复仇的诱惑,因为他内在的美德可以使他内心平静;欺骗和荒唐的诱惑对一个经过净化的心灵来说,就像没有意义的影子一样,起不到任何作用。

诱惑可以显示出一个人在哪方面行为不端或者愚昧无知,这也是激励他走向更高的知识和纯洁境界的一种手段。如果没有诱惑,我们的内心就不能成长和强壮,就不会有智慧和真正的美德;可能只会有懒散和死亡,没有和睦美满的生活。如果我们理解并战胜了诱惑,就能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任何一个愿意把自己的自私和不纯洁的欲望抛到知识的烈火中的人,都可以达到这种完美的境界。因此,人们更应该坚持不懈地寻求真理,同时意识到自己正在受到诱惑,意识到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真理的含义,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

那么,如果你受到诱惑,你应该知道你是被自己诱惑了。詹姆士•阿波索(耶稣基督选出传布福音的十二个门徒之一——译者注)说过:“这是因为对每个人来说,当他被自己的强烈欲望拖下水时,他就受到了诱惑。”你之所以被诱惑,是因为太依赖于内在的肉体欲望,不愿意失去它;因为你在生活中只是一个虚假的凡人,你缺乏所有真实的知识,一无所知,无所追求,只有短暂的满足感,不懂得真理和所有神圣的准则。你沉迷于这种凡人的自我,逐渐遭受到三种不同折磨的痛苦:欲望的折磨、满足感的折磨和懊悔的折磨。

欲望和渴望的事物,

你热心依附于阴影,沉迷于梦中;

你培养了一个虚假的自我,并且

让这个世界到处都看不到远处的顶点,也听不到

从远在因陀罗(主神,掌管雷雨——译者注)天空

传来的甜美的空气呼吸声,

说不出为他保留的真实生活的召唤,

这种生活他已经错误地撇开过,

冲突和欲望的增长引起了这个世界的战争,

悲伤和贫困骗取了人们的感情和奔涌泪水,

激情、妒忌、愤怒和憎恨逐渐增长,

年复一年都是血迹斑斑的岁月

和疯狂的红色足迹。

在那个虚假的自我中,存在着所有苦难的种子,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所有的悲伤却成了现实。当你准备放弃这个自我时,当你打算当面揭开它所有的自私自利、污点和无知时,打算最大程度地承认它的黑暗时,你将会开始自我学习和自我控制你的生活,你会意识到自己内心的上帝。这上帝拥有神圣的本性,不追求满足,居住在一个持久快乐与和平的环境中,那里没有痛苦的折磨,诱惑也找不到立足之地。日复一日,你就会创建新的自我,内心神圣的品质越来越坚定。最终,当你能够对百万富翁说,“即使这个世界的巨富来了,在我看来也没什么。”这一刻也就到来了。

5

正直的人

在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些这样的时期,即考验他对道德准则的信心和理解时期。当通过了最大程度的检验时,他的立场中就会有很高的道德观念。经过艰苦考验而产生的立场,决定了他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在生活中扮演一个追求真理的人,是否可以加入追求自由的队伍中,或者他仍然只能扮演一个苦工或听命于工头的雇员。

这些经受考验的时期一般都会设想处事的方式,要么受到诱惑去做错事,继续享受舒适和繁荣;要么支持正确的理念,接受贫困和破落。这种考验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对受到诱惑的人,它似乎从表面上清楚地表明,如果他选择做错事,就可以保证在余生中享受物质生活的成功;如果他选择支持正确的观念,他将永远地被埋没。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这种令人震惊的前景下,会立刻感到恐惧并且妥协让步。选择正直的路线看上去会让他失去很好的机会,但如果他想证明自己的坚强足以承受诱惑的冲击,内心的诱惑者就会像日光天使一样在耳边低语:“考虑一下你的妻子和孩子吧,考虑一下那些依靠你的人吧,你忍心让他们受尽耻辱和饥饿吗?”

能够成功地通过这个考验的人,必定足够坚强,拥有纯洁的心灵。一旦成功,他就会立刻进入一种更高的生活境界。通过精神之眼,他可以看到美好的事物,而那些看上去不可避免的贫困和破落也没有出现,迎来的却是更加持久的成功、平静的心情和安心的生活。如果没有通过这个考验,他就得不到期望的繁荣,他的心灵再也不会平静,良心也会不安。

选择正义的人最终不可能失败,而做错事的人最终也绝不会成功,因为

这是胜利总是属于正义的规律,

最终没有人可以撇开或控制它。

而且,由于正义处在事物的中心,而伟大的法律是慈善的,所以正直的人不会屈服于恐惧、失败、贫困、羞愧和耻辱。就像诗人对这部法律做出的更深层的评价:

它的友爱在中心,而它的目标

是和平与实现自愿的遵守。

如果一个人害怕失去现在快乐和舒适的物质生活,拒绝接受内心的真理,他就会受到伤害、掠夺、蔑视和践踏,因为他首先已经被自己高贵的“自我”伤害、掠夺、蔑视和践踏了;但如果一个人有坚定的美德,正直无瑕,他就不会遭受这样的境况,因为他已经拒绝了内心胆小的“自我”,并且得到了真理的庇护。让一个人成为奴隶的不是鞭笞和铁链,实际上,正是他让自己成为了奴隶。

诽谤、谴责和怨恨都不会影响一个正直的人,他也不会对此做出仇恨的反击,更用不着到处为自己辩护、证明自己的清白。只需要用他的清白和正直,就足以抵御所有针对他的仇恨的企图。他也决不会向黑暗势力屈服,他已经在内心抑制了这些势力;除此之外,他把所有事物邪恶的一面转变成善意的一面——他冲破了黑暗,带来了光明;他消除了仇恨,带来了友爱;他抛弃了耻辱,带来了尊敬。诽谤、妒忌和误解只会让他内心的真理宝石更加闪亮,只会使他高尚神圣的一生更加壮丽。

当一个高尚的人接受严厉的考验时,他会感到高兴;当他得到机会,证明自己忠诚于他所赞成的高尚观念时,他会很感激;当他想着“神圣的机会到来了!真理胜利的一天到来了!尽管我失去了整个世界,为了正义也值得!”时,他会以善意对待邪恶,也会对做错事者表示同情。

那些造谣中伤、背后诽谤的人,和那些做错事的人取得的成功,是表面的、暂时的,而正义的法律最终会获得胜利;正直的人的失败也是表面的、暂时的,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困难,他都不会被征服,任何一种武器也无法阻止他的成功。

6

辨别力

人们的精神发展过程中有一项必需的优秀品质,我们称之为辨别力品质。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过程是非常痛苦缓慢的,而且极不确定,直到他具有了辨别是非的眼光。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这项用于试验、校对和搜索的能力,他就只能在黑暗中摸索,不能辨别真假,无法区分虚伪和实质,很可能把虚假和真实相混淆,就像把内心中肉体本性的骚动误认为是真理精神的激励一样。

一个缺乏判断力的人到了陌生的环境,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这样不免会产生许多混乱,也可能会遭受痛苦的跌跌撞撞。没有辨别能力,一个人在精神上就是盲目的,他的生活只是一种在黑暗和混乱中摸索的过程,往往不能区分罪恶和美德,分不清事实和真理,观念和原则相互矛盾,思想、事件、人和物之间都变得毫无联系。

一个人的思想和生活应当从混乱中解脱出来。他应当准备去接受每一种心灵上的、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困难,不可以在遇到麻烦和所谓的灾祸时,像许多人那样,不明不白地被困在疑惑不清、优柔寡断和半信半疑的圈套中。面对冲他而来的紧急情况,他应当增强自己的能力。但如果没有辨别力,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获得这种心理上的准备和力量的。而辨别力只能通过不断地激发和训练分析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提高。

人的心灵就像肌肉一样,只有使用才能得到发展。头脑在某个给定的方向上经过刻苦的训练后,会在那个方向上发展智慧的容量和能量。不断地比较和分析别人的想法和意见,仅仅能发展和加强批判的能力。但辨别力远远要比批判能力强大,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品质,通过它可以消除经常伴随着批判能力的残忍和自大。通过辨别力的美德,一个人可以看清事物的本质,无论他是否喜欢它们。

辨别力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品质,只能通过精神上的方法,也就是通过质问、检查和分析一个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才能得到发展。在批判能力和故障探测的能力应用于其他人的意见和行为时,不要毫不容情,而是必须要有所收敛;但在对待自己的主张和行为时,却不能有丝毫的手软。一个人必须时刻准备反省他自己的每一种观点、每一种思想和每一条行为,严格地有条不紊地检验它们,只有这样,消除混乱的辨别力才能得到发展。

在一个人进行这种心理训练之前,他必须树立一种可教的精神。这并不是说他必须允许自己被别人牵着走,只是表明他必须准备服从任何他不希望坚持的珍贵想法。如果不能忍受洞察事件的原因,如果在调查激情的纯洁火焰前出现萎缩,那么,宣称“我是正确的”的人,以及拒绝追问自己是否正确的人,将继续跟随他的激情和偏激的路线走下去,这样就无法获得辨别力。如果那个人谦恭地自问:“我对了吗?”随后继续接受检验,并且通过他诚实的想法和对真理的热爱证明他的立场,那么他总是能够发现事实,并把它和虚假区分开来,他将获得具有无限价值的辨别力。

如果一个人害怕透彻地分析自己的观点,害怕用批判的眼光质疑他的立场,那么在他获得辨别力之前,他必须发展自己精神上的勇气。

一个人必须真诚无畏地面对自己,这样才能认识到真理的纯洁准则,才能看到所有真理的启迪之光。

真理了解得越多,它的光芒就越亮,

在经历检查和分析时才不会受到伤害。

错误提出得越多,它就会变得越黑暗,

在通向纯洁和透彻的思想时就无法生存。

我们所说的“检验万物”

就是要发现好的事物,抛弃邪恶的事物。

懂得提问和思考的人才能学会辨别,

懂得辨别的人才能发现永恒的真理。

不去思考的后果就是混乱、痛苦和精神上的黑暗。

和谐、幸福和真理的光芒永远伴随着深思熟虑。

激情和偏见让人们盲目行事,以致无法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他们最终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而释放了巴拉巴。(《圣经》所载一犹太死囚名,经祭司长等怂恿,民众要求赦免此人而处死耶稣。——译者注)

7

信仰,行为的基础

在明智的教义中,信仰是一个很重要的词汇,它在所有的宗教派别中扮演着很突出的角色。根据耶稣的说法,一种特定的信仰对于拯救和重生是必需的。佛教中明确地指出,正确的信仰是第一位的,在迈向真理的道路中至关重要。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信仰,他就没有正确的行为,就不能学会如何正确地管理和引导自己,不能领会最简单的真理的入门知识。

伟大的导师所说的信仰,并不是指任何特定的学校、哲学或宗教中的信仰,而是由“决定某个人一生的思想境界”所组成的信仰。因此,信仰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方都决定了另外一方。

信仰是行为的基础,按这样的说法,支配心灵和思想的信仰会在生活中得到体现。每一个人的处事、思想和生活都与他内心最深处的信仰精确地保持一致,这正是统治思想的规律的本质所在。对任何人来讲,都绝不可能同时信仰两种对立的情形。比方说,一个人不可能同时信仰公正与不公正,仇恨和友爱,和平和冲突,自我和真理。每个人都会信仰一种思想或与它对立的思想,但绝不会同时信仰两者。每个人日常的行为都表明了他信仰的本质。一个人信仰正义,他就会把正义作为一种永恒的、坚贞不破的行为准则,绝不会因正义的愤慨而过分冲动;在不平等的生活环境中,他也不会产生愤世嫉俗和悲观厌世的思想;在经历考验和困难时,他会保持平静和无忧无虑的心态。他不可能以其他的方式去处事,因为他信仰正义是统治的力量,因此,一切所谓的不公平对他来说都是短暂和虚幻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频繁地被朋友的不公正行为所激怒,并且总是说自己被别人恶劣地对待,或者抱怨周围的世界缺乏正义,并在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态度中表现出来,那他一定是信仰不公正。无论他如何为自己的信仰辩解,在他的内心深处,他相信混乱统治着这个世界,结果会导致他生活在痛苦和不安中,并做出错误的行为。

此外,如果一个人信仰友爱,相信爱心的永恒和力量,那么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会对爱坚定不移,从不背离友爱的态度,无论对敌人还是朋友都会同样地献出友爱;一个人如果只会诽谤和谴责别人,以轻蔑的态度对待他人,或者对他人总是不以为然,他信仰的就不是友爱,而是憎恨。对信仰友爱的人来说,他所有的行为,无论在言语还是在字面上,都会表现出他对友爱的颂扬。

和平的信仰者会因他和平的行为而众所周知。他决不会去参与斗争。如果受到他人的攻击,他不会想着去报复,因为他已经看到和平天使的力量,不会再向斗争的魔鬼表示敬意。而那些挑起冲突的人,爱好争论的人,以及那些对任何挑衅都仓促应战的人,他们信仰的是斗争,这是与信仰和平截然不同的。

进一步来讲,信仰真理的人会和“自我”断绝关系。在生活中,他拒绝以那些激情、欲望和渴望自我满足的个性为中心,通过这种对自我的放弃,他会更加坚定不移地相信真理,而且会生活得更加明智、美好,没有过失。而信仰自我的人则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放任自流、满足和空虚的态度,同时也会遭遇失望、悲伤和持续不断的羞辱。

真理的信仰者却不会遭受这样的痛苦,因为他已经放弃引发这些痛苦的“自我”。

综上所述,每个人要么信仰持久和永恒的规律,指导人们的生活走向法治与和谐;要么信仰这些规律的反面,结果则会在行为处事和自己的生活中引起混乱。

只有信仰神圣的正义准则、同情心和友爱,人们才能确立佛所倡导的正确信仰,把它当做正确行为的基础,才能确立基督教圣经中所强调的“拯救信仰”;因为有如此信仰的人会把他的整个生命建立在这些准则之上,从而净化他的心灵,美化他的生活。

如果拒绝信仰这些神圣的准则,人们就只能确立所有宗教信仰中所谓的“无信仰”,并且这种“无信仰”只会导致罪恶的、不平静和不完美的生活。

哪里有正确的信仰,哪里就有无可责备的完美生活;哪里有错误的信仰,哪里就有罪恶和悲伤,思想和生活也会管理不当,而且会有痛苦和不安。“通过它们结出的果实,你才能够了解它们。”

说到“信仰耶稣”,总会有许多长篇大论,但信仰耶稣的意义何在?这意味着要信仰他的话和他所阐明的生活准则,信仰他的戒律,仿效他完美的生活。如果一个人在口头上宣称信仰耶稣,实际却总是生活在他的欲望和放任之中,或者生活在仇恨和谴责的精神中,那他就是自欺欺人。他并没有信仰耶稣,他信仰的是肉体的自我。作为一个忠诚的仆人,在执行他所信仰的主人的指令时,总会感到欢欣喜悦。所以信仰耶稣的人要执行他的戒律,把自己从罪过中解脱出来。信仰耶稣的最高考验是:我遵守了他的戒律吗?圣约翰在执行这种戒律时,说过如下的话,“那个说‘我认识他(耶稣)并且遵守他的戒律’的人是一个说谎者,真理不在他的心中。而无论是谁,只要能够忠诚守信,他就遵守了上帝的指令。”

经过严格和公平的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信仰存在于人类思想行为的根源之中。每一种思想,每一个行为和习惯,都是某种特定信仰的直接产物。只有当一个人的信仰改变后,他的行为才会改变。我们所坚持的东西,存在于我们的信仰之中;我们所实施的行为,也存在于我们的信仰之中。当我们终止某件事的信仰时,我们就不再沉迷于这件事,它就会像一件穿旧的衣服一样离开我们。人们坚持他们的欲望、谎言和空虚,是因为他们信仰这些,相信从它们中可以得到利益和快乐。当他们把自己的信仰转变到纯洁和谦卑的神圣品质时,那些罪恶再也不会打扰他们了。

人们依靠信仰至高无上的真理把自己从错误中拯救出来;通过信仰神圣和完美把自己从罪恶中拯救出来;通过信仰善意把自己从邪恶中拯救出来。因为在生活中,每一种信仰都是明明白白的。根本不需要去询问一个人在神学方面的信仰是什么,因为那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如果一个人还是生活在自己低级的、罪恶的本性中,让他相信耶稣为他而死,或者耶稣就是上帝,或者他的信仰是正当的,这样做又有什么用?我们需要问的是:“一个人是如何生活的?”“在令人厌烦的环境中,他怎样管理自己的行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说明一个人是信仰邪恶的力量还是信仰善意的力量。

如果一个人信仰善意的力量,过着友善、思想神圣的生活,可以肯定,善良就是上帝,毫无疑问,它就是上帝本身;那么凭借他对至善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很快就会把他信仰的所有罪恶和痛苦抛在身后。

8

解救信仰

我们已经提到过,一个人的整个生活和品质是他信仰的产物。同样,一个人的信仰与他的生活内容是没有丝毫关系的。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从表面上看,两种说法中的混淆和矛盾是很明显的,但如果你记得有两种完全不同的信仰——头脑信仰和精神信仰的话,就能够很快地澄清这种混淆。

头脑信仰,或者称为智力信仰,并不是信仰的基础,也不是信仰产生的原因,而只是信仰的肤浅表面和随之发生的结果。它在规范一个人的品质过程中不会起到什么作用,即使是最肤浅的人也能轻松地看出这一点。例如,从任意一个宗教体系中选出十二个人,他们不仅有相同的宗教信仰,而且承认所信仰的条文细节也是相同的。但是,他们的品质却迥然不同。一个人品质高尚,就会有一个人品质低下;一个人性格温柔文雅,另一个人就可能粗鄙暴躁;一个人诚实,就有另一个人不诚实;一个人沉迷于某些特定的习惯,另一个人可能就严格规避这些习惯,等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宗教信仰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并不是很有影响的因素。

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只不过反映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智力上的观点和看法。在上帝、圣经以及头脑信仰之下或之后,他的内心最深处、根深蒂固地存在着隐藏的、无声的和神秘的精神信仰,而且正是这种精神信仰规范和塑造了他的生活。正是这种精神信仰使这十二个信奉同样宗教的人在他们的行为中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他们在重大的精神信仰方面是不同的。

那么,这种精神信仰到底是什么呢?

这种信仰正是一个人心中所热爱、坚持和培养的东西,因此他在心中热爱、坚持和培养着它们。因为信仰它们、相信和热爱它们,他才利用它们,这就是精神信仰在他生活中的影响。但精神信仰跟特定的信念没有什么联系,包括他的智力信仰。某个人沉迷于不纯和邪恶的事物,是因为他信仰它们;而另一个人对它们并没有兴趣,是因为他已经不再信仰它们。一个人不会沉迷于任何东西,除非这是他的信仰;信仰总是超前于行动,因此一个人的处事和生活都是他信仰的结果。

当牧师和利未人(利未部落中非亚伦后裔,被选中去帮助祭司管理圣堂——译者注)面对受伤和无助的人们时,他们无疑紧握着先辈们的神学经书——那是他们的智力信仰,但在他们的心中,他们并不信仰仁慈,因而才会有这样的生活和行为。而善良的撒马利亚人(比喻对苦难者给予同情帮助的好心人——译者注)无论有没有宗教信仰,或者也不需要什么宗教信仰,但在他的心中,他信仰的是仁慈,因而才有所行动。

严格地讲,对生活有严重影响的只有两种信仰:友善的信仰和邪恶的信仰。

如果一个人信仰的事物都是友善的,他就会热爱它们,并且生活在它们之中。如果一个人信仰的事物都是不纯和自私的,他就会喜欢并沉迷于它们。什么样的树结什么样的果。

一个人关于上帝、耶稣和圣经的信仰是一回事,他的生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行为,则又是一回事。因此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并不是很重要,而他内心的思想、他对待别人的态度和他的行为,只有这些才能决定和展现一个人的精神信仰是对还是错。

9

思想和行为

行为和思想的关系,就如同水果和果树、流水和喷泉的关系一样,它不会无缘无故地突然就展现出来。这是一个长期的、无声的成长结果,是一个长期积聚力量的隐藏过程的最终结局。果树结出水果、流水从石缝中涌出,这些都是天地之间的自然过程相结合的结果,是它们长期相互作用产生的现象。无论是启蒙产生的好行为,还是罪恶导致黑暗事迹,都是思想序列成熟的结果,这些思想会长期的停留在人们的心灵之中。

如果一个人受到他所信仰的人的强烈诱惑,或许他也信仰自我,而沾染了一些可悲的罪恶思想,而且维持这种思想不变,那这个人最终就会突然崩溃。当导致这种崩溃的隐藏的思想过程显露出来时,人们不会把这种突如其来的崩溃看做是意外,也不会看做是一种偶然事件。这种崩溃只不过是一个终点,一个工作完成的结果,或许是心中多年以前就着手做的一些事的既成结果。一个人允许一种错误的思想进入他的心灵,又接二连三地容许这种思想的侵蚀,并且让它在自己心中扎根。他也逐渐地习惯了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珍视它、抚弄它、呵护它,它慢慢地成长,最终它达到了如此强大的力量,以至于当它抓住了机会后,就会突然爆发并付诸行动。就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建筑,它的地基会逐渐被水流侵蚀,最终会倒塌一样,一个坚强的人如果允许腐败的思想侵入他的内心,性格也会不知不觉地被破坏。

可以看出,所有的罪恶和诱惑都是个体思想的自然产物,那么战胜这些欲望和诱惑的方法就变得显而易见了,而且成功的可能性很大,迟早会确定无疑地达到成功。因为一个人会接纳、珍爱和思考这样纯洁和友善的思想,如同那些不纯的思想一样,这些思想也会成长和积聚力量,最终抓住机会,并成功地把它付诸行动。

“隐藏的事情必将显露出来,”依靠这个世界内在的强大力量,隐匿在心中的每一种思想最终必定融入友善的行为或者有害的行为之中,这取决于思想的本质。神圣的导师和好色之徒都是他们各自思想的产物,最终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是与他们所播撒的思想种子对应的,这些种子落入他们心灵的花园,后来又受到了浇灌、照管和培养。

如果错过了机会,没有人想过他能够战胜欲望和诱惑,他只有通过净化他的思想才能战胜它们。如果他能日复一日地净化自己的心灵,履行自己的责任,努力克服所有不良的爱好,在内心中放入那些持久发光的纯洁的思想,那些作恶的机会就会被实现友善的机会所取代。因为一个人只能接受与他本性一致的思想,除非他心中存在能够响应这些诱惑的思想,否则什么诱惑也无法吸引他。

各位读者,请看守好你的思想,因为无论今天它是好是坏,迟早有一天,你会把它付诸真实的行动。那些认真看守自己心灵的入口,防止邪恶思想入侵的人,内心中充满了友爱的思想,充满了纯洁、坚强和美好的思想,当这些思想成熟时,他就能表现出温和与神圣的行为,任何想入侵他的诱惑都会发现他已经全副武装,严阵以待了。

1

你的精神态度

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你占优势的精神态度决定了你在生活中的表现,它也会成为你学问和成就的测量标准。所谓你本性的局限性指的是你的思想边界线,它们是自己筑起的防护墙,既可以围成一个更有限的圆圈,也可以扩展得更宽广,或者保持不变。

你是你个人与生活条件的创造者,同样也是自己思想的主人。思想都是由某种原因引起的,它具有创造性,并以结果的形式表现在你的个性和生活之中。在你的生活中从没有什么无缘无故的事件,它的协调性或对抗性是对你的思想作出的回应。一个人有了思想,才能展现他的生活。

如果你主要的精神态度是和平与友爱,那么祝福与幸福将伴随着你;如果是抗争和仇恨,你前行的道路上就会布满烦恼和忧伤。恶意产生的结果是悲伤和灾难,而好心带来的则是康复和补偿。

设想一下,即使你的生存环境和你自身是分离的,它也会和你的思想世界密切相关。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会有充分的起因。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充分根据的。没有什么事是命中注定的,都是事出有因的。

因为你有思想,你才会前进;因为你心中有爱,你才会具有吸引力。你今天的一切都是你的思想带来的结果,你的明天也会由你的思想指引。你不可能逃脱思想的作用,但你可以忍耐和学习,可以快乐地接受它们。

如果你的爱好(你最持久和强烈的思想)在某个地方让人感到满意,你总是想前往那个地方。如果你的爱好是低级的,你会前往一个低级的地方;如果你的爱好是美丽的,你会去一个美丽的地方。

你可以改变你的思想,如此一来才能够改变你的境况。努力去认识你肩负的责任的庄严和巨大,你强大而非无力。你的强大可以让你服从,也可以让你违抗;可以让你纯洁,也可以让你不纯;可能让你充满智慧,也可能让你变得无知。你可以学习你想得到的东西,也可以选择继续不学无术。如果你爱好知识,你会去掌握它;如果你爱好智慧,你会去实现它;如果你爱好纯洁,你会去保护它。所有的事情等着你去接受,而你会根据自己喜欢的思想去作出选择。

如果一个人喜欢无知,他就会保持不学无术,并且选择无知的思想;如果一个人喜欢智慧并且选择了明智的思想,他就会变得英明。在这方面,没有人会受到另一个人的影响,他只会受到自己的影响;没有人会因为另一个人而经受痛苦,他的痛苦只能是因为他自己。经过纯洁思想的高尚大门,你就可以进入最高的天堂;如果你通过的是不纯思想的不光彩之门,你会落入最深层的地狱。

你对别人的精神态度会如实地反作用于你的自身,并且会在你一生中的各个方面得到体现。你发出的每一种不纯和自私的思想,都会在你的生存环境中以某种形式的痛苦发生在你身上;而每一种纯洁和无私的思想也会以某种幸福的形式返还给你。你的生存环境实际上是一些影响作用的结果,这些影响的起因是内在的,看不见的。作为你思想的缔造者,你本身就是生存状态和环境的创造者。当你了解了自己后,就会认识到,你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绝对公平地占有一定的分量。当你理解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行为准则后,你就不会再把自己看成是环境的盲目和无力的工具,而是当做它强大的和有远见的主人。

1

播种和收获

春天,当你走进田间和乡村小路时,会看见农夫和园丁正在新翻好的土地中忙碌地播种。如果你去问一个园丁或农夫,他期望播下的种子能收获什么样的果实,他无疑会觉得你很傻,并且告诉你他根本不用“期望”,因为种什么种子就会得什么果实,这是常识。如果他种下的是小麦、大麦或芜箐,他就能收获到相应的果实。

对一个智者来说,自然界中的每一个过程和行为中都包含着一种道德教训。在人们的心目中,我们所处自然世界中的所有规律都是同样精准、确定地运作着,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同样如此。上帝的所有寓言都可以作为这个真理的例证,它们都来自于自然界中的简单事实。在人们心中和生活中,播下的种子类型会决定有什么样的收获,思想、语言和行为就是播下的种子,按照事物发展的固有规律,它们会按照自己的种类生产出相应的果实。

怀有邪恶思想的人会给自身带来邪恶,而充满爱心的人也会被人所爱。一个拥有真诚的思想、语言和行为的人,周围会充满真诚的朋友;而虚伪的人则会被虚伪的朋友所包围。如果一个人播下了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的种子,却祈求上帝保佑他,按照那个农夫的说法,他就像是已经种下了毒麦,却请求上帝让他收获到小麦一样。

你种下了什么,就能收获到什么,

看看那边的田野

种芝麻得芝麻,种玉米收玉米;

一个人命中注定,

他种下了什么思想,

就会成为什么思想的收获者。

如果一个人传播祝福,他会受到祝福;如果他考虑他人的快乐,他也会得到快乐。

我们再从另一个侧面来分析播种和收获。农夫必须把他所有的种子都播撒到田地中,然后才能期待收获果实。如果他贪心地把种子藏起来,他不仅会失去种子,也收获不到果实,因为种子会腐烂,所以就无法收获更丰富的果实。所以在生活中,我们有付出才会有所得,辛勤播种才能生活富裕。如果一个人说他掌握了知识,但因为这个世界不能接受才无法把它奉献出来,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就是他没有掌握这门知识,要么就是他掌握的知识并不全面。储藏就意味着失去,刻意地保留意味着不再拥有。

即使是那些想增加自己物质财富的人也必须进行投资,哪怕是小规模的,然后才能等待财富的增加。如果他老是守着自己珍爱的那点儿金钱不动,不仅不能脱贫,而且会变得越来越穷。最终,他会失去所珍爱的东西,失去没有增值的东西。如果他能够明智地进行投资,就像那个农夫一样,播撒下他金色的种子,然后就可以充满信心地等待增值的回报。

人们总是请求上帝赐予他们和平和纯洁,正义和幸福,但总是得不到,为什么?因为他们并没有把这些东西付诸实施和播种。我曾听说过有一个传教士非常虔诚地祈祷上帝的宽恕,不久之后,在他布道期间,他在圣会上号召“不要怜悯教会的敌人们”。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是令人同情的,而且人们已经懂得,获得和平和幸福的方法就是播撒和平和幸福的思想、语言和行为。

人们认为他们播下斗争、不纯和无情的种子,然后只要提出要求,就能收获到和平、纯洁及和谐。没有什么比看到一个暴躁好战的人祈求和平更可悲的场面了。人们只能收获他们播撒的东西。如果可以放弃自私自利,广泛地播撒仁慈、亲切和友爱的种子,任何人都可以收获所有的幸福。

如果一个人感到心烦意乱、困惑、悲伤和不幸,

就让他问问自己:

“我种下了哪些精神上的种子?”

“我正在播撒什么样的种子?”

“我为他人做过什么?”

“我对他人的态度如何?”

“我种下了哪些烦恼、悲伤和不幸的种子,

不得不收获这些更痛苦的果实?”

让他在内心里寻找一下,如果找到了这些种子,让他放弃所有自私的种子,今后只播撒真理的种子。

让他向农夫学习那个简单智慧的真理。

1

法律统治

小派别的上帝也会走运。而独裁的上帝,是人类的任性和无知的产物,会让他们声名狼藉。人们针对他们进行争吵和辩护,直到厌倦了无休止的冲突。现在,人们到处都在放弃和打破长久以来所崇拜的这些无能偶像。

复仇、憎恨和嫉妒的上帝对敌人的衰败会感到心满意足;偏袒的上帝则满足于我们所有狭窄和自私的欲望;而只会拯救那些信仰自己特殊信条的人的上帝和排外徇私的上帝(被我们误称为上帝),则是我们的灵魂在幼年时期的上帝,是与我们一样低级的、愚蠢的上帝,是我们自私面的伪造物。我们用伤心的眼泪和忧虑放弃了这些微不足道的上帝,用沾满鲜血的双手打破了我们崇拜的偶像。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忽略上帝。不仅如此,我们更加接近伟大的、无声的爱心。破坏掉自己崇拜的偶像,进入广阔的知识空间,这是属于友爱、和平及快乐的上帝的。在这些上帝身上,复仇和偏袒不再存在;在这些上帝的光芒下,恐怖、黑暗、疑虑和自私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们已经到达了世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纪元,它见证了错误的、人类自私自利和幻想的上帝的消逝。一种新发现的、普遍的、非个人的真理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再一次诞生,它透彻的光芒已经把恐怖送给了容易毁灭的上帝,让它躲避在自己的阴影下。

人们已经失去了对某个上帝的信心,因为它只会甜言蜜语地哄骗、专横任性地统治,搅坏了事物的规律,用以满足自己崇拜者的愿望。人们眼中闪现了新的光芒,心中充满了新的快乐,转向了法律的上帝。

人们转向法律的上帝,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快乐和满足,而是为了知识、理解和智慧,从自身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且对这种转向,他们并不是徒劳地探索,也不是驱逐空虚和不安。他们在内心发现了法律的统治,每一种思想、每一次冲动、每一个行为和语言都会产生一个结果,它准确地与自己的本质保持一致。友爱的思想带来美丽和快乐的环境,仇恨的思想则带来扭曲和痛苦的环境。无论慈善还是邪恶的思想和行为,在最高法律准确无误的天平上,都会称出各自的分量,一面接收到的是它们相应的幸福测量值,在另一方面接收到的是痛苦的测量值。这样就会发现,他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道路,也就是服从法律的道路。走上这条道路后,他们不再指责、不再怀疑、不再烦恼和失望,因为他们知道上帝是正确的、普遍的法律是正确的、宇宙是正确的,而他们自己是错误的。他们的救助依赖于他们自己,依赖于自己的努力,依赖于个人对好的事物的接受,以及对邪恶事物的刻意拒绝。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听众,他们成为了语言的执行者,他们获取知识、接受理解、在智慧中成长、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了光辉灿烂的生活。

“上帝的法律是完美的,照亮了我们的双眼。”如果一个人觉得它不完美,那是因为他的无知和缺乏判断力。尽善尽美是完美法律中的知识,它时刻为所有真诚寻求它的人准备着;它属于事物的规律,如果我们把追求自我放到一边,接受自我毁灭的生活,它立刻就会属于你和我。

真理的知识有着不可言语的快乐,平静而且强大。它并不属于那些沉迷于自我“权利”、保护自己的“利益”,、为自己的观点而“战斗”的人,这些人的工作中充满了“自我”,他们立足于自私自利和自我中心的流沙之上。真理的知识属于那些拒绝引起冲突,断绝悲伤和痛苦之源的人,他们才真正是真理的孩子、上帝的信徒、最虔诚的崇拜者。

在当今世界上,真理的孩子们正在思考、行动、写作和演讲,我们中间肯定也有预言家,他们的影响遍及整个世界。一种神圣快乐的潜流正在这个世界中积聚力量,所以无论男女都向新的期盼和希望聚拢,甚至那些既不能看也不能听的人,经过一段更美好、更充实的生活后,也在内心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向往。

法律统治存在于人们的心里和生活中,他们已经开始理解法律的统治,并且已经通过无私的公平之路来到了真正上帝的教堂。

上帝不会因人而改变,否则意味着完美变成了不完美;人们必定为上帝改变自己,这意味着不完美也会转变成完美。法律不会因人而破坏,否则就会发生混乱;人们必须遵守法律,这与和谐、秩序和正义是一致的。

再没有比受某个人的爱好所支配更痛苦的束缚了;同样,也没有比服从人类的法律更大的自由。法律就是要净化人们的心灵,更新人们的思想,让整个人类被爱征服,起到“自我”死亡的作用。让友爱成为头等重要的东西,因为法律统治就是爱的统治。爱会等待一切,却不会抛弃任何事物。现在是需要输入爱的时候,因为它是所有人的遗产。

啊,美丽的真理!

要知道人们现在可以接受它神圣的遗产,

进入天堂的王国了。

唉,当我们知道人们拒绝真理是因为对自我的爱,

这是多么令人同情的错误!

服从法律意味着要毁灭罪恶和自我,

实现真正的快乐和永恒的和平。

沉迷于一个人自私的爱好,意味着在一个人的心灵上绘制痛苦和悲伤的乌云,遮蔽了真理的光芒;把自己关在了真正的幸福大门之外,因为“无论一个人播下什么样的种子,他都会收获相应的果实。”

忠实于法律的统治,一直到永远,正义和爱会是它永恒的法官。

1

至高的公平

物质世界是通过它内部各种力量的平衡来维持和保存的。

精神世界则是由它的等价物的完美平衡来维持和保护的。

如同在物质世界里痛恨疾病一样,在精神世界中也要废除不和谐的思想。

在自然界的动乱和破坏之下,在它易变的形式背后,一直遵循着永恒和完美的精确对称;在生活的中心,在它痛苦、不确定和不安的背后,存在着永恒的和谐,存在着未被打破的和不可侵犯的正义。

那么,这个世界中就没有不公正的现象吗?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这取决于一个人的生活类型和意识形态,取决于他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个世界。生活在激情之中的人到处都会看到不公正的现象;而那些超越情感的人,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会看到正义的执行。不公正对激情者来说,是困惑和狂热的梦想,所以在他们看来是真实的。而正义是生活中永恒的现实,对那些从自我痛苦的噩梦中醒来的人来说,它是清晰可见的。

只有当超越激情和超越自我后,我们才能认识到神圣的法律;只有当所有受伤和错误的感觉被无所不包的爱的纯洁火焰毁灭后,我们才能理解完美的正义。

如果一个人常想:“我被别人轻视,受到了伤害和侮辱,我被不公正地对待。”那么他不会懂得什么是正义。由于被自我蒙蔽,他无法认识到纯粹的真理准则;由于笼罩在自己的错误之下,他会生活在无边的痛苦之中。

在充满激情的地方,总会有无休止的权力冲突,这会使参与各方受到伤害。这里有行动和反击,事实和推论,原因和结果,但其中首要的是,神圣的正义精确地调节着冲突各方的行动,用最高的精度平衡着冲突的因果关系。但这种正义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被那些参与冲突的各方理解;因为在理解之前,充满激情的激烈冲突已经发生了。

激情的世界是分裂、争吵、战争、法律诉讼、指控、谴责、不纯、软弱、罪恶、仇恨、复仇和怨恨的滋生地。如果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激烈的冲突,他怎样能够认识到正义或者理解真理呢?与其指望他认识正义或理解真理,还不如期望一个被困在失火房里的人坐下来查找出失火的原因呢。

在这个激情的领域,人们从其他人的行为上看到了非正义,这只是从表面上观察,他们把每一种行为都看做是自我支持的,脱离不了因果关系。如果在精神领域不懂得因果关系的知识,人们就无法领会时刻进行的严格平衡的过程,也不会把自己的行为看做是不公平的,而只是把别人的行为看做是不公平的。一个小男孩会殴打一只毫无防卫能力的小动物,一个成年男子会因为小孩的残忍而殴打这个无防卫能力的小男孩,而一个更为强壮的男人会攻击那个残忍对待小孩的男人。每个人都相信另一个人是非正义和残忍的,而自己是正义和仁慈的。毫无疑问,最糟糕的是那个男孩证明自己对待小动物的行为是完全必要的。这样一来,无知、仇恨和冲突会持续下去,人们会盲目地对自己造成伤害,生活在激情和仇恨之中,无法在生活中找到正确的方向。用仇恨对待仇恨,激情对抗激情,用冲突解决冲突。杀害别人的人自己也被杀害,以偷窃为生的小偷自己也被偷窃,捕食其他动物的野兽自己也被捕杀,原告同时也成了被告,判刑者自己也被判刑,抨击别人者自己也受到迫害。

依此类推,杀人者的尖刀也刺伤了自己,

不公平的法官失去了自己的辩护者,

虚伪的人注定说的是假话,鬼鬼祟祟的小偷和

强盗抢夺的财物被上交。

这就是法律。

提到激情,也有它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受骗者和骗子,压迫者和奴隶,侵略者和复仇者,吹牛者和迷信者,他们互为补充,并且在公平法律的作用下走到了一起。人们为了共同制造痛苦,不知不觉地进行合作,“盲人引导着盲人,结果一起跌进了沟里。”痛苦、伤心、悲痛和不幸都是激情之花所结的果实。

被激情束缚的心灵只能看到不公平的事情,而仁慈之人已经征服了激情,他能够领会因果报应、领会至高的公平,这样的人不可能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因为他不再留心不公平之事。他知道没有人会伤害和欺骗他,也不会再伤害和欺骗自己。无论人们多么激情和无知地对待他,他都不会感到一丝痛苦,因为他知道,无论什么事情(可能是辱骂或迫害)发生在自己身上,都是原先他自己所做的事产生的结果。因为,他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做是善意的,而且可以从中得到快乐,他对诅咒他的敌人表示出友爱和祝福,认为他们虽然盲目但其意也善,以此向伟大的法律偿付他的道德债务。

仁慈之人已经把所有怨恨、报复、寻求自我和自我中心放在了一边,达到了一种超然平衡的境界,因此把永恒和世界的平衡看成一体。超越了盲目的激情力量之后,他理解了这些力量,用平静敏锐的洞察力来思考它们。就像一个隐居山上的人,他看不起脚下那些暴风雨般的冲突。对他来说,不公正已经终止,一方面他领会了无知和伤害,另一方面也懂得了教化和祝福。他知道,不仅受骗者和奴隶确实需要他的同情,骗子和压迫者同样也需要同情,这样一来,他的同情心会扩展到所有的人。

至高的公平和至高的爱是相同的。因果报应不可能避免,结果也不可能避免。

如果一个人习惯于仇恨、怨恨、愤怒和指责,他就会被非正义所束缚,就像梦中的人被梦境束缚一样,除了非正义什么也看不到。如果他战胜了这些暴躁和盲目的元素,懂得真正的公平无所不在,那么在整个现实世界中就不会再有非正义的事情存在。

1

使用理智

我们听说过理智是一种盲目的向导,它把人们拖离了真理,而不是引导人们走向真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最好保持或者变得不切实际,并且说服别人也这样做。但是,我们发现,经过辛勤培养的非凡理智,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平衡,并且可以让一个人高高兴兴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确实存在比理智更高层次的东西,即使是真理的精神本身,也不是最高层次的。但是没有理智的帮助,真理就无法被理解和领会。拒绝修整理智之灯的人们是如此自负,他们永远无法感觉到真理的光芒,因为理智之光正是真理光芒的反射。

理智是一种完全抽象的品质,它处于人们的肉体意识和神圣意识之间,如果能正确地利用,它可以引导一个人从黑暗走向光明。理智确实有可能支持低级的、追求自我的本性,但这只是它局部的和不完美的训练结果。一个完全发展的理智会引导人们离开自私的本性,最终和崇高神圣的心灵结盟。

精神上的领悟者在寻求完美生活的圣杯时,反复地说,

不要管我,我已经厌烦待在充满沙石和荆棘的土地上。

这样的进退两难并不是因为他追随着理智,而是因为他仍然沉迷于低级本性的一些残余,而不愿离开。

如果一个人把理智的光芒点燃一个火把去寻找真理,最终就不会被困在令人沮丧的黑暗之中。

“来吧,让我们一起变得理智,上帝说;尽管你罪恶深重,理智也会让它们变得雪一样的洁白。”

许多人经历了数不清的艰苦磨难,最终却死在他们的罪恶之中,因为他们拒绝理智,沉迷于那些黑暗的幻觉中,就连一点微弱的理智之光也被驱散了。如果所有的人能够自由、全面和切实地使用他们的理智,他们就能把自己血染的罪恶长袍换成清白和平的洁净外衣。

因为我们已经证明并懂得了这些真理,就要劝诫人们:

走中间的道路,他们的路线上

有理智的光芒,轻柔、平静

和平坦。

因为理智可以引导人们离开自私自利,踏上有甜美说服力和温柔宽仁之心的从容之路。他再也不会误入歧途,也不会盲目地跟随引导者,这些引导者只会如实听从(十二使徒的)指令,“检验所有的事情,然后紧紧地把握好的事情。”因此,他们轻视理智的光芒,轻视真理的光芒。

很多人都沉迷于奇怪的错觉,认为理智不知何故与否定上帝的存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许是因为这样的事实:那些试图证明没有上帝存在的人通常主张理智的观点,而那些试图证明有上帝存在的人则通常主张站在宗教信仰的立场。但是,这样的辩论斗士们通常受到偏见的支配,而不是理智或信仰的支配,他们的目标并不是找到真理,而是去防卫和巩固一种预想的主张。

理智与暂时的主张是不同的,它与事物确定的真理有关。掌握了理智的纯洁和优点的人,绝不会被偏见所束缚,他会抛开所有毫无价值的预想的主张。他既不会试图去证明,也不会去反驳,而是在平衡极端论点和融合所有明显对立的观点后,谨慎而冷静地作出考虑和估量,这样就会达到真理。

事实上,理智与所有纯洁文雅、适度和公正的事物相关。我们可以说一个脾气粗暴的人是“不讲道理的”,一个仁慈且考虑周到的人是“通情达理的”,一个疯狂的人已经“丧失了理智”。这样看来,理智这个词汇是在无意中被广泛地使用,这依然是事实。在绝对全面的意义上,尽管理智实际上并不能代表友爱、慎重、亲切和明智,它也会导致或者与这些神圣的品质密切相关,除了作为分析的目的,它与这些品质是不能分开的。

理智代表了人们所有高尚的品质。它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后者只会盲目地跟随它的动物本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人们违反理智的意见,按自己的本能行事时,他就会变得像野兽般粗野。就像弥尔顿所说的:

人们心中的理智不再明显,或者人们不再服从,

直接产生的紊乱的欲望

和暴发的激情捕获了政府,

由于理智,清除了奴隶制度

直到那时人们才获得了自由。

下面来自NUTTALL词典的关于“理智”的定义,它将给出这个词的一些全面的意义:

所说或所做的任何事的原因、基础、原则或动机;充分的原因,最终的原因,人们的智力能力;特别是指我们达到必然真理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理智”是一种条件,它的内涵几乎足以包含真理本身,大主教特伦奇在他着名的作品《词汇学习》(OnTheStudyofWords)中告诉我们,理智和圣经“确实从本质上是相同的意思,在希腊语中它们是同一个词汇”。所以上帝的圣经就是上帝的理智,老子所提倡的“道”翻译过来就是理智的意思,所以在新约的中译本中,圣•约翰的福音书中这样讲:“万物初始就是道。”

对未开化和无情的心灵来说,所有的词汇应用都很狭窄。但作为一个扩大了他的同情心、扩展了他的聪明才智的人,这个词汇变得充满了丰富的意义,内涵更全面。因此,我们不要再愚蠢地争论这个词汇,就像理智的人一样,让我们探索达到统一与和平的原则和实践吧。

1

自我约束

一个人如果不能约束自己,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他只能像一只动物一样存在,满足于他的欲望,追求那些引导他的嗜好。他像快乐的野兽一样快乐着,因为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丧失了什么;他像痛苦的野兽一样受折磨,因为他不知道怎样去摆脱痛苦。他无法聪明地反省生活,只能生活在一系列的情感、欲望和困惑的记忆之中,而这些东西与任何主要的思想和原则毫不相关。如果一个人的内心生活不受控制,混乱不堪,他就必须明白他的外部生活环境中的混乱;尽管他能暂时跟随他的欲望一起奔跑,可以让自己或多或少更接近于外部生活的需要和舒适,但最终绝不会获得任何真正的成功,也不会实现任何真正的利益,迟早有一天,失败和灾难会不可避免地到来。这是内心失败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因为影响外部生活的精神力量没有得到适当的调整和控制。

在一个人达到这个世界中某种持久的自然本性之前,他首先必须掌握一些管理内心思想的成功方法。这就如同一个“2×2=4”的数学运算法则一样,因为“内心之外才是生活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内心的力量,他就不能稳固地控制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外部行为。反之,如果一个人成功地约束了自己,他就能上升到这个世界中越来越高的力量、效用和成功的境界。

不能自律的人与动物的生活区别,只是在于人有更广泛的欲望,经历程度更加剧烈的痛苦。可以说这样的一个人已经死亡,他对于自我约束、纯洁、坚韧和所有组成生活的高贵品质确实已经没有反应。在这种人的意识中,十字架上钉的救世主躺在坟墓中,等待着可以使人类的受难者再生的复苏,唤醒施难者就能让自己获得新生。

通过自我约束的训练,一个人就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因为那时他开始冲破内心的困惑,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坚定地跟随自己的内心思想。他不再跟随引诱他的那些嗜好,勒住了欲望的野马,生活中与理智和智慧的指导保持一致。迄今为止,他的生活已经没有了欲望和企图,但是现在他开始自觉地塑造自己的命运,开始“得到了正确的思想的武装”。

在自我约束的过程上,要经过三个阶段,它们是:

1.控制阶段

2.净化阶段

3.放弃阶段

一个人在自我约束时,先要控制那些一直控制自己的激情思想,他要抗拒诱惑,保卫自己抵抗所有趋于自私的满足感,因为它们很容易也很自然地养成,而且当初自己也受控于这些满足感。他开始征服自己的食欲,开始像一个通情达理且有责任心的人一样吃饭。在选择食物的过程中练习适度和慎重,目标是让自己的身体成为一台纯粹的器械,通过它可以像人一样生存和行动,不再让自己的身体受到美味享乐的勾引。实际上,他要对自己的说话方式、脾气情绪和所有动物型欲望和嗜好进行检查,在这方面把自己所有的行为提交到自身内部的一个固定中心去处理。这是一个来自外部世界的生活过程,而不是原来那种来自心灵的过程。他持有一种理想,并把它供奉在内心的神龛处,之后根据它的严格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有这样一种哲学上的假设: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原子和原子聚合体的核心,存在一个静止的中心,它是世界万物活动的持续不断的源泉。如果这是真的,在每一个人的内心必定有一个无私的中心,客观世界中的人们不能没有它,对它的忽视会导致痛苦和混乱。在内心之中,这个无私的中心表现为一种无私和纯洁的理想,达到这种梦寐以求的理想,人们就可以永久地避免激情的风暴和低级本性中的所有相互冲突的元素。这是时代的摇滚,是所有人心中神圣永恒的救世主。

在一个人训练自我约束时,他越来越接近于这种内在的事实,并且越来越少地被激情和悲痛、享乐和痛苦所左右,过着一种坚定和善良的生活,表现出果断的力量和坚韧。但是,对激情的抑制只是自我约束的初级阶段,紧接在后面的是净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自身得到净化,把激情完全从内心和思想中清除出去,这不仅仅是抑制内心涌起的激情,还是完全防止激情的产生。一个人如果只是抑制激情,他永远不能达到平静,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必须净化这些激情。

一个人只有通过净化他的低级本性,他才可以变得坚强如神,坚定自己内心的中心理想,放弃所有无力和无效的诱惑。这种净化过程是细心照料、认真思考和神圣渴望的结果,如果获得成功,可以清除心灵和生活中的混乱,确保心灵的平静和行为的纯洁。

自我净化可以产生真正的实力、力量和效用,因为低级的肉体力量并没有失去,而是转化成了智力和精神上的能量。纯洁的生活(纯洁的思想和行为)是能量守恒的生活,而不纯洁的生活(即使这种不纯洁没有延伸到思想的范围之外)则是能量消散的生活。纯洁的人能力更强,因此比不纯洁的人更适合成功地完成他的计划,实现他的目标。不纯洁的人失败之处,纯洁的人却能进入并取得胜利,因为他用更平静的心态、更大的确定性和决心指导他的能量。

随着净化程度的提高,组成一个强壮善良人性的所有元素,按照不断增大的力量程度发展。当一个人征服了他的低级本性,让他的激情听从他的吩咐时,他就可以塑造生活的外部环境,并且用善意影响他人。

自我约束的第三个阶段,称为放弃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低级的欲望和所有不纯洁、无价值的思想都会从内心中清除出去,而且不会给它们任何存活的机会。当一个人变得越来越纯洁时,他就会认识到除非受到他的鼓励,所有的邪恶都是无力的,这样他就可以忽视邪恶,把它们从生活中清除出去。正是通过追求自我约束的这个方面,一个人才能开始明白神圣的生活,才能表现出那些明显神圣的品质,如智慧、耐心、不抵抗、同情和友爱。同样,正是在这个阶段,一个人才能变得自觉、永恒不朽,超越生活中所有的波动和无常,生活在智慧不变的平静之中。

通过自我约束,一个人可以达到美德和神圣的所有等级,最终成为一个纯净的上帝之子,实现他与万物中心的统一。

如果不懂得自我约束,一个人会放任自流,境界越来越低、越来越接近于野兽,直到最终丧失人的本性,陷入自己造就的泥潭之中。通过自我约束,一个人的境界越来越高,越来越接近于圣人,最终会确立自己神圣的尊严和赦免的心灵,因他纯洁的光辉而荣耀。如果一个人可以约束自己,他就可以生活下去;如果他不再约束自己,他将走向毁灭。就像一棵树,经过精心的修剪和照看,才能成长得更漂亮、健康和果实累累。所以一个人也只有剔除心中所有邪恶的分支,才能在优雅美丽的生活中成长,同样,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他才能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

就像一个人通过训练可以获得熟练的手艺,热心的人也会学到熟练的仁慈和智慧。人们回避自我约束,是因为这一阶段是令人痛苦和厌恶的,首先屈服的希望是甜美诱人的,但最终的希望是黑暗和不安。反之,自我约束的结果则是永恒和平静。

1

决心

决心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是指导性的和驱动性的力量。没有决心,就无法完成任何实质性的工作。只有当一个人把决心施加于他的生活中,他才能够自觉和快速地发展,因为没有决心的生活是没有目标的生活,而没有目标的生活是一件漂泊不定的事情。

当然,决心也可能与下跌的趋势相联系,但它通常更多地伴随着高尚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我所涉及的正是它最高的用途和应用价值。

当一个人下了一个决心后,这意味着他并不满意目前的环境,并且开始尝试着眼于生产一件精神、物质之外的更好的作品,这些精神、物质组成了他的性格和生活,并且只要他忠实于他的决心,就可以成功地实现他的目标。

曾经圣洁的誓言是神圣的决心,指向超越自我的胜利,圣人的伟大成就和神圣教师的显赫战利品实际上也是通过追求坚定的决心而得到的。

要实现确定的决心,就要走上一条比以往更高的路。尽管这条路展现出必须要克服的巨大困难,但更让踏上这条路成为了可能,并且它的黑暗之处会被成功的金色光环照亮。

真正的决心是长期思考、长期斗争的转折点,是虽然炽热但渴望没有得到满足的决定性时刻。它不是发光的物体,没有反复无常的冲动和茫然的欲望,而是一个庄严的、不能取消的决心,它不会休息也不会停止,直到所期待的崇高目标完全实现。

未成熟的决心根本不能算是决心,它在遇到第一个困难时就会被粉碎。

一个人在下决心时一定要慎重。他需要仔细地检查自己的立场,考虑到与他的决定相关的各种环境和困难,需要充分准备好与它们相遇。他应当确保完全理解他所下的决心的本质,确保最终下定决心,确保在面对问题时没有畏惧和迟疑。如果思想上有如此的准备,人们形成的决心就会合情合理;并且借助于这个决心,人们可以按时地实现自己伟大的目标。

草率作出的决心是没有效果的。

思想上必须加强忍耐力。

一旦决定走向更高的路途,诱惑和考验就开始了。人们已经发现,他们一旦决定走向真实和高尚的生活,就会遭遇这样一种新的诱惑和困难的洪流,使他们的立场几乎无法忍受,而且许多人因此而放弃了他们的决心。

但是这些诱惑和考验是人们已经决定的重建工作的必然组成部分,如果所下的决心开始起作用,人们必须像朋友一样欢迎和迎接勇气。那么什么才是决心的真正本质呢?难道它不是对某种特殊的行为河流进行突击检查,并且努力开发出的一条全新通道吗?想象一个工程师打算把一条汹涌奔腾的河流改道。首先,他必须开辟新的通道,在执行他的计划时必须采取每一种措施来预防失败。但当他开始将河水导入新的通道这个最为重要的任务时,由于多年来河流一直稳定地沿着它习惯的河道流动,水流的力量就变得很难控制,这就需要工程师所有的耐心、细心和技术,才能成功地完成这项工作。而一个人如果决定把他的行为路线改换到另一个或更高的方向,也会经历同样的过程。在思想上准备好后,这相当于开辟一条新的通道,然后才进行改变他的精神力量的工作,把迄今为止一直习惯性流动的思想改变到另一条路线上去。一旦开始这项工作,被拘禁的能量就开始显示自己的权威,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至今未明也从未遇到过的强大诱惑和考验。确实如此,它就是自然规律,河水的规律和思想的规律是同样的。没有人能够改变已经确立的事物的规律,但他可以学会理解这些规律,而不是抱怨和希望事物的规律有所不同。一个人只有能够理解与他思想重建相关的一切,才能够“苦中作乐”;懂得只能经历这些苦难和考验,他才能获得力量,得到纯洁的心灵,并且达到平静。就像那个工程师最终成功地让河流平静地注入更宽更好的河道一样,他可能也经历了许多错误和失败,但动荡的水流终于平静,所有的水坝也被移去。一个有决心的人最终能成功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导入他期望的更好更高尚的道路上,诱惑和考验被坚定的力量和永恒的平静所取代。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不能与自己的道德意识协调一致,渴望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矫正到一种特定的方向上,那么他首先就要通过认真的思考和自我检验,充分考虑自己的目标,作出一个最终的结论。制定自己的决心,不能背离它。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忠诚于自己的决定,他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好的目标。因为无论一个人的罪恶多么深,错误多么大,失败多少次,只要在他的内心深处,决心找到一条更好的道路,伟大的法律都会永远为他提供保护,任何障碍最终都会在成熟和坚定不移的决心前让路。

1

光荣的征服

真理只能被自我征服的人所理解。

只有战胜了低级的本性,幸福才能降临。

一个人的私心会隔断通向真理的道路。

实际上,阻碍自己的唯一敌人就是自我的激情和错觉。

如果一个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开始净化他的心灵,他就找不到通向知识和和平的道路。

只有超越了激情,才能够理解真理。这是一条神圣的规律。

一个保持激情的人不可能同时拥有真理。

只有废弃了自私自利,错误才能消除。

战胜自我不是什么神秘的理论,而是一件绝对真实和实用的事情。

要想取得任何程度的成功,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大无畏的决心,这是一个必须时时刻刻不停追求的过程。

这是一个有条不紊的成长过程,它有几个连续的发展阶段。就像一棵树的成长过程,只有经过细心和耐心的培育,这棵树才能结出果实。同样,在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成长过程中,只有忠诚耐心地对心灵进行培养,才能得到纯洁满意的神圣果实。

在战胜激情(包括所有的坏习惯和特定形式的错事)过程中,存在五个阶段,它们是:

1.抑制阶段

2.忍耐阶段

3.消除阶段

4.理解阶段

5.胜利阶段

人们无法战胜自己的罪恶,是因为他们试图从错误的阶段开始。他们总想不经过前面的四个阶段而直接到达胜利的阶段。他们的想法就像是一个园丁,希望不用培育和照看他的果树就能得到好的果实。

抑制在于检查和控制错误的举动(例如发脾气、草率和无情的言语、放任自流的行为等等),并且阻止它的发生。这就相当于园丁把无用的树枝从树上剪掉。这是一个必需的过程,但会让人感到很痛苦。在经历这个过程时树木会流血,园丁知道它决不会为此付出太高的代价。当心灵拒绝以激情回报激情,不再为自己做正当防卫时,它同样也在流血。这就是圣•保罗所说的“苦修部分”的过程。

但抑制阶段只是自我征服的开始。当这个过程结束时,心灵中已经没有可净化的对象了。这是一个伪善的阶段,掩盖了一个人真正的本性,努力使自己在别人的眼光里表现得比实际更好。在这种情况下,它就成为了一种罪过。但作为走向全面净化的第一个阶段,它却是一件好事。第一个阶段的练习会引导我们进入第二个阶段——忍耐阶段,或者称为自制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一个人的思想被引导,需要和别人思想中特定的行为和态度相联系时,他要默默忍受思想中由此而引发的痛苦。如果取得这一个阶段的成功,进行抗争的人就会看到他所有的痛苦实际上都来自于他自身的弱点,而不是来自别人对他的错误态度,后者只是在他面前披露他自己罪过的一种手段。这样一来,他逐渐地不再把自己失败和过失的行为归罪于他人,只是责怪自己,从而学会善待那些无意中揭露他的罪过和缺点的人。

经历了这两个自我磨难的阶段后,我们就可以进入第三个阶段了,也就是消除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隐藏在错误行为背后的错误思想一旦出现,会立刻从心灵中被清除。在这个阶段中,有意识的力量和圣洁的欢乐开始代替痛苦,心中已经变得比较平静,抗争者已经能够比较深入地观察自己复杂的思想,并且开始理解罪过的起始、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这是第四个阶段,一个理解的阶段。

完成了理解的阶段后,就进入了自我征服的最后一个阶段,这是一个完全征服的阶段。我们的心中不再有罪恶的念头,甚至是一个罪恶的思想和印象。因为当我们完全地掌握了罪恶的知识,从它作为思想中的一颗种子开始,到它在行为和事件中的成熟结果为止,我们弄清了它的全部过程,所以决不会再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立足之地,并且永远地抛弃它。然后,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平静。他人的错误行为再也不会在我们心中引起失常和痛苦。我们成为一个快乐、平静和明智的人。我们的身上充满了爱心和祝福,这就是胜利的阶段。

1

知足常乐

在作家之中,把积极的精神美德或准则和消极的肉体恶习相混淆是很普遍的,甚至“先知学院”的作家也不例外。大量颇有价值的精力深深被消耗在非难和指责上,而实际上,这只需要少许冷静的推理就可以讲明,而且会引起更大范围的善意活动。

前几天,我遇到一次对“爱”的教导所进行的猛烈抨击。其中作者指责这样的教导软弱、愚蠢和虚伪。不用说,他指责的所谓的“爱”,只不过是软弱的感伤和伪善。

另一个指责“温顺”的作家并不知道,他所说的“温顺”实际上只是懦弱而已;而又有一个作家则把“纯洁”误作“诱惑”加以抨击,确实把痛苦和虚伪的抑制与纯洁的美德混为一谈了。最近我收到一个记者的一封长信,他非常耐心的向我说明“知足”是一种恶习,是万恶之源。

那个记者所说的“知足”,当然指的是“肉体上的冷漠或不关心”。这种漠不关心精神是与发展相矛盾的,而知足的精神则可以达到最高尚的行为状态,取得最确实的进步和发展。懒惰是漠不关心的孪生姐妹,而快乐和甘心的行为则是知足的朋友。

知足是一种美德,在它的后期发展过程中会变成一种崇高的精神,因为我们的心灵经过培养后,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理解和接受一个仁慈法律的领导。

知足并不是指在成就之前就满足,它意味着解除对成就的焦急渴望。它并不是指满足于罪过、无知和愚蠢,而是在任务完成、工作结束之后快乐地休息。

有人可能会认为知足会导致生活卑下、罪过和债务缠身,但这个人真正要描述的是一个对自己的责任漠不关心的人,只会向朋友们提出要求。实际上并不能说他拥有知足的美德,他也没有经历过纯粹、持久的快乐,这种快乐伴随的是主动的知足。就他真正的本性而言,他是一颗沉睡的心灵,迟早会被剧烈的痛苦所唤醒,而后他会发现真正的知足是诚实的努力和真实生活的结果。

一个人应该在三个方面知足:

1.碰巧发生的任何事;

2.对友谊和财产;

3.对纯洁的思想;

如果能对碰巧发生的任何事感到知足,他就会脱离忧伤;对友谊和财产知足,他就能避免焦虑和悲惨的生活;对纯洁的思想知足,他就决不会回到不纯思想的痛苦和屈辱中去。

一个人在三个方面不应该知足:

1.自己的见解;

2.自己的性格;

3.自己的精神状态。

不满足于自己的见解,他就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智力;不满足于自己的性格,他就可以在力量和美德方面不断成长;不满足于自己的精神状态,他就可以天天得到更多的智慧和更充足的幸福。总而言之,一个人应当知足,但作为一个有责任心和有思想的人,他不应当对自己的发展漠不关心。

真正知足的人能够积极地、忠诚地工作,用一种无忧无虑的精神态度接受所有的结果,首先要相信一切都会有好的结果,然后,随着受到更多的启迪,就会认识到结果是与努力息息相关的。无论他得到什么样的物质财富,都不是通过贪婪、渴望和斗争,而是通过正确的思想,明智的行动和纯粹的努力得到的。

1

手足情谊的殿堂

无处不在的手足情谊是人类至高的理想,在世界通往这个理想的道路上,虽然很慢,但确实在前进。

今天,像往常一样,许多热心的男男女女正在努力地把这个理想变成现实:各种互助会正在不断地涌现,还有各种兄弟社和互助论坛,整个世界都在谈论人类的手足情谊。

所有这些努力的无私奉献对种族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努力正在促进种族关系朝着它最高尚的愿望前进。但是,任何外部的机构都没有实现这个理想的状态,为了传播手足情谊而形成的社会团体也因为内部的纠纷而不断瓦解。

人类所渴望的手足情谊由于人类自身的原因而维持现状,不仅如此,还被那些为了它而狂热工作的人而破坏,这更不是一个人们想要的结果。这是因为人们没有理解手足情谊的纯粹精神上的本质,也没有领会相关的原则和达到理想统一所需的个体行为路线。

作为人类的组成部分,只要人们的心中存在任何程度寻求自我统治的思想,手足情谊就不可能存在,人们为了某种目的会相互联合起来,这种自我追求最终必然会撕碎友爱团结的无缝外衣。虽然创办的兄弟团体迄今为止很多都失败了,因为所有人都应该全面认识手足情谊的含意,懂得它的美好和成就,因为它们会让自己拥有一种明智、纯洁和友爱的精神,去除心灵里所有斗争的元素,学会利用这些神圣的品质,没有它们,手足情谊仅仅是一种理论、主张或虚假的梦幻。

因为手足情谊首先是精神上的,它在世界上对外的表现必须理解成一种自然的结果。

作为一种精神实体,每一个人都必须自己去发现手足情谊,而且只有一个地方能找到这种精神上的实体,那就是自己的内心。无论他选择还是拒绝,这种精神实体取决于他自身。

在人们的心中,存在着下面四种破坏手足情谊的倾向,阻挡了理解手足情谊的道路,它们是:

○骄傲

○自恋

○仇恨

○谴责

哪里存在有这些倾向,哪里就不可能有手足情谊;无论谁的心中存在着这些倾向,或者有不和谐的惯例,他都不会明白手足情谊的含义。因为这些倾向在本质上恰好是黑暗和自私的,它们总是造成破坏和毁灭。这四个方面会造成错误的行为,形成环境的毒巢,把毒液注入人们的心灵,让这个世界充满了苦难和悲痛。

其中的一个方面是骄傲的情绪,它会产生嫉妒、怨恨和固执己见。骄傲会让人嫉妒他人的地位、影响和仁慈。它让人想的是:“我应该比其他人更值得拥有。”会不断地找机会憎恨他人的行为,并且说“我被冷落了”或者“我被侮辱了”,总是想着自己的优点,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而自恋的情绪则会产生妄自尊大、贪求权力和轻视他人。自恋膜拜的是鼓动人的畸形的个性,迷失在对“自我”的崇拜和赞颂之中。这种“自我”并没有真正的实体,而是一个黑暗的梦幻和错觉。期望高人一等,并且认为“我是最伟大的”,或者“我比其他人更重要”;同样它也让人轻视别人,对他人表现出不尊重,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沉迷于自己身上美好的东西。

而仇恨的情绪会让人做出诽谤、残忍、辱骂和愤怒的行为。它让人努力战胜罪恶,却带来了新的罪恶。认为:“这个人说了我太多的坏话,我要说他更多的坏话,给他一个教训。”它让人把残忍误认为是善意,辱骂那些仗义执言的朋友。把痛苦和反叛的思想加入到愤怒的火焰之中。

谴责的情绪会导致控告、虚伪的同情和错误的判断。让人以罪恶的企图为生,看不到一丝善意。眼中只能看到罪恶,几乎能在任何事或任何人身上发现罪恶。使人任意地设定了一套标准,用来判断他人的正确或错误。认为:“这个人没有按照我说的去做,因此他就是有罪的,我要谴责他。”谴责的情绪会让人如此的盲目,以至于当这种人无法对自己作出评价时,它会认为自己成为了全人类的法官。

在以上所列举的四种倾向中,找不到任何手足情谊的元素。它们都是致命的精神毒素,如果它们侵蚀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就无法理解手足情谊所依赖的和平准则。

另外,同样存在四种神圣的品质,可以带来手足情谊。它们是手足情谊依赖的基础,列举如下:

○谦卑

○舍弃自我

○友爱

○同情

哪里有这四种品质,哪里就有活跃的手足情谊。无论在谁的心中,只要这四种品质占优势,手足情谊就是一种确定的事实,因为这些品质正好是无私的,充满了真理的启迪之光。这四种品质中没有黑暗的一面,它们的光芒如此强大,黑暗的倾向根本无法存在,只能被融解和消散。

这四种品质可以产生天使般的行为和环境,有利于人们团结一致,把欢乐带入人们的心中,带到整个世界中。

谦卑的品质可以产生温柔与和平,而舍弃自我可以带来耐心、智慧和正确的判断;友爱会产生仁慈、快乐与和谐;而同情则带来了亲切和宽恕。

如果一个人可以和这四种品质协调一致,他就会受到神圣的启迪,他能看出人们的行为根源来自何处,要往哪里发展,因此他的生活中不再有黑暗的倾向。他已经认识到要想实现手足情谊,就要除去恶意、嫉妒、苦难、争论和谴责。所有的人都是他的兄弟,包括那些生活中有黑暗倾向的人,也包括拥有文明的生活品质的人。因为他知道,当他们认识到真理之光的荣耀和美好时,黑暗的倾向会从他们心中消散。在他的心中对所有人都只有一种看法,那就是善意。

四种黑暗的倾向只会导致恶意和斗争,而四种神圣的品质却能带来善意与和平。

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有四种黑暗的倾向,他就是斗争的制造者。而如果一个人生活中有另四种神圣的品质,他就是和平的使者。

如果活在自私倾向的黑暗之中,人们只能相信用战争换取和平,用杀戮求生存,以伤害对付伤害,用憎恨重建爱心,通过争论达到统一,用残忍换取善意,并且通过树立自己的主张作为世界崇拜的对象来创建手足情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这些主张也会因无益而被废弃。

当谦卑、自我舍弃、友爱和同情四大基石牢固地扎根于人们心中时,世界上就会出现对手足情谊圣堂的渴望。这是因为,手足情谊首先在于个体对自我的放弃,它产生的结果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团结。

现在有很多传播手足情谊的理论和计划,但手足情谊本身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物,它在于利用善意与和平,完全终止自我中心和冲突斗争。手足情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理论,舍弃自我和善意是它的守护天使,而和平则是它的住所。

如果两个人决定保持一种对立的意见,就会存在固执和恶意,手足情谊就无法形成。

如果两个人可以对对方表示同情,两人之间就不会有恶意,他们会相互帮助而不是互相攻击,存在的是友爱和善意,手足情谊就出现了。

所有的冲突、分割和战争都是骄傲和坚持自我固有的一部分;而所有的和平、团结与和谐都是放弃自我原则固有的一部分。

只有那些心存世界和平的人才能了解和建立手足情谊。

2

和平的快乐土地

如果一个人希望让自己和全人类活得更好,他就应当不断地努力训练祝福的思想方法,这样他就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从内心同情别人的观点。因此,他不会苛刻和错误地对他们作出评判,也不会把自己的不快乐强加在别人的快乐之上。反之,他会感受他们的经历,理解他们特殊的思想结构,同情他们并与他们产生共鸣。

达到这种思想境界的一个最大的障碍是偏见,除非消除了偏见,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像别人对待我们一样对待别人。

偏见会破坏掉善意、同情、友爱和正确的判断,从一个人偏见的程度可以估量出他对别人的苛刻和无情,因为偏见和残忍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偏见中从来没有过合理性。一个人的心中一旦出现了偏见,他就不再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他会变得轻率、暴躁,表现出不正常的冲动。如果他对某些人存在偏见,他不会考虑他的言语是否适当,也不会尊重这些人的感情和权利,他已经暂时丧失了本性,降格到没有理性的动物程度。

当一个人决定坚持他自己预想的判断、误认为它就是真理,并且拒绝冷静地考虑别人的立场时,他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敌意,也不会得到幸福。

如果一个人,在立场上争取亲切待人、在行动上无私地对人,他就会抛弃自己激情的偏见和不重要的意见,逐渐学会考虑和感受别人的思想,理解他们特殊情况下的无知和学问有限,从而全面地深入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与他们和谐一致、平等相待。

这样的人也不会用自己的意见对抗别人的偏见,而是通过引入同情和友爱、寻求减少偏见,努力地表现出人性中好的一面,通过呼吁善意而鼓励好事,对罪恶则不理不睬、打击它的气焰。他能够认识到别人无私奉献中的善意,尽管他们对外表现出的方法与自己的大相径庭;如此一来,他也会去除心中的恶意,用友爱和祝福取而代之。

当一个人倾向于苛刻地评判或谴责别人时,他应当自问一下自己有多大的不足,也应该重新考虑一下自己被错误评判和误解时所经历的痛苦时期。然后,从自身的痛苦经历中提取智慧和友爱;也应该以专心致志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戒除那些令人痛苦的思想,它们尚且很不牢固,可以忽略,它们也未经教导,很不成熟,不用去理解。

一个人是不需要同情那些比自己更完美、更文明的人的,因为那些更完美的人生活中已经不再需要同情。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应当练习尊重别人,努力把自身的修养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这样才能拥有更大的生活空间。一个人也不可能完全了解比自己更贤明的人,在他谴责别人时,应该认真地自问一下,自己是否比他所挑选出来的打击对象要好,如果是,他应当对别人表示同情;如果不是,他应当练习尊重别人。

数千年来,圣人都教导我们,无论是规律还是实例,好心一定会战胜罪恶,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至今还没有学好这些道理。这个道理虽然看起来简单,意义却很深刻,不太容易学会,因为人们往往因自己的幻想变得盲目。人们仍然在不停地怨恨、谴责,并和罪恶作战,因此,他们自己的思想中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错觉,为这个世界增添了更多的痛苦和不幸。只有当他们发现必须要根除自己心中的仇恨,用友爱代替时,罪恶才会因缺乏支持而死亡。

我用燃烧的头脑和憎恨的心灵,

寻找更加错误的我,从早到晚,

经历了悲惨的日日夜夜,

我的梦想和思想已经死亡,已经死亡。

更好的我升华到了顶点,

我内心的兽性已经消失

在友爱之中;远方的和平

像一颗明星,让我闪闪发光。

我用事实让错误的我回心转意,

那是友爱的事实;我给了他

善意的血液,数年来,我用亲切和泪水,

灌溉着他的心灵。

嫌恶、怨恨和谴责都是仇恨的表现形式,只有把它们从我们的心中取出,罪恶才能停止。

但是,清除心灵中的伤害仅仅是明智之举的开始。还有更高更好的路要走。那条路就是要净化我们的心灵,开导我们的头脑,远不止是忘记伤害,而是忘记所有的事情。因为别人的行为和态度只能够对骄傲和自我造成伤害,而那些已经把骄傲和自我从头脑中清除的人决不会这样想:“我已经被别人伤害了”或者“别人不公正地对待了我。”

一颗得到净化的心灵可以对事情作出正确的理解,而对事情正确的理解可以使生活变得和平,没有苦难和不幸。如果一个人认为“这个人伤害了我”,那他还没有领悟生活中的真理;他缺乏教导,应当清除罪恶的错误观念,就像清除一件可憎的事情一样。纠正别人罪过的人还远未达到真理,而纠正自己罪过的人离真理的大门就很近了。如果一个人的心中充满仇恨的火焰,他就不能理解和平,也不会理解真理;如果一个人清除了心中的怨恨,他才可能理解真理。

如果一个人清除了自己心中的罪恶,他就不会再怨恨或者抵抗别人心中的罪恶,因为他已经得到教化,知道了罪恶的起源和本质,知道它是无知错误的一种表现。随着教化程度的提高,就不再可能产生罪过。心中有恶念的人不会理解罪恶,而理解罪恶的人则不会再有恶念。

对那些无意中伤害自己的人,一个心地纯洁的人会对他们保持亲切的态度。别人对他的错误态度也不会使他烦恼,他的心中充满了同情和友爱。

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没有错误可回忆,也没有什么伤害需要忘记,他就是幸福的。在那些心地纯洁的人们心中,憎恨别人的思想是不可能扎根和繁荣的。

假设一些人想过健康的生活,相信他们热爱真理,他们就要停止对别人激情的对抗,要努力冷静且明智地理解别人,只有这样对待别人,他们才会征服自己;只有和别人达成共识,他们的灵魂才会得到善意的神圣露水的回报,他们的心灵才会在和平的快乐土地上得到加强和更新。

我的人生思考

环顾这个世界,我发现它是一个被悲伤笼罩、遭受痛苦的烈焰折磨的世界。我努力寻找原因,四处观望,却毫无发现;查阅了一本又一本书籍,却一无所获;直到我静思默想,才找出原因所在。我再往内心深处寻找,终于发现一条法

则——爱的法则;一种人生——顺应道理的人生;一个真

理——掌握自如的意志与平和的心。

我一直想写一本书——一本能够帮助世人,无论他是贫是富或是否受过教育,也不在乎是追求名利或扬弃名利的人,让他们从内心世界寻找成功、快乐、成就、真理之源的作品。长期以来,我始终没有忘记这个梦想,直到今天才得以实现。

今天,我将这些作品呈给世人,赋予其疗伤解痛、赐人幸福的使命。我知道,对于那些急切地期待着获得成功的人们,这些作品将如一股清泉,流进他们的家庭,滋润他们的心灵。

心灵是造就自我的主宰力量,

人即心灵的展现,总是接纳自我。

决定愿望的意念,

会带来无数欢乐与不幸——

明明在心中暗想,转眼便发生了,

氛围就是这面明镜。

詹姆士•艾伦

1

思想的力量

思想与人格

西方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的为人。”此语概括了人生的全部内容,道尽人间百态。

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可以从其行为中不折不扣地反映出来。行为汇集了所有思想,便形成了其独特而丰富的人格。

如同没有种子的发芽,就没有禾苗的茁壮成长一样,人们外在的言行举止都是由内心隐藏的思想种子萌芽而来的,无论是自然的行为,还是刻意而为之,这样的过程都毫无例外。

如果说行为是思想绽放的花朵,那么快乐与痛苦就可以被看做是思想结下的果实。因此,收获快乐还是痛苦,全部取决于自己的思想。

我们心中的思想,造就出今天的个性,一念之间往往决定一生的命运。如果一个人心藏歪念,痛苦就会接踵而至,犹如车轮一样辗过……如果心诚意正,快乐便如影相随,永远陪伴左右。

人类是自然造化的产物,并非依靠着阴谋和投机取巧长大。如同万物的因果循环一样,思想同样包含种因得果的道理。

高尚人格的形成不是凭借个人的爱好和机遇,而是保持纯正思想的自然结果,是长期心存正念的报偿。同样的道理,卑鄙蛮横的人格可以说是心怀不轨、长久积累的后果。

命运的主宰

一个人成功与否掌握在自己手中。思想既可以作为武器,摧毁自己,也能作为利器,开创一片无限快乐、坚定与平和的新天地。

人只要选择正确的思想并且坚持不懈,就能达到完美的境地;如果满脑邪思歪念,则只能沦为禽兽之辈。在这两极中间,存在着不同个性的人,每个人都是自己人格的创造者与生命的主宰。

在种种关于心灵的观念中,最令人愉悦和折服的是:人是思想的主宰、人格的塑造者和命运的开创者。作为思想的主人,人们拥有力量、才智与爱,掌握一把能够应对任何处境的钥匙。其自身有一种能蜕变和再生的装置,并借此实现自己的愿望。

即使处于一种十分悲惨的境地,人们仍然能够主宰自己。但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一个不能正确支配自己的愚蠢主宰。如果他能开始反思自己所处的境况,并努力地寻找种种人生处世的道理,就能脱胎换骨,成为能够巧妙引导能力与思想直至获得成功的智者。

人只有察觉到其内在的思想规则,才能成为如此“明智”的主宰,而这需要专注、自我分析与总结经验的功夫。

努力寻找与开采才能有所获

希望获得金银和宝石,必须通过努力寻找与开采;同样,想挖掘人内心深处的宝藏,领悟为人处世的真理,也必须努力开采心灵的矿藏。

人是自己人格的培养者,人生的塑造者,命运的构筑者。如果观察、掌握并改变思想,探索思想对自己、他人以及环境产生的不同影响,便可明白无误地得以印证。他可以耐心地实践,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并且运用每次经验——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日常琐事——作为理解和运用智慧与力量的方法。

这个道理并无特殊之处,即所谓“凡寻找者,便能寻得;凡敲门者,大门就为他开启。”持久的恒心与毅力,能够让我们踏入知识殿堂之门。

思想对人生境遇的影响

人的心灵如同一座美丽的花园,你可以精心地照料它,也可以任其荒芜,但无论是有心栽培还是漠然视之,它都会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下去。如果不播下有用的种子,那么杂草种子就会散落土壤中,不断繁衍,以至于整个花园都变得杂草丛生。

像园丁精心照顾园地、小心翼翼除去杂草、培育自己想种植的花草蔬果一样,人们也可以悉心护理自己的心灵花园,抛弃种种错误、繁琐无用的思想,努力培养正确、有用与纯洁的意念。

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人们就会发现自己是心灵的园丁,是自己人生的导师;同时也会发现思想的真理,更加清楚地领会到思想和心智在人格、境遇和命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思想和人格是一体的。一个人的人格因为外界的环境与遭遇而形成,而且人生境遇一直与内心想法息息相关。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通过一个人当时的境遇就可以反映其完整的人格,而是这些境遇无法摆脱对内心意念的影响。可见境遇对人格的发展极其重要。

每个人都通过不同的际遇来达到自己目前的成就,是塑造人格的意念引导他进入目前的境地,这样的人生安排并非依靠机缘,这些都可以说是不偏不倚的天理运行结果。这个道理不但适用于那些认为周遭“不对劲”的人,对所处环境心满意足的人也是如此。

处境是思想的产物

一个不断进步的人,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而且接受了那种思想,那么他就会很快达到目标。他学会了“境况就是思想作用的结果”的课程之后,就能在日常的言行中很好地应用。

人们如果认为外界环境能左右自己,就难免受到命运的操纵。

而当他意识到自身的独创性,并且能控制自己的思想,那么他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处境是思想的产物,这是每个严于律己、独善其身的人都明了的。如果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处境就会随之发生改变;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能够积极地纠正性格上的缺陷,就能取得明显的进步、迅速摆脱外界对自己的操纵。

因果报应

心灵会主动接近自己向往的、喜爱的和畏惧的事物。它能够达到所渴望的高度,也可以陷入不洁的欲望,因此,一切外界境遇都是满足心灵需要的途径。

每个思想的种子都留存在心里,渐渐地生长、结果,总有一天会付诸行动,并因此带来各种机会和处境。总而言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外界的环境能表现出内在的思想,不论是顺境、逆境,都有助于人们达到至善的人生境界。当人们收获自己努力的成果时,遭受的痛苦和幸福的深刻体验使他们领悟真知。

人们一往无前地追求理想、抱负和思想(追求不切实际的幻想,或坚持不懈地前进),终将在世间有所收获。在这样的经历中,成长与调整的规律到处都在起作用。

不是环境使然

一个人深陷于贫困而不能自拔,往往不是时运不济或环境使然,而是心中不正当的观念和欲望导致的。心地淳厚的人不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突生欲望干起犯罪的勾当。犯罪的动机其实长久以来就隐藏在心中,一旦时机来临,那些平日蓄积的犯罪欲望就会倾泻而出。环境没法造就人们,只能使自我展现出来。人如果没有邪恶的动机,就不会自食恶果;同样,如果不修身养性,也无法体会纯净心灵的快乐。人是自身的主宰,是自身的创造者,是改变环境的人。

人一降临人世,心灵就开始显现,而且在人生的初期,总结诸多事物。这些事物反映出人的本性,分清心灵的纯净与否、强健或是懦弱。

人们得到的不是他们追求的东西,而是反映出自身的东西。人们的奇思妙想、远大的抱负时常遭受挫折,但深藏心灵深处的思想与欲望,无论是纯净还是污浊,却不停地生长着。“决定人生目标的决定性力量”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思想与行动是命运的看守者,他们可以使命运沦入悲惨的境地,也可能使自己成为自由的天使。他们使自我解放,让人变得高尚。人们并非靠期望、祈祷就能得到所企求的,只有努力争取才能有所收获。所以当期望、祈祷与思想、行动一致时才会实现目标。

所谓的“奋力地与环境抗争”说明:人们时刻在与“结果”抗争,但却任心里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生长蔓延。这种内心的“原因”可能以有意识的不良习惯显现,也可能以无意识的坏毛病显现。不论是哪一种,都空耗我们的努力,并使我们不停地补救。

完善自我才能改善环境

人们会主动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却没想到要完善自我,于是他们的环境仍然没有改变。那些勇敢接受命运考验的人,总是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即使人生唯一的目标就是获取财富,也必须准备付出很多。那么试想,成功的人生,又要准备作出多大的牺牲呢?

先说一个可怜的穷人的故事:

有一个潦倒落魄的人,他非常想使自己糟糕的现状有所改变,但在工作上却偷奸耍滑,应付了事。他认为自己的薪金太少,因此在工作上偷懒是应该的。这样的人并不了解改变处境的方法,他的懒惰和他自欺欺人的想法,使他非但无法摆脱贫穷,还会深陷于更深的困苦之中。

再来看一个富翁的故事:

一个富翁因为暴饮暴食而导致疾病缠身。他情愿花费巨额的金钱治病,却不肯放弃暴饮暴食的恶习。他既要满足自己对美食无穷无尽的欲望,又想要健康的身体。这样的人根本就得不到健康,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健康生活的最基本的原则。

最后说一位老板的故事:

有一位老板总是想方设法地逃避税收,并且卑劣地通过克扣员工的薪金来积累财富。这种人根本没有资格拥有财富。当他一文不名、声名狼藉的时候,就只会抱怨时运不济,丝毫没有认识到他以前的所作所为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上面的三个例子,是要说明这样的道理:自身是造成今日所处环境的原因(虽然人们平时并没有意识到)。当一个人订立美好的目标时,却不断对自身的处境灰心丧气,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人们如果能以此为戒,明白思想的作用,外界环境就不会成为失败的借口了。

善恶终有报

人世复杂,瞬息万变,思想深植于心灵。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千差万别,因此一个人的整个思想状况,很难让另一个人根据自己对世界的了解进行判断(虽然这个人对自己非常了解)。一个人可能坦诚地活着,却贫困潦倒,而另一个人可能某方面并不诚实,却十分富有。

人们常常会认为“一个诚实的人常常落魄,而不诚实的人往往功成名就”。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见解,这往往是根据表面现象而得出的结论,这种看法的依据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粗浅的观念。事实上经过更深入的分析,可以肯定地说这种判断是错误的。

不诚实的人可能具有他人所没有的美德,诚实的人也可能有别人所没有的陋习。诚实的人因为美德而获得丰富的回报,同时也必须接受陋习给自己带来的恶果。不诚实的人同样也承受着自己的痛苦与快乐。

人们往往因为虚荣心,就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因为美德而遭受苦难。然而一个人只有摒弃心里的杂念,并荡涤心灵的污点---戒色论坛,他才能认为自己遭受的苦难是美德的结果,而非恶行的报应。

在通向至善境界的路途上,他必定会认识到,他的思想、言行奉行的信条,绝对是公正合理的,因此“善恶终有报”一点不错。认识到这点,他就能反省到往昔的无知和盲目,确信自己的人生最终能得到公正的回报,而过去的经验就成为成长的证明。

内心与外界环境和谐相处

良好的思想和行为绝不会有坏的结果,同样,心存欲望、多行不义也绝对得不到好下场。这就是古话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们在耕耘、种植中早已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且奉行这个准则,但是人们不知道这条法则在内心世界也适用(尽管它在我们身边屡试不爽),因此人们并没有遵循它。

遭受苦难肯定是错误的思想观念导致的,它说明自己的所作所为与内心的思想不协调,也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苦难唯一的益处就是使内心纯净,洗净我们内心不洁的念头。一个人达到至善的境界,苦难就将远远地离他而去。犹如金子炼净杂质之后,不用再去铸熔一样,一个至善得道之人不会再遭受苦难。

遭受苦难是因为内心思想不协调,而幸福的人则往往内心思想和谐。这里所说的幸福,不是指是否拥有财富,而是内心宁静平和。贫苦,也不是那种物质财富的缺乏,而是指心灵矛盾的煎熬。有的人虽然腰缠万贯却丝毫不觉得幸福,而有的人生活清贫却非常幸福。只有善于使用财富的人才能富有而幸福。穷人整天埋怨命运,他的处境只会越发地雪上加霜。

不幸有缺乏和过度这两个极端,它们都是反常的,是思绪混乱的结果。一个人只有快乐、健康、富足,才能说他生活在良好的状态中,快乐、健康、富足是内心与外界环境和谐相处的结果。

学会管理自己的思想

一个人只有停止埋怨、开始寻求深藏于内心的真理时,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当他开始学会管理自己的思想时,就不会再因为自己的处境而怨天尤人,并且以坚定高尚的思想来指导自己、完善自我。他会把逆境作为进步的动力,作为发现自身无穷潜力的方法。

秩序,而不是混乱,是世界运行的最重要的原则;正义,而不是邪恶,是生命的灵魂和本质;正直,而不是卑劣,是前进的精神力量。人们想要寻找到存在于宇宙间的真理,必须通过正确的途径。在这里,他会明白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越深入,外界也会更深入地认识他。

这是个适用于所有人的普遍真理,只要人们认真地去反思和自我分析,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验证。一个人如果努力地改变自己的思想,很快就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人生道路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思想并不是隐秘的

人们总是认为自己的思想是隐秘的,其实并非如此,思想会在平日的言行习惯中表现出来,因此习惯也就影响了处境:

兽欲在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糜烂生活中尽显,时间长了难免使人落入贫穷和疾病缠身的境地。

欲望在怠惰和混乱的恶习中体现出来,日子长了可能会使人落入逆境。

害怕、疑虑与犹豫不决的思想,在懦弱、胆怯与优柔寡断的习惯中显露,时间久了使人落入失败、贫困与依靠他人的境地。

懒惰的毛病在不干不净、不诚实的恶习中显现,时间久了使人沦入肮脏与一贫如洗的境地。

不和善、爱报复的性格体现在爱指责别人和暴力的恶习中,时间久了会伤害与迫害他人。

自私的性格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恶习中显现,到时候难免落入悲惨的境地。

好人的好结果

与上述情形相反,心地善良的人日久天长会慢慢形成慈悲的胸怀,周围充满微笑和友爱的氛围。

心思纯洁的人会渐渐养成自律的习惯,时间久了周围就会充满宁静和平的氛围。

性格勇敢、自立与果断的人,日久天长会带来成功、富裕与自由的境遇。

生气勃勃的人会渐渐养成整洁、勤奋的习惯,时间久了周围变得愉快和谐。

心胸宽广的人会渐渐养成和蔼可亲的性情,时间会积累起威望。

要学会爱他人、关心他人,这样就会渐渐养成无私的性情,时间久了会让人处于富有和充实的境遇。

思想决定一个人的境况

存在于我们心中的不同的思想,无论善恶,都能影响人的品质与处境。人无法选择命运,思想却可以由自己决定,间接地又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

人们的内心存在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无论是善良或是邪恶的思想存在于心中,很快就会在日常的言行中显现。

一个人如果改变邪恶的思想,就会发现所有人都会变得和颜悦色,非常愿意帮助他。如果能够改变懦弱的性格,机会就会很快光临,他的处境就会顺畅起来。一个人如果坚定地在心中建立良好的思想,饱受磨难的命运就会远去,他就不会再沦入贫困、可悲和可耻的处境。

世界犹如一个万花筒,时刻在你的眼前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就像你心中不断闪现的念头。

你终将达到你渴望的人生目标,让失败远离我们吧!纵然你清贫如故,你不屈的勇气终将会带来自由和幸福。

假如有人居心不良,想左右时间、空间,想凭借诡诈的计谋,当上奴役人民的统治者,他最终只会身败名裂。

人的意志,无形的力量,不朽灵魂的精华,能够引领人们穿越艰险,到达伟大的彼岸。

静静地等待吧,假如世事并不顺利,但心灵必须透彻而澄净,精神高高飞扬在尘世之上,那么还有什么你不能达到?

思想影响健康

人的思想控制着肉体,无论是精心的思考,还是无意识地流露,身体都会一一响应。为满足横流的欲望,健康的身体很快就会被疾病困扰;而快乐美好的思想,则会使我们的身体充满生命力。

疾病、健康和人的处境一样,被思想影响着,所以衰弱的思想,一般是出自病弱的身体。众所周知,恐惧的思想和子弹一样,足以毁灭一个人,这样的思想持续不断地迫害着不计其数的人。

一个成天害怕得病的人,很快就会患上疾病,焦虑能迅速地扰乱整个身体系统,疾病刚好乘虚而入。当心中杂念纷繁,即使并没有在行动上伤害身体,神经系统仍然会受到损伤,精神将会萎靡衰弱。

排除杂念健康自来

坚强、纯洁与快乐的思想,将会把活力与优雅注入身体。我们的身体是一架结构精巧、反应灵敏的仪器,对心里产生的欲望能够迅速作出反应,而这欲望将会影响身体。好的思想产生好的影响,坏的思想自然会伤害身体。

只要心里存在杂念,人们血管里就会流淌污秽的、有毒的血液。健康的生活和强健的身体,来自于纯净的心灵;龌龊的生活与身体,则源于不洁的思想。所以思想是人们言行、外表乃至整个人生的源头。源头纯净,那么它所产生的一切也会是纯净的。

思想的纯洁可以使人养成洁净的习惯,被称为圣人却不能养成净身习惯的人算不得圣人,而能够经常净化自己思想的人根本不会受疾病的侵害。

善心能排解悲伤

如果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得洁净自己的心灵。如果想让身体健康起来,那么就应该美化和纯净自己的思想---戒色论坛。心中的怨恨、嫉妒、失望、沮丧,会使你身体的健康遭到损害,你的快乐将会消失。愁苦的面容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思想焦躁忧虑导致的。满脸的皱纹都是因怨恨、暴怒与自大而生出的。

我认识一位96岁的老夫人,她的面容闪现着少女的纯真。一位不到中年的男人,却老气横秋,衰老在他的脸上一览无余。老夫人的外表来自于乐观开朗的心态,而男人的早衰则是由于满腹忧心所致。

犹如空气与阳光自由的流入你的房间,你的家庭才能温馨健康一样,只有那些愉悦的念头才能使你身体强健与心情平静安详。

老人一脸沧桑,刻满岁月怜悯的痕迹:有些人脸上刻画出坚定的信念,有些人脸上则写满怒气……谁都能看出其中的差别。那些光明磊落的人,光阴宁静而平和地在他们身上流逝,岁月在自然而然中成熟、老去,如同一轮西斜的落日。我曾经去探望过一位即将去世的哲学家,他虽然已经垂老,心灵却犹如年轻人一般。他安详地离开人世时,如同生前一样宁静、平和。

在治好身体疾病的方面,乐观的思想可以抵得上一位好医生;在排解悲伤方面,没有比善心更有效的了。假如处于充满恶意、愤世嫉俗、忧虑、嫉妒的心情里,那就如同把自己囚禁起来。什么事都要往好的方面想,快乐地面对人生,耐心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所有这些无私的想法,都是通向幸福的大门。每天学会平静地面对每个人,你就会变得心境宁静而淡泊。

思想造就目标

思想如果不和目的联系在一起,就不可能产生非凡的智慧成果。许多人在人生之旅中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虚度时日。如果人们随波逐流地生活在世上,难保要遭遇灭顶之灾。

那些在人生之旅中毫无目标的人,常常会陷入琐事、恐惧、烦恼与自怨自艾。而这正体现了自身的懦弱,像阴险的罪恶行径那样导致失败、不幸和失落。这些情绪将无法在不断前进的世界中生存。

人们应当确立一个合适的目标,并积极地实现它,他应该把这个目标作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它可能以精神理想的形式呈现,也可能是以物质为主的目标……不论目标是什么,都必须坚持不懈地把思想集中在目标之上。

他应该把这个目标放在人生最重要的位置,竭尽全力完成它,而不是让思想止步在不着边际的幻想里。这是通向自律与专心的正确道路。

即使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会经历一次次失败(在克服缺点之前,必然要经历的),自身弱点的克服才是真正的收获,并且在将来的人生经历中成为力量与胜利的基石。

还没有确立远大目标的人,首先应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即使他干的并不是显要的工作。只有这样,思想才能集中,决心才能坚定,潜在的力量才能被激发。这样一来,多么远大的目标都能实现。

有目标就有力量

懦弱的人,如果能认清自己的缺点,并且坚信力量只有依靠努力与耐心才能强大,那么他就会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力量将永不枯竭,懦弱的人将会变得坚强。

身体病弱的人可以通过积极而持久的锻炼使自己身体强健,意志薄弱的人也可以通过学习正确的思想,使自己的意志坚定起来。

改变没有人生目标和懦弱的缺点,必须通过有意义的思考,无所畏惧地尝试。向那些生活中的强者学习,适应环境,不懈地努力,那么你必将成为强者。

你一旦定下目标,就应该为自己计划出走向成功的途径,然后坚定地朝前走。在这个过程中,绝不能三心二意,心存旁骛,那样会使你的信心瓦解,影响你全力以赴实现目标。心中充满怀疑与恐惧的人将一事无成,从来都是如此。当怀疑和恐惧占据你的心灵时,你的目标、力量、信念,就会土崩瓦解。

人生的思考

一思想与品质

土壤中没有种子,就没有禾苗破土而出;没有了思想的种子,人的行为也无从谈起。行为是思想的花,欢乐和悲伤则是思想的果;一个人到底能收获甜蜜的果实,还是收获苦涩的果实,都取决于播下的种子

思维是塑造一切的支配力量,从根本上来讲,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思维,就在于人能够利用思想这种工具,使自己的意愿得以实现,并带来了无数的欢乐与苦疾。人悄无声息地思想,并最终将思想化为现实。周围的环境只不过是人的观望镜。?

有句格言称:“人的内心是怎样想的,他就会成为怎样一个人。”这句话涵盖了人的全部,它是一句高度浓缩的精辟之言,触及到人生所碰到的各种境况。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人就是其所想,人的品质是其思想的总括。?

土壤中没有种子,就没有禾苗破土而出;没有了思想的种子,人的行为也无从谈起。无论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出乎意料”的行为,或者是精心设计的行为,都体现出了同一个道理。?

行为是思想的花,欢乐与悲伤则是思想的果;一个人到底能收获甜蜜的果实,还是收获苦涩的果实,都取决于播下的种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尽管头脑中的思想使我们成为现实中的人,但思想却是我们精心培植的。?

如果一个人内心包藏邪恶的思想,痛苦就会伴着他走,就像车轮伴着拉车的牛走一样……?

如果一个人培植出至纯至真的思想,那么欢乐就将永远与他相伴,就如同他的身影永远与他相伴一般。?

人是自然规律的产物,而非雕虫小技的造化。因果不仅体现在可看得见的物质世界中,而且它也毋庸置疑地暗藏在思想的王国。?

高贵的、至高无上的品质,并非是一种恩赐或机遇,而是在正确思想指导下不断努力的自然结果,是长期培植至高无上的思想之必然所得。卑鄙的、野兽般的品质的形成过程也一样---戒色论坛,它是长期包藏祸心的必然结果。?

你就是命运的主宰者?

人生是由自己塑造的。人的行为是由思维支配的,人们在动用武力的思想的指导下,就千方百计地制造出了自我毁灭的武器。人们也崇尚一种思想工具,用这种思想工具可为自己创造出无限的欢乐、力量与和平。通过做出正确的选择,培植正确的思想,人就能够升华至神圣的完美;而对邪恶思想的培植及滥用,则必然导致人沦落到兽类的层次。在这两个极端中间,是各个层次的品质,而且人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及主宰。?

在所有美好的真理中,最能够令人愉悦、最能够带来累累硕果的就是:人是思想的支配者,品质的培养者,状况、环境及命运的塑造者。?

作为力量、智慧与关爱的化身,以及自己思想的主人,人掌管着一把能应对任何境况的万能钥匙。在他的自身内设置了一个转化及再生的装置,借助这个装置的运作,人可以具备自己所想具备的那种品质。?

人永远是主人,甚至在自己的弱点上及恶行方面也是如此。但在人的弱点及堕落上,他是对他的“家产”管理不当的愚蠢的主人。倘若他能够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所处的境况,并对自己生存及发展所应遵循的自然规则孜孜以求的话,那么他就能够成为一位明智的主人。

他能非常聪明地利用自己的能量,培植美好的思想,最终取得丰硕的成果。?

做到这些你便是一个有觉悟的主人。人们只有在自己的身心内发现了思想的法则,才能够成为这样的人。这种发现需要的是用功、自我分析及体验。

?

努力寻找,你就能够找到?

只有完成大量的勘探及开采工作,我们才能够得到黄金及宝石。如果人能够努力开采他心灵的矿藏,他便能够探寻到与他做人息息相关的每条真理。?

人是自己品质的培养者,人生的塑造者,以及命运的构筑者。这个道理是可以明白无误地加以证实的。如果他能够观察、控制及变革他的思想,追踪其思想对自身、对他人以及对他的人生境况所产生的作用;如果人能够借助耐心的实践与检验把因果联系起来,并且把他的每次经历——哪怕它只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之事,作为认识自我及理解智慧与力量的手段,那么这个道理也可以得到证实。?

在这方面有一个法则,那就是:追寻者就是发现者,如果他去敲门,门就会开。只有依靠耐心、实践及坚持不懈,人才能够迈入知识殿堂的大门。

二思想对境况产生的作用

思想与品质是一体的,而且由于品质只通过境况来反映及发现自身,所以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总是与他的内心状态息息相关。只要一个人认为自己就是外部境况的造化,那么他就会受到外部境况的冲击。

人的头脑就像一座花园,你可以通过辛勤的护理,让鲜花盛开。倘若对它置之不理,它就会变得一片荒芜。不过,无论你是否开垦它,它都必将有一种结果。如果没有播下有用的种子,许多无用的杂草之籽便会散落土壤中,过不了多久整个花园就会杂草丛生。?

就像园丁精心开垦自己的那片土地,清除杂草,种上他需要的花木一样,人们也应该悉心护理自己头脑的花园,清除各种各样错误的、无用的及不纯的思想,培植正确的、有用的以及纯洁的思想。?

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人们便会发现,他是自己心灵花园的主人,他是自己人生的指导。他也能揭示自身思想的法则,越来越精确地理解思想力量及思维因素,在自己品质、境况及命运的造就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思想与品质是一体的,而且由于品质只通过境况来反映和发现自身,所以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总是与他的内心状态息息相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任何时间所处的境况,都是他全部品质的反映,但那些境况与其自身内的一些思想要素是如此密切地相互联系,以至于在他个人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或缺。?

依据做人的法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他融入品质中的那些思想,把他带到自己所应处的位置,而且在人生的安排上并没有什么巧合之说。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种根本不会出错的法则作用的结果。这种法则不仅适用于那些对自己的境况心满意足的人,而且也适用于那些深感自己与周围境况“不相和谐”的人。?

源于思想的境况?

作为不断进化的人,当他认识到自己可能会向什么方面发展,而且培养了那种思想时,他就会成为那方面的人。当他学会了“任何境况其实就是其思想作用的结果”这一精神课程之后,他就能够把它广泛地应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只要一个人认为自己就是外部境况的造化,那么他就会受到外部境况的冲击。然而,倘若他能够认识到自己就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力量,能够指挥自己的灵魂,不管遇到何种情形都能播下自己人生的种子,那么他就能够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

境况源于思想。每个人都能够观察到,如果在一段时间内,自己能够很好地做到自我控制和自我净化,那么他的境况就会随着他的思维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同样道理,如果一个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弥补自己品质上的缺陷,那么他就能够取得快速而明显的进步,他就会很快经历一个变化过程。?心灵吸引它秘密包藏的,它所爱的,以及它所惧怕的内容;它能够达到它所渴望的高度;如果放任自流,它也会沦落到满足不洁欲望的地步。?

每一粒播下的,或允许其落下的思想的种子,都会在那儿生根发芽,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它迟早会被运用于行动中,并且收获它自己的机遇与境况的果实。好的思想自然收获丰硕的果实,坏的思想当然只能收获恶果。?

外在世界是使一个人实现其理想的重要条件。无论是令人高兴的外部境况,或者是令人烦恼的外部境况,都会作用于个人的内在思想、都与其密不可分。作为自己耕耘的收获者,人们通过遭受苦难及享受幸福而获得真知。?

一个人会让内心深处的欲望、志向及思想占据支配地位,并且在它们的指导下行动,而人最终会在人生的外部世界收获自己的果实。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与调整的法则处处都在起作用。?

公平处处体现?

具有良好思想的人,往往能够收获令人羡慕的结果;而居心不良的人,则往往会落到可卑的下场。一切都很公平。一个思想纯洁的人,不会因为受到任何外部力量的影响而突然跌入犯罪的泥潭。犯罪的思想长期在内心被秘密地培植,一旦时机来临,它所蓄积的能量就会迸发出来。境况并没有造就人,它只是把自己展示给人。如果一个人没有邪恶的倾向,他是不会自吞苦果的;同样,一个人如果不坚持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质,也获得不了至纯的幸福。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人就是自己思想的主人,是自身的创造者,是境况的塑造者。

甚至在出生的时候,心灵就触及了自身,而且在人生历程的早期,它使诸多状况得以汇总,这些状况都反映了心灵本身,反映了它的纯洁与不纯洁,它的力量与弱点。?

人们并没有引来他们之所想,而是引来他们之所是。他们突如其来的念头,他们的异想天开,他们的远大抱负,每一步都要受挫,但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及欲望,却被他们自己的食物所喂养,不管这些食物是肮脏的,还是洁净的。“使我们的目标得以实现的神力”就在我们自身内;它就是我们真正的自我。人只会被他自己所束缚。思想与行动是命运监狱的看守——它们监禁着人,使人卑贱;它们也是自由的天使——它们让人获得解放,使人高尚。

一个人并非希望什么或祈祷什么,就能够获得什么,而是有了什么样的思想及行动,他才会得到什么样的结局。他的希望与祈祷只有与他人思想及行动相一致时,才显得灵验。?既然这是一条真理,那么与“所处的境况抗争”又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人不停地反抗着一种“果”,而与此同时,他却一直都在内心孕育并保留着它的“因”。那种“因”可能以一种有意识的恶习呈现出来,或以一种无意识的弱点呈现出来。然而无论它是什么,它都执意妨碍它的拥有者所进行的努力,并且大声疾呼要进行补救。?

三个无知者的例子?

人们渴望改善自己所处的境况,但却不愿意完善他们自身,因此他们的境况依旧。而那些在自我磨炼方面毫不退缩的人,总能实现他心中既定的目标,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甚至连那些把获取财富作为自己唯一目标的人们,在目标实现之前,都必须做好将付出巨大的个人牺牲的准备。试想一下,想获得成功人生的人,又需要做出如何巨大的个人牺牲呢?

?

这里首先讲述一位非常不幸的穷人的例子。

有一位穷人,他热切期望着自己所处的卑微境况能够得到改善,自己能够过上比较幸福的家庭生活。然而他在工作中做不到兢兢业业,总是爱开小差,他觉得既然老板给自己开的工资不高,那么自己想方设法欺骗老板也是公平合理的。可是这样一个人连最简单的致富门路都不了解。他内心抱着懒惰的、欺骗的思想,没有一种努力奋斗、敢做敢为的男子汉气概,所以他不仅很难走出他所处的不幸,而且实际上他正把自己引向更大的不幸。

接下来讲述一位富人的例子。

有一位富人由于暴饮暴食,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他愿意花大笔金钱祛除疾病,然而他却不愿意节制暴饮暴食的欲望。他想尽情享用各种食物,而且又想拥有健康。像他这样一个人完全不适合拥有健康,因为他连健康生活的第一原则都没有学会。

最后再讲述一位老板的例子。

一位老板为了免交管理费,就耍一些花招欺骗政府管理部门。另外他希望获得更多的利益,于是不惜大量裁减员工们的工资。像这样一个人是很难达到发财致富的目的的,而且当他发现自己遭受破产,名声扫地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劲儿地指责时运不济,根本没有认识到其实他昔日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茧自缚。

我在此讲述这三个例子,只是想阐明一条真理:人是造成所处境况的“因”(尽管许多人平常并没有意识到它)。当一个人给自己定下良好的目标时,他却不断地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沮丧。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就在于他们一直培养着那些与自己定下的目标不能和谐一致的思想与欲望。这样的例子可谓举不胜举。倘若一个人能够不断培养与自己的目标和谐一致的思想与欲望,那肯定将会是另外一种情形。?

良好不会制造出恶果?

境况是如此的复杂,思想是如此深深地根植于头脑,幸福的情形又因人而异,因此一个人整个的心灵状况,是很难由另外一个人仅仅根据其人生的外在方面而做出判断的(尽管他自己可能知道自己整个的心灵状况)。一个人可能在某些方面比较诚实,然而却备尝困苦;另一个人可能在某些方面不诚实,然而他却能够发财致富。?

人们时常会得到这样的结论:这个人由于过于诚实而失败,另外一个人则由于很不诚实而成功。实际上,这种结论是错误的,它只是根据表面现象做出的判断,这个结论的前提应该是:不诚实的人是彻头彻尾的贪污腐化,而诚实的人在道德上完美无缺。根据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更加广泛的调查,这类判断被发现是错误的。?

不诚实的人,可能具有一些其他人所不具有的令人敬慕的品质,而诚实的人可能染上了他人所没有的那种令人不快的恶习。诚实的人因其诚实的思想与行为收获良好的结果,同时他也可能因恶习给自己招致了苦难。当然,不诚实的人,也在收获着自己的苦难与幸福。---戒色论坛?

我们往往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就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却遭受苦难。然而,要知道,只有当一个人把每一种不良的、不纯的思想全部清除出去,把心灵的每一个污点都洗刷掉,他方可宣称自己所遭受的苦难,是由良好的品质造成的,而不是由恶劣的品质造成的。?

人在向完美无缺的境界努力的过程中必将发现,在他头脑中及生活中起作用的伟大法则确确实实是公平合理的,因此良好的不会制造出恶果,邪恶的也不会带来好的结局。掌握了这点知识,他就能够认识到自己过去的无知与盲目,而且确信他的人生总能得到公正的回报,他高尚的思想会让他获得幸福,而他的邪恶的思想只会让他自吞苦果,他进化中的,却尚未进化到完美境界的自我时时会都得到公平的待遇。?

你是你之所想?

好的思想与行动从来都不会产生坏的结果;坏的思想及行动从来都不会产生好的结果。这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蕴含的法则。人们在作物种植方面知道这条法则,而且时刻遵循它去行事。然而,在思维与道德世界,真正懂得这条法则的人并不多(尽管它作用的过程十分简明),因而很多人并没有很好地遵守这条法则。

困苦总是某一方面错误思想作用的结果。它表明个人与他自己的思想不相和谐,与他做人的法则不相和谐。困苦的唯一有用之处,就是提醒人们去净化自己的心灵,把一切无用的与不纯洁的思想清除掉。当人达到至纯的境界时,困苦也便离他而去。清除杂质之后,金子就变成了纯金,而一个至纯的、得道的人便不会遭受困苦。

?

一个人遭遇苦难的处境,主要是他自己思维不和谐的结果;一个人身处幸福之中,则是他思维和谐的结果。并非物质占有的那种幸福,才是正确思想的体现。尽管物质财富并不缺乏,然而仍然生活在不幸之中,那就是错误思想的一种反映了。有些人虽然很富有,但受到人们的唾弃;有些人虽然很清贫,但总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只有当财富被正确地、明智地使用时,幸福与富有才能结合在一起;清贫者倘若把他的处境视为一种不公平强加于他的负担,他就会落入愈加不幸的境地?

不及或过度是不幸的两个极端。它们都是反常的,而且都是思维紊乱的结果。一个人只有成了一位幸福、健康、富有的人,才能说明他处于恰到好处的状况。幸福、健康及富有,是人内在与外在和谐的结果。?

发现自身潜在的力量?

人只有停止哀诉与谩骂,开始寻求管理自己人生的潜在的正义,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当他能够使自己的思维适应管理时,他就不再为自己所处的境况而怨天尤人,而是以一种坚强的、高尚的思想来支配自己、完善自己;他就会停止与境况抗争,而是开始利用它来帮助自己获得更加迅速的进步,把它作为一种发现自身内潜在力量与可能的手段。?法则,而非混乱,是宇宙的支配原则;正义,而非邪恶,是生命的灵魂;正直,而非卑鄙,是推动这个世界的精神力量。人为了发现宇宙之运行规律,就必须让自己走上正确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他将发现,随着自己对他人他事的认知与发展,他自己的行为就会得到他人的认知与理解。

?

这条真理适用于每一个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系统地反省及自我分析,来对其加以验证。让一个人去努力地转变他的思想,随后他就能够吃惊地看到,这种转变将给自己人生的境况带来极大的转变。?

腐朽思想所造成的后果

人们想象着思想可以被秘密地隐藏起来,事实上这是办不到的。人的思想很快就会在习惯中被具体地表现出来,而习惯则会使人处于一定的境遇。?野兽般的思想在纸醉金迷,耽于声色的习惯中体现出来,这种习惯会使人落入贫困与疾病的境地。?

每一种不纯洁的思想,都会在衰弱、混乱的习惯中体现出来,而这些习惯只会使人处于逆境。

害怕、怀疑及优柔寡断的思想,则会在懦弱,没有男子汉气概,缺乏决断的习惯中体现,这会使人落入失败、匮乏及依赖他人的境地。

?

懒惰的思想在拖泥带水及不诚实的习惯中体现出来,这种习惯会让人处于遭受遗弃的境地。

?憎恨及谴责的思想,则会在指责及暴力的习惯中体现出来,这种习惯只会导致伤害与压迫。

各种自私的思想,在追求个人私利的习惯中体现出来,这种习惯到头来只会让人落入贫困的境地。

?

美好的思想所带来的结果?

另一方面,所有美好思想,都能够在大方得体、善良助人的习惯中体现出来,这种习惯会让人处于充满友爱、阳光灿烂的境况。

?

纯洁的思想在节欲及自我控制的习惯中体现出来,这种习惯能够让人生活在宁静安详之中。?

勇气十足、自我依靠及敢做决定的思想,在许多习惯中得以体现。这些习惯能够让人处于成功、充裕及自由的境况中。

?

精神饱满的思想,能够在整洁及勤快的习惯中表现出来,这些习惯能够让人处在心旷神怡的境界。?

温和及宽容的思想,能够在和蔼可亲的习惯中体现出来,这种习惯能够让人处于备受他人关爱拥护的境况。?

爱与无私的思想,能够在舍己为人的习惯中体现出来,这种习惯能够让人真正处于充实与富有的境况。

?

思想塑造你的境况?

思想的列车执着地前进,无论它是好的或是坏的,都能塑造出相应的品质与境况。人不能直接去选择他的境况,但他可以去选择他的思想。因此,他间接地、但却肯定地塑造着他的境况。?

每个人在内心树立什么样的思想,他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局。无论是良好的思想或是邪恶的思想,一旦在内心树立,便很快体现在人的行为习惯中。?

一个人一旦走出自己邪恶思想的误区,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更加美好,其他的人也都乐意帮助他。一个人一旦放弃自己懦弱及病态的思想,机会马上就垂青于他,他做起事来顿感得心应手。一个人一旦鼓励自己坚定地树立良好的思想,便不会再发生多舛的命运把他置于可悲与可耻的境地这类事情。?

这个世界是你的万花筒,每时每刻都在向你呈现着不同的颜色组合,恰似你不断变动着的思想编织的画卷。?

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种人,让失败见鬼去吧!即使身处清贫,你不屈的精神仍能给你带来自由与幸福。?

倘若人心怀叵测,想支配时间,想征服空间,想借助阴谋诡计,成为奴役民众的独裁者,到头来他会发现,他所收获的只是身败名裂。

?

人的意志,那种无形的力量,不朽灵魂的结晶,能让人越过艰难险阻,实现自己崇高的目标。

?人应该学会耐心做事,不应急于求成。但人在等待的时候要做一个明白人;当精神的旗帜高高飘扬时,无穷的力量足以促成你达到目标。

三思想影响人的健康和身体

如果你想让你的身体完美,那么你就应该守卫好你洁净的思想;如果你想更新你的身体,那么你首先应该美化你的思想。恶毒、嫉妒、失意、沮丧的思想,可以夺走身体的健康与优雅。??

身体是思维的仆人。它遵从思维的指令,不管这种指令是处心积虑地被选择,还是不由自主地被传达。在非分思想的吩咐下,人的身体很快就会与健康挥手告别;而在美好思想的指挥下,人的身体会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疾病与健康,就像境况一样,根植于思想。病态的思想,通过被疾病所困扰的身体表现出来。人们都知道,恐惧的思想能够像一颗子弹那样迅速地置人于死地,而且这类思想不停地残害着成千上万的人。如果整日生活在对疾病的恐惧之中,到头来人们便会成为疾病的俘虏。焦虑能够很快地动摇整个身体的士气,让身体的大门向疾病敞开。而不纯洁的思想,即使不让人的身体沉迷于某些不良习惯,很快也会让人的神经系统受到冲击,使人的精神疲惫不堪。坚强的、纯洁的和幸福的思想,能够以活力及高雅来塑造身体。身体是一个微妙的、易受影响的载体,它乐于对它印象深刻的思想做出反应,而且思想习惯将对身体产生作用,好的思想产生好的作用,坏的思想自然产生坏的作用。?只要人们让不纯洁的思想得以繁衍,他身体内一直都会流淌着不纯洁的、被毒化的血液。纯洁的人生、洁静的身体,来自一颗纯洁之心。肮脏的人生与身体,则源于肮脏的思想。

思想是行动、人生及外表的源泉;只有这个源泉纯洁,所有的一切才能纯洁。?

对于一个不愿意改变他的有毒思想的人来说,仅仅改变饮食对其身体健康并没有多大帮助。当一个人让他的思想得以纯洁时,他就不会再惦记那些不洁净的食物。?

洁净的思想形成洁净的习惯。那些连自己的身体都懒得洗一洗的所谓圣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圣人。那些能够净化自己思想的人,不会被有毒的病菌所困扰。?

你的思想决定你的健康?

如果你想让你的身体完美,那么你就应该守护好你洁净的思想;如果你想更新自己的身体,那么你应该净化你的思想。恶毒、嫉妒、失意、沮丧的思想,可以夺走身体的健康与优雅的气质。闷闷不乐的脸色并非无缘无故地表露,而是由烦闷的思想造成的。

?

我认识一位96岁的老太太,她精神头很好,而且脸上透着小姑娘般的纯真。我还认识一位中年男子,他给人的印象就是整日愁容满面。前者有一颗甜蜜的心,她的思想健康向上;后者的状况则是由于永不知足、忧心忡忡造成的。?

如果你不承认空气能够在你的房间内自由流通,阳光能够尽情地照耀着你和家人,那么你就不可能拥有一个甜蜜的、幸福的家庭。同样道理,强健的身体,欢快的、幸福的或安详的面容,只源于自由接纳欢乐的,美好的或宁静的思想。?

上年纪的人们的脸上都会出现皱纹。有些人脸上的皱纹是由同情心所致;有些人脸上的皱纹是由坚强的、纯洁的思想所致;而另外一些人脸上的皱纹则是由比较强烈的情绪所致。这些差异许多人都能够辨别出来。对于那些能够正直地生活的人们来说,年龄是宁静的、平和的,而且自自然然地走向成熟,就像是一轮落日。最近,我去医院看望一位哲学家,目睹他在病床上去世。除了他的年龄,他并不老。他恬静、平和地离开人世,就像他昔日恬静、平和地生活在人世。?

在祛除身体疾病方面,没有比欢乐的思想更能成为有效的医生;在驱散悲伤的阴影方面,良好意愿无与伦比。一直生活在恶意、愤世嫉俗、怀疑及嫉妒的思想中,如同把自己拘禁于自建的监狱。一切都往好的方面想,心情愉快地对待一切,耐心地学会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所有这些无私的思想,都是通向天堂的大门。日复一日地培养友好平和地对待每个人的思想,会给这种思想的培养者带来无限的宁静祥和。

四思想与目标

人应当在内心深处抱着远大的目标,而且努力去实现它。他应该让这个目标成为他思想的中心点。强者只把失败看作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强者可以很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坚强地思想,无所畏惧地尝试,稳稳地获得成功。

??

思想倘若不与目标相联系,那么就没有智慧的成就可言。思想的航船,在人生的大海上“漂流”。最容易出现的欠缺,就是失去前进的目标。驾船者倘若毫无目标地让船随意漂流,那么他迟早要碰上毁灭性的灾难。?

那些在人生的旅程上毫无目标的人,很容易成为担忧、恐惧、麻烦、自怜的猎物,而这些正是懦弱的体现,这肯定会像蓄意作恶那样导致失败、不幸福及空虚失落(尽管导致这种结局的方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懦弱无法在能量进化的宇宙中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

?

人应当在内心深处抱着远大的目标,而且努力去实现它。他应该让这个目标成为他思想的支点。根据在当时具体境况中人的品质,它可能以一种精神理想的形式呈现,也可能是一个世界性的目标。然而,不管它是什么,他都应该持之以恒地把他的思想力量集中在自己确定的目标上。?

他应该让这一目标成为他至高无上的职责,而且他应该全力以赴地达到这一目标,不让他的思想漫游于异想天开的梦境。这是通向自我克制及真正思想集中的康庄大道。?

即使他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征途中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因为在他的所有弱点被完全克服之前,他必须经历失败),但他从失败中所获得的品质的力量,可以推动他获得真正成功,而且这将在他人生中成为未来力量与胜利的出发点。?

那些没有领悟伟大目标的深远意义的人们,应该把他们的思想集中在完美无缺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上面,哪怕他们的职责看起来多么的不起眼。只有这样,思想才能被汇集并集中起来,决心才能下定,能量才能得到积聚。倘若你下定了决心,又有了充裕的能量,任何远大的目标你都可以被实现。?

力量随目标而增长?

最懦弱的人,倘若认识到自己的弱点所在,而且相信“只有努力与耐心才能让力量得到增强”这条真理,那么他必将全力以赴。努力再努力,耐心再耐心,坚忍不拔,弱者终将成为强者。?

正如体质上虚弱者可以通过认真细致的锻炼使自己强壮起来那样,思想上的懦夫,也可以通过练习正确地思考,使自己成为思想上的强者。?

强者只把失败看作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强者可以很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坚强地思想,无所畏惧地尝试,稳稳地获得成功。弱者倘若能够摒弃毫无目标及唯唯诺诺,开始有目标地思想,那么他终将加入强者的行列。?

人一旦定下自己的目标,就应当一个心思地朝着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向前进,途中不能左顾右盼、见异思迁。怀疑与害怕应该被严格地清除。它们是消极因素,会瓦解你的斗志,影响你全力以赴地向既定目标前进。怀疑与害怕的思想,永远让人一事无成,永远如此。它们总会导致失败。当怀疑与害怕潜入时,目标、精力、能量及一切坚强的思想都会受到严重冲击。?

清除怀疑与害怕?

我们愿意去做,是由于我们认识到我们能够做。怀疑与害怕是这种认识的大敌。一个人倘若纵容怀疑与害怕,不想方设法剔除它们,那么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的每一步都要遭受挫折。

?

征服怀疑与害怕的人,等于征服了失败。他的每一种思想都与力量为伍,所有的困难他都能勇敢地面对、明智地克服。他的目标就像按季而种的果树,随着时令的变化开花结果,而且它的果实不会在没有成熟之前就掉落。?思想一旦无所畏惧地与目标相结合,它就能够成为一种创造性力量。认识到这一点的人,能够成为一个敢作敢为者,他的思想就不会摇摆不定,他的行为就不会随波逐流。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实际上已经成了他思维力量的明智运用者。

五成就中的思想因素

人只有依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才能取得进步,有所建树。如果一个人拒绝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那么他只能处在弱小、可怜、凄惨的境地。一切成就,无论是商业领域的成就、学术领域的成就,或者是精神世界的成就,都是正确思想作用的结果。

人所成就的一切,以及他没能成就的一切,都是他自己思想作用的直接结果。在一个公正有序的宇宙中,打破平衡,往往意味着完全毁灭,而个人的责任必定推卸不掉。一个人的弱点与强项、纯洁与不纯洁,都是他自己的,而不是另外一个人的。它们都是由他自己造成的,而非他人强加的,而且它们只能由他自己进行变革,他人无能为力。他的境况也是他自己造就的,而不是他人所为。他的苦难与幸福都源于他自身。他是怎样思想的,他就是怎样一个人;倘若他继续坚持以前的思想,那么他依旧是以前那样的人。

?

强者无法帮助弱者,除非弱者心甘情愿地被帮助,而且即使弱者心甘情愿,他自己也必须努力地朝着成为强者的目标前进。他必须依靠自身的奋斗,培养他所敬佩的那种人所具有的力量。这个世界只有他自己能够改变自身处境。?

过去人们常说:“许多人沦为奴隶,这是因为有个人是压迫者;让我们憎恨压迫者。”然而,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把这句话的意思颠倒过来。他们称:“一个人成了压迫者,这是因为许多人自甘为奴。让我们对这些自甘为奴者嗤之以鼻。”

实际上,压迫者与被压迫者是无知的合作者,他们似乎在相互折磨,而在现实中却都是在折磨着自己。智者能够观察到,被压迫者的处境是由其懦弱的思想造成的,而压迫者则是滥用了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压迫者,或是被压迫者,都很难获得真正的、完美的爱。

?

征服自身弱点,抛弃所有自私自利的思想的人,既不是压迫者,也不是被压迫者。他是自由者。

?

人只有依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才能取得进步,有所建树。如果一个人拒绝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那么他只能处在弱小、可怜、凄惨的境地。?

没有付出,何言进步?

人在成就任何事业之前,都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使自己摆脱动物般的原始本能。为了获得成功,他可能不必放弃所有的动物本性及自私;然而,至少其中有一部分,必须被放弃。

?

一个人倘若让兽性般的沉迷放纵思想占主导地位,那么他就无法明智地思想,无法有条理地做事。他无法发现并开掘自己的潜在资源,最终一事无成。一个不能以男子汉般的气概控制自己思想的人,自然不能控制事态,无法肩负重大责任。他不适合独立行动,根本不能独当一面。其实,他并非生来就能力低下,而是被他选择的思想所束缚。?

没有牺牲,就没有进步、没有成功可言。人只有牺牲停留在动物层次的思想,把心思用来完善他的计划,坚定他的决心,增强他自力更生的能力,方可摘取成功的桂冠。人把自己的思想觉悟提得越高,他就越可能成为一个更正直,更具男子汉气概的人,并可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获得更多的幸福。?

这个世界并不赏识贪婪、虚伪、邪恶,尽管从表面来看,有些时候这三者也有一定的市场。它帮助诚实守信者,宽宏大量者,品德高尚者。各个时代伟大的导师们,曾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明确解释了这个道理。为此做到心领神会,人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让自己的品德越来越高尚。?

你因你的思想而沉浮?

知识上建树,是全心求知,或寻求人生或自然的美与真的结果。这类建树有时可能被与志向相提并论,但实际上它们并非是志向带来的结果。它们是纯洁无私的思想及长期艰苦努力的必然产物。?

精神成就是神圣抱负的极致。一个人倘若能够一直在高尚的思想指导下生活,与纯洁无私为伍,那么就像太阳肯定能够升到最高点,月亮肯定有满月之时,他也肯定能够成为一位品格高尚的人,他注定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成就,无论是何种成就,都是对努力的回报,都是对思想的奖赏。在自我克制、决心、纯洁、正直及正确引导的思想的帮助下,一个人便可不断取得进步;在兽性、沉溺、不洁、贪婪及混乱的思想的引诱下,一个人肯定会走向堕落的深渊。?

一个人有可能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极大的成功,甚至在精神王国中达到高尚的境界。然而,一旦他容许傲慢、自私及腐朽的思想支配自己的话,他就会跌入为人不耻的境地。?

借助正确的思想所获得的胜利,只能靠谦虚谨慎来维护。有不少人一旦获得成功,便忘乎所以、洋洋自得,结果很快又遭受失败的打击。?

一切成就,无论是商业领域的成就、学术领域的成就还是精神世界的成就,都是正确思想作用的结果,都由同样的法则支配。它们唯一的区别就是成就的对象不同。?

那些想稍有收获的人,必须稍微做出牺牲;那些想大有作为的人,必须做出巨大的牺牲。

六构思与理想

最伟大的成就,在最初一段时间内都是一种理想。橡树沉睡在橡树籽中;小鸟在鸟蛋中耐心地等待;在心灵的至高构想中,醒来的天使起身相迎。有了愿望,就有所获得;有了追求,就有所成就。?

梦想家是这个世界的救世主。既然有形的世界是由无形的世界所支撑,因此内心的梦想在人生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人类不能忘却它的梦想家;人类不能让他们的理想破灭;人类生活在他们的理想之中;人类把它们视为有朝一日能看到及了解的现实。?

作曲家、雕塑家、画家、诗人、预言家、哲人,他们都是未来世界的创造者,天堂的建筑师。这个世界之所以绚丽多姿,是因为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离开了他们,人类就没有锦绣前程可言?

胸怀崇高理想,又具远见卓识的人,总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哥伦布在内心构思出另外一个世界,随后他发现了这个世界;哥白尼构思出了太阳中心说,随后他向人们阐述了这个学说;佛祖构思出一个一尘不染、宁静平和的精神世界,而且他进入了这个世界。?

开始你的构思,怀着你的理想。勿忘拨动你的心弦,呵护你思维中形成的美丽,珍藏培育你至纯思想的关爱。它们能为你创造有利的形势、天堂般的环境。如果你一直真诚地对待它们,你的世界最终将被建设得无限美好。?

有了愿望,就有所获得;有了追求,就有所成就。人们最基本的愿望尚能得到满足,而他们至纯的追求难道得不到回报?不会的,这种情形永远不会发生。?

梦想高尚的梦想,而且正如你所梦想,你会成为那样的人。你的构思就是对有朝一日你所处境况的许诺;你的理想,就是对你最终归宿的预言。?

最伟大的成就,在最初一段时间内都是一种理想。橡树沉睡在橡树籽中;小鸟在鸟蛋中耐心地等待;在心灵的至高构想中,醒来的天使起身相迎。梦想是现实的籽苗。?

你的处境可能并不惬意。然而如果你能够树立理想,并且努力去实现它,这样的处境过不了多久就能够得到改变。你要牢记,内心没有树立理想,你就不可能取得长足进步。?

这里我们举一位境况贫寒的年轻人的例子。这位年轻人没有什么积蓄,为了生存,不得不在一个劳动条件很差的车间长时间地工作。他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没有掌握那些高雅的艺术。然而,他却梦想自己有一个灿烂的明天。他想到知识,想到高雅,想到美丽大方。他在内心深处勾画出理想的生活境况。这种美好的构想支配着他,敦促他采取行动。于是,他利用他所有的业余时间,去发掘他潜在的能量与资源。?

他的思想很快就发生了巨大转变,小小的车间再也不能束缚他了。以前那些不思进取的思想,像穿旧的衣服一样被他弃之一旁。随着机会的不断增多,他潜在的能力便有了用武之地。?

几年过去了,当我再次见到这位年轻人时,他已成了一位成熟而且成功的人士。我感觉他成了某种思维力量的主宰,他能够很好地利用这种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已开始肩负起重大责任。他自豪地说,生活改变了。周围的人乐意倾听他的话语,牢记他的思想,并用之重新塑造他们的品格。众人开始托起他这轮太阳,无数的命运围绕着他运转。他实现了自己年轻时的理想。在人们眼中,他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人。?

而你也可以通过努力来实现内心的构想(不是懒惰的愿望),不管这些构想是不纯洁的,或是美好的,或者二者皆有,你时常都把所有的心思用在它们上面。你双手收获的,是你自己思想的结果。你将得到你努力去挣的,既不多也不少。无论你目前所处的境况如何,你都会在你的思想、你的构思、你的理想的指导下或浮或沉、或维持原状。你将变得像被你的欲望所左右那样卑微,或像催促你前进的志向那样伟大。

?

当学生做好准备时,导师自然便出现?

斯坦顿·柯克哈姆·戴维曾写下这样寓意深远的语句:“长久以来,有一扇大门似乎禁锢着你的理想。”如今,你走出这扇大门,发现自己站在一位观众前——你手中拿着的笔仍置于耳后,墨水弄脏了你的手指——突然之间,你来了灵感,优美的语句尽情地在笔端流淌。“物质世界的你,可能在牧羊;而在精神世界,你却能够去拜访导师。导师见到你,稍做指点,便对你说,‘我没有更多的东西可教你了。’而现在你就成了一位导师,即使你目前地位卑微,只是一个牧羊者,但你可以有伟大的梦想。你只要朝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你的整个世界就会改变。”

?

世上并没有运气这样的事情?

没有思想的人、无知的人、懒惰的人,只看到事情的表面结果,而没有看到事情内在本质,他们满口谈论着运气、天命及机遇。当他们看到有人发财致富,他们便说:“他是多么的幸运呀!”当发现有人知识渊博时,他们惊呼:“这人天分真好!”当注意到他人具有圣洁的品质及广泛的影响力时,他们就忍不住地说:“这人碰到的机遇总是那样好!”?

他们并没有看到,这些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心甘情愿地经受失败的考验,勇敢面对挫折,靠自己脚踏实地的实践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些成功者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自己坚定信念的指引下,克服了看似难以克服的困难,最终把他们内心的构想化为现实。?

他们并不知道黑暗与心痛,他们只看到了光亮与欢乐,并且把它称为“运气”。他们并没有看到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只盯着令人羡慕的目标,并且把它称为“好命”;他们并不懂得过程,只觉察到了结果,并把它称为“机遇”。?

在所有人类活动中,既有努力,又有结果。一个人付出多少努力,他就能得到多少结果。世上并不存在天上掉下来的机遇。才华、力量、物质财富、知识财富及精神收获,都是努力的成果。它们是已得到体现的思想、已达到的目标、已实现的构想。?你头脑形成的构思,你内心树立的理想,可被你用来构筑自己人生的大厦。

七宁静安详的心灵

心平气和且富有能力的人时常得到人们的热爱与敬重。他就像一棵烈日下能为人提供荫凉的大树,或是一块能为人遮风挡雨的岩石。在人生的海洋中,幸福的小岛在对你微笑,理想中的锦绣彼岸在等待着你的抵达。

心态的平静,是智慧的一块美玉。它是在自我控制方面做出长期而耐心的努力的结果。一个人心态平静,表明他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而且洞悉思想的法则及其运作。?

一个人只有领悟到自己是一个思想得到进化的人,才能渐渐步入平静的佳境。在他领悟这一点的过程中,他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因果作用及事物的内在联系,他不再浮躁、忧虑及悲伤,而是保持心境的宁静安详。?

学会了如何驾驭自己,平静之人便知道如何与他人融洽相处,而他人也能够受到他精神上的鼓舞,了解他,信赖他。一个人越能保持平静安宁的心情,他的成功,他的影响,他行善的力量就越伟大。甚至一位普普通通的商人,只要不断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对生意场上的事情处之泰然,他就能够发现他的生意日益红火,这就是因为人们总是乐意与心平气和、安之若素的人打交道。

?

心平气和且富有能力的人时常得到人们的热爱与敬重。他就像一棵烈日下能为人提供荫凉的大树,或是一块能为人遮风挡雨的岩石。谁不爱与那些心平气和,脾性很好的人打交道呢?无论是阴雨连绵,还是艳阳高照,无论发生什么变化,这些人都能够镇定自若、处变不惊,因为他们总能保持宁静平和的心态。?

被我们称为宁静安详的心境,则是我们文化中的必修课。它是人生绽开的花朵,是心灵的甜美果实,它像智慧一样珍贵,比金子更为人们所求——是的,人们对它的渴望,甚至赛过人们对纯金的渴求。与宁静祥和的人生相比,一味追求金钱显得多么的微不足道。这样的人生存在于真理的海洋,狂风暴雨对它鞭长莫及;这样的人生存在于永恒的宁静!?

知足常乐是一门艺术?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由于不能保持宁静安详的心境而失去了人生的芬芳,不少人由于控制不住火药般的脾气而葬送了甜美的生活。实际上,有相当多的人,由于缺乏自我约束,而让他们本该幸福的人生蒙上了阴影。我们在生活中碰到的能够很好地平衡自己的心态,宁静淡泊、知足常乐的人又是何其的少!?

是的,人性中包括难以控制的激情,难以抑制的悲伤,而且人还会受到焦虑与怀疑的影响。然而,只有明智之人才能让思想得到驾驭与净化,让心灵的暴风雨听任自己的呼唤。---戒色论坛?

无论你身在何方,无论你生活在什么样的境况中,经历风雨洗礼的心灵都能认识到,在人生的海洋中,幸福的小鸟都在对你微笑,理想中的锦绣彼岸都在等待着你的抵达。让你的双手牢牢地握住思想之舵。当你心灵航船的船长懒洋洋地躺下来、睡着了的时候,你的首要任务就是叫醒他。对你来说,自我约束是力量,正确思想是总管,平静安详则是能量。你要在心中不断地告诉自己:“宁静祥和,知足常乐!”

作者:詹姆斯·艾伦

戒色论坛www.jie色.org上传

戒色语录: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